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网络在我国物流网络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此,文章旨在深入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网络的运行效率问题。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全面概述了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网络的背景及特点;其次,通过构建DEA—BCC模型,并针对能够影响物流网络运行效率的网络技术水平、资源配置、管理水平等多个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多因素分析,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网络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完善政策和环境支持等相关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网络的运行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城市群进行空间整合来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是江西省实现在中部崛起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城市空间联系视角,通过引入城市相互作用度模型来确定江西省城市群空间研究范围,而使用城市强度流模型来分析其城市联系的方向和强度。在此分析的基础上,从时间开发次序、空间建设重点和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江西省城市群空间整合对策。  相似文献   

3.
依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一个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影响量——城市流强度,以此对引力模型中的"质量"进行修正并计算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引力,意义更加明确。计算表明近十年来,浙东北城市群发展十分迅速,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嘉兴—绍兴—宁波城市集群已经形成,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十分紧密,辐射影响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间的百度搜索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关系图、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4个方面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信息联系网络特征,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城市实体特征对城市信息联系网络的影响。研究结论:城市信息联系骨架网络呈"三角形"结构,三个中心城市分别是武汉、长沙和南昌,其中武汉是"领头羊"地位;省内城市联系较紧密,部分地区城市打破了空间距离跨区域形成联系组团,省间联系则普遍弱,省级行政边界制约明显;网络联系年际加强但整体仍未发展稳定,总体而言一体化程度不高;城市实体空间与信息空间存在交互作用,城市信息网络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及行政等级的影响,空间距离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是不同发展水平的都市圈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的空间交互与叠加的经济区域。城市群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功能及创新等方面,城市群经济增长需要从要素投入、产业布局、空间异质性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引入空间权重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对资本积累的依赖程度较高,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较弱,创新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基于空间和产业的多维价值链,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城市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升级效果不明显。中原城市群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在发展中应体现柔性化、层次化、多样化和多核化的发展理念和推进措施,各城市内部形成"中心+组团"发展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开放协同和功能完备的城市体系,加速推动空间效应的形成和提升,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响  严广乐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42-46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结构属性和网络微观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关联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内部各城市间联系不均衡性特征明显,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网络分析进一步提出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发达的现代物流体系作为支撑。北部湾物流业应定位于区域现代物流的复合模式,通过"极化、扩散"效应、调节和平衡市场供需结构以及推动其向网络模式发展,北部湾物流业将对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提高北部湾城市群的物流服务能力,需要从物流的基础设施系统、信息技术网络系统和政策支持系统三方面共同建设北部湾城市群的物流服务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2019年成渝城市群创新质量水平数据,采用修正引力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分析,对成渝城市群城市间创新空间关联强度时空演化过程进行探究,结果发现:十年来城市间相互作用不断增强,整体联系日益密切,但差异悬殊,不对称性显著,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城市间需求与互补活跃,组团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德阳市与眉山市是成德绵乐城市带发展的关键“节点”。城市自身创新联系强度总量“马太效应”突出,“头部效应”异常明显;“双核-两轴-半包围”空间格局凸显,整体呈外高内低的同心圆式分布形态;创新联系强度呈现出“西密东疏、西强东弱”的空间格局,成德绵眉城市带发展势头迅猛。  相似文献   

9.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将海西城市群20个城市作为旅游行动者,以各地旅行社推出的典型旅游路线为关系矩阵,构建海西城市群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图。利用旅游空间个体网结构和整体网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海西城市群各个城市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层次和整体网络属性、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现代化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厦门港口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海西城市群旅游网络中占据重要的核心地位,同时具有很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2海西城市群旅游形成"三级城市节点,二大凝聚子群"的空间网络格局;3为了提升海西城市群旅游整体竞争力,需要加强海西区域旅游合作,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和旅游信息平台,形成海西特色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0.
