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三产业生产服务:概念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产业生产服务是以中间投入方式投入第三产业的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与第三产业存在着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对生产服务的需求增大,第三产业生产服务在生产服务中的比重增大;第三产业生产服务占第三产业中间投入和总投入比重在上升,而实物投入的比重在下降;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构成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主体行业。随着全球经济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生产服务业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增长,对第三产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应更新观念,提高对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认识;有重点分层次推进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发展;增强和改善第三产业软投入以促进第三产业升级;关注并推进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主体行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与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问题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的,他分别从劳动过程一般的角度;从商品生产的角度以及资本生产的角度对生产劳动作出了专门分析和阐述。马克思在论述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时,将第三产业中的服务分为两种,即可以物化的服务劳动和纯粹的服务劳动,并肯定这些服务都是生产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相似文献   

3.
第三产业发展规律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是在高服务需求收入弹性、高收入水平、多闲暇时间、生产信息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条件下形成服务需求上升律,与在第一、二产业的高生产率等条件下形成的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构成幕函数、三次曲线函数和对数型相关关系,就业比重则分别与之构成对数函数、二次曲线函数和幂数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就业方程为Y=0.4X0.53。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对确定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优比重和速度,分析三次产业发展的现状、潜力和他和点,采取正确措施,使服务供给量有较大增长,缓和乃至最后解决我国服务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矛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智樟 《发展研究》2004,(10):53-54
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全面繁荣的必要条件。当前条件下,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要求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农村第三产业有所发展。同时,农村一、二产业,尤其是农村工业的发展也为农村第三产业的生产服务领域发展提供了需求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根据产业经济理论,产业结构升级中,第三产业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研究第三产业的产出效率,将对把握行业的发展能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区域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应用DEA-VRS模型,以2011年南通统计年鉴数据为对象,对南通第三产业生产效率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茶产业是云南的传统优势产业,云南不仅具有最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也拥有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但是相比江浙闽三省,云南的名优茶少、产值低,并且茶叶种植面临着过剩的危机.如何优化云茶的产业结构,深化产业链,提高云茶第三产业的产值,成为我们当今研究的问题.本文将精益服务的概念引入云茶第三产业,利用精益服务思想对云茶第三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运用精益服务的操作实务给出相应的建议,增强云茶服务行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在第三产业崛起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时,是着重从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中得出结论的,因此人们不容易从马克思的经济论著中找到关于第三产业价值问题的详细论述和现成答案。但是,以劳动价值论为指导,参照马克思在考察物质生产领域时提出的原则,结合服务领域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将劳动价值理论应用于第三产业领域,构建服务产品理论,就可以正确地回答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劳动价值理论带来的一系列亟待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通过投入产出中的一系列相关的系数来具体分析贵州省第三产业内部的特征与关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贵州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健康、合理、有序,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1992-2008年的相关数据,通过ADF检验,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就业水平之间进行实证研究,建立ECM模型并进行Granger检验,计算出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EC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水平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得出第三产业发展与我国就业水平增长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原因,且影响期较长.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与第三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工业污染相比,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相对较弱。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越来越突出,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不可熟视无睹。本文从分析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的种种表现入手,论述了其原因,提出了发展环保型第三产业和实施对策,无疑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力促进。  相似文献   

11.
马卫红 《经济与管理》2012,(2):63-67,71
生产者服务业是把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引入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飞轮",是现代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源泉。从总量和结构上分析长三角地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长三角地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生产者服务业在总量上及其在全国的地位都呈现上升势头,结构也呈现出优化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利用各个城市的优势条件,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共生理论视角解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演化态势呈现出复杂的行为与轨迹,在共生互动模式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最大环境容量和自然增长率都不断变化。采用分段Logistic曲线叠加可以精确描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演化过程。本文运用黑龙江省1983~2007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有关数据,对二者共生演化模型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选取1978—2013年中国的年度数据、1960—2015年美国的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美两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比中国要强,且作用时间更快;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期效应强于美国,且减弱速度更为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影响其自身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并结合影响制造业效率的其他经济变量,运用计量模型检验了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正向提升效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生产率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及外商直接投资作用不明显。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是新发展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表征。从产出、成本双视角建构理论解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对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GVC)地位的影响与调节机制,以2014—2019年我国省级制造业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十三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业总体GVC地位的积极影响尚未充分发挥,而在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则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影响,行业竞争在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影响中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而科技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与东北部地区发挥正向调节效应;第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同期积极推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GVC地位攀升,行业竞争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GVC地位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科技创新能力、制度环境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GVC地位影响的调节效应较弱。这一结论为新发展格局阶段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双循环驱动下国内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和实施区域异质化调节措施提供了可行的政策着力点和优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陈娜  顾乃华 《经济前沿》2013,4(5):35-45
本文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和制造业可得性、劳动成本、知识密集度、交易成本、城市水平等概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并利用城市截面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的影响较大;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存在差异。此外,城市发展水平是通过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可得性,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空间分布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正日益成为支配城市经济的主要因素.并对城市内部结构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变化历程、分析了广州市区第三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生产者服务进口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中介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1997-2008年的数据,引入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两个中介变量,对生产者服务进口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内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进口和生产者服务业FDI促进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技术进步是生产者服务进口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9.
运用DEA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协整耦合关联度,对我国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和竞争力提升的关联以及两类产业的耦合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的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以及珠三角区域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分别与本区域的制造业集聚显著正相关;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本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其增值贡献较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耦合关联,但存在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耦合结果显著性的非对称差异,且长三角区域的该方面差异表现略大。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和升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方法从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一,为说明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各省 (市、区) 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总体增加值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行业增加值的关系。第二,为进一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作为重要的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北京各工业行业增加值与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五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关系。计量经济分析支持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原假设。但个别变量不显著,也表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这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以其推动制造业发展升级提供了依据。文章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