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各省(区、市)制造业分行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数据,从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的视角出发,计算区域产业结构同构系数和区域产业专业化指数,分析我国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程度变化的历史轨迹发现,区域产业同构程度不断下降,区域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12年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同构程度与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相当,可见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同构程度仍然高于美国。为降低不合理的区域产业同构和促进区域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应降低区域间交易成本,加快改革步伐,提高对外开放质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产业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4、2008和2012年京津冀地区各地级市的产业分工现状及其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全国而言,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产业专业化水平并不高且仍在下降,而以京津冀区域为参照系,各城市产业结构与区域整体的相似程度不是很高,且呈现明显的趋异现象,各地产业地域分工尽管不十分明显但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3.
产业分工包括部门间分工、部门内分工和产业链分工.通过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发现,东北三省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区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弱化.本文通过区位熵和自定义的区位熵比值两个指标度量了东北三省27个工业行业专业化程度,发现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存在“大同小异”.尽管三次产业结构趋同,但在第二产业内部各细分行业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东北三省部门间分工在弱化,而部门内分工和产业链分工在强化.为推进产业分工合作,本文研究了东北三省适合参与区际分工的重点行业,并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推进产业分工有助于发挥比较优势,推动资源和要素流动,促进产业发展.研究广西各地级城市之间产业分工及其变化,掌握广西在产业分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广西各市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对深入了解广西城市之间产业分工及其同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发现:较全国而言,广西各地级城市间产业专业化程度并不高,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各地级城市产业结构与区域整体的相似程度呈减弱趋势,且呈现明显的趋异现象,各城市产业分工程度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功能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地域分工的专业化.产业集群梯度效应的发挥一方面是核心企业带动辅助企业在价值链上自发地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是低附加值产业集群转向价值高、新的产业价值链的过程.产业集群的梯度效应促进了集群内部以及集群间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同时,产业集群的梯度效应能够突出地方的产业优势,实现城市地域分工的专业化,从而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策略,对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京津冀区域的特点及条件 由于京津冀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已经形成陆、海、空交通运输网络.京津冀产业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和互补性,两个地区产业之间的相似系数比较小,这说明河北、北京和天津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矿产资源方面,本区域资源丰富,互补性强.河北省在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中,有52个矿种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  相似文献   

7.
于斌斌  金刚 《技术经济》2013,(12):53-62
以杭州都市经济圈为例,通过测算一系列衡量产业结构差异、地区专业化水平、产业竞争绩效的指标,证实了区域一体化对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杭州转移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信息都市型的少数产业;绍兴和嘉兴进一步推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并积极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湖州积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更明显,从而使其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在杭州都市圈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1和2006年我国入世前后为基点,从进口面、出口面与产业关联面三个层面就贸易自由化关税政策对我国整体及各产业部门贸易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影响进行了一般均衡分析。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主要从出口面和进口面对我国垂直专业化程度产生正面效果;我国垂直分工显著的部门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较快的产业国际垂直化分工程度的提高也相对较快;大多数加工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低于整个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但增长速度则快于整个制造业。因此,我国应积极利用关税减让政策,促进垂直化专业分工由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推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快速发展,但也面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但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看,情况并不严重,对某些产业集群的形成还可能有正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城市圈应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行业关联度大、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加快行业配套,延伸行业链,形成行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避免和减少水平竞争,进而优化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并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古典分工理论,区域分工水平的提高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则依赖于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运用1997—2019年的经济数据,构建区域分工与专业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分工的深化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且四大区域尤其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轨迹与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因此,持续增长的国家经济与日益分化的区域经济相互叠加是东北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时空属性。而在整个国家区域分工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产业体系的多样化水平提高、专业化水平下降是东北经济发展问题的本质成因。结合东北产业结构与国家产业体系的演进特征,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动态演变过程出发,揭示东北地区产业专业化水平下降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以扩大市场规模为抓手,从市场瞄准、市场邻近、市场优势和市场对接四个方面,制定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具体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11.
李贺 《经济师》2010,(9):228-229
文章主要从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工态势上分析合芜蚌实验区的产业成长阶段及其产业梯次特征。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说明合芜蚌三市之间的工业产业结构特征。通过区位商对合芜蚌实验区工业内部产业的地域分工及地区专门化态势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合芜蚌三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特征异同性。  相似文献   

12.
李启  胡炜 《时代经贸》2007,5(12):130-131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丰富的矿产品,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将努力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型城市体系,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体系,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的产业升级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扩展到了产品价值链上生产环节的梯度转移,国外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促进了我国相应产业的兴起和成长,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但是,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其对我国产品价值链的"锁定"效应日益显现,使我国若干产业出现了被锁定在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层次的趋势。文章的分析还表明,这种"锁定"效应主要表现在我国产品价值链的工艺升级和功能升级方面。  相似文献   

14.
分工和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是区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从分工理论的角度看,分工演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区域内互补性产业的共生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是区域内产业分工的效应体现。同样,基于价值链分割的合作性生产分工及其产生的专业化效应,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关系,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环境的影响,而且在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分别表现出不同的互动发展机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区域发展,然而国内的区域发展存在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区域优势产业识别模型,通过上市企业数量对省会城市的产业专业化与优势产业领域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区域发展优势领域,促进区域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实证中通过四象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省会城市产业专业化或多样化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优势产业领域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省会城市的产业专业化随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产业多样化与区域发展水平之间为正相关关系;无论省会城市发展水平如何,制造业都为这些城市最具优势的产业;高技术产业多分布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比较测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地区参与国家和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传统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法的不足,把区位熵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两种测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此方法以全国城市为参照系,对长株潭"3+5"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测度.结果表明,运用此方法可以挖掘区域产业结构的更多有效信息,不仅测度了长株潭"3+5"城市群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与全国城市产业结构比较的总体相似程度,还揭示了城市群产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东亚地区产业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在承接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收了大量的隐含碳排放。基于进口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将垂直专业化率引入碳排放测算模型,利用1995-2007年中国的产业、贸易和能源数据估算中国各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再结合中国产业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考察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各行业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与垂直专业化水平呈正向变动关系,在高碳产业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表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处于产品生产网络的高碳排放环节。  相似文献   

18.
侯祥辉 《经济论坛》2007,(23):24-27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不仅能够维护本地区的经济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程度.但要解决这种地区产业趋同性问题,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也即要使各地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走地区特色专业化道路,在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当中,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均衡化.所以,各地区在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走区域经济特色化道路,对于缩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制度性产业结构趋同内在机理及其治理对策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性产业结构趋同不同于经济资源性产业结构趋同,它是由于现行制度缺陷原因而非经济资源禀赋因素造成的.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现行行政绩效考核机制与金字塔式政治晋升模式、市场机制、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等制度性因素及其对区域产业分工的影响,得出制度性产业结构趋同产生的内在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转变政治晋升观念,加强区域地方政府合作、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区域产业分工、产业协同推进”的产业定位,优化生产力布局、深化产业分工体系等对策路径来有效规避制度性产业结构趋同.  相似文献   

20.
丁红朝 《经济师》2007,(1):261-262
“泛珠江三角洲”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深层次来看,区域产业分工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最根本动力。针对“泛珠三角”九省产业整合,文章计算了“泛珠三角”内地九省工业25个行业的工业区域配置系数和区域专业化系数,选取出每个省的专业化主导产业,据此对九省的区域分工现状进行了分析。九省工业一方面产业梯度明显,另一方面存在产业结构“同构化”、“低度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论部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