赵祥 《南方经济》2016,35(10):109-120
作者利用动态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发现:在2001-2013年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经济互动显著增强,但其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形成了正向的产业结构效应,除了广州和深圳以外,各市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弥补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劣势。珠三角城市群内多数城市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城市群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调整有待深化。基于上述发现的政策建议是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构建错位发展、高效互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城市质量和城市距离两方面改进城市引力模型,以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和柳州的经济联系总量最大,处于“双核心”地位;其它各市与核心城市及相邻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总量差距明显。可通过实行“双核”、“圈层”和“组团”空间整合模式,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物流效率是反映物流绩效水平的重要指标.以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市(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珠三角9个地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GM L指数,测算珠三角城市群各地市的物流效率值及变动趋势.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是珠三角区域物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珠三角区域的物流效率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效率水平且变化不大,深圳市物流效率水平提升较快且效率最高,东莞市物流效率最低,珠海市效率值起伏最为明显,整个测算期间呈"W"形走势.为进一步探讨外部因素对珠三角区域物流效率的影响程度,选取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区位优势对珠三角地区物流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加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收集整理2015—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百度搜索指数,构建城市网络模型计算分析城市群网络联系,总结揭示城市群网络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层级长期以来并不是以长株潭都市核心圈为较前层级,而是以长沙、株洲衡阳、岳阳常德为前三层级;该城市群网络结构体系已由早期的“一核一中心”转变为“一核多中心”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网络主骨架逐渐由集中变为散开,城市联系中心逐步由一个朝多个演变,总体发展呈现出除核心圈城市外的“新城市”崛起现象;城市群网络骨架变化表现出长株潭城市群内城市间联系不再单向地指向长株潭核心发展圈,而是进行了多选择、多城市间的多向合作与多维发展,城市与城市间的普遍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整体城市群表现出了具有良性、韧性的结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的中心性指数进行测度,找出中心城市武汉。其次,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边缘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再次,基于城市的中心性和空间区位,找出边缘圈层的支撑城市——长沙、南昌、合肥、襄阳、宜昌、驻马店。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支撑城市为参照,对核心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并找出核心圈层的支点城市——岳阳、九江、安庆、六安、信阳、随州、荆门、荆州。最后,基于引力模型对支撑城市的空间引力范围和引力层级进行界定,以此刻画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圈—边缘圈的"双圈"空间框架,以及由六大城市圈构成的空间支撑,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1+6"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5.
生产要素流动是中国城市群空间特征形成的基本力量,以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收益和空间转移成本为基础,从市场驱动和政府干预两个角度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特征变迁的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应当充分注意到生产要素流动条件是形成特定的产业结构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问题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山东区域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都应当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区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确立"一体两翼"总体布局,形成半岛城市群。半岛城市群要"强化内联"和"联紧两翼";推动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特色发展。同时在制度创新中推进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评估,运用耦合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结构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整体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上海、苏州等城市长期处于网络核心,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深,出现了武汉、长沙、重庆等次级网络中心;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可分为四大板块,各板块间差异明显;城市开放程度、环境规制等差异因素对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呈显著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地理距离等差异因素则呈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受空间相互作用、产业转移、聚集机制等理论的支持和规律的支配,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分散孤立发展、极化、扩散及完善四个阶段。城市群发展的态势是通过强化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和联系,提高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根据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非均衡的特征,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特点是不同区域应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陈超凡  蓝庆新  王泽 《南方经济》2021,40(1):102-119
文章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城市空间关联与溢出视角,采用我国2007-2016年260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多维度的城市异质性。进一步地,文章还通过对不同距离阈值上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估计,测算了创新空间溢出的距离边界,检验了创新空间溢出驱动城市绿色发展的最佳地理距离区间,从而为增强区域创新合作以提升区域整体绿色发展水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量化依据。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创新具有的增长效应、资源与环境效应、结构优化效应是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改善的重要途径,且产出端创新对生态效率的驱动效应强于投入端创新;但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城市异质性,依赖于城市区位、所在城市群、环境政策、资源禀赋、创新能力和市场化水平;城市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空间溢出随距离变化呈衰退趋势,350公里以内为创新活动的密集溢出区;生态效率也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越发达且联系越紧密、要素流动越自由、创新对生态效率驱动效应越强的地区,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也越强。因此政府应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为创新外溢创造良好条件、注重引导创新的方向,并根据区域及城市发展实际,采取差异化的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城市群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镇空间组织形式。在对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及其与城镇体系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产业集聚的驱动、产业扩散的驱动、区域网络化组织发展的驱动、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驱动、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驱动、城市功能集聚与扩散的驱动等六个因素是城市群形成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以国内外典型城市群为案例,对其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笔者认识到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城市化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的差异,不但国内外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存在差异,而且每一个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