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个体就业对促进中国残疾人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残疾人个体就业政策是影响残疾人个体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其政策却存在扶持范围过窄、准入条件太高等问题。因此,必须完善中国残疾人个体就业政策以促进中国残疾人就业。  相似文献   

2.
赵建国 《时代经贸》2008,6(7):26-27
本文针对灵活就业群体被排斥在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之外所引发的严重问题,从完善制度设计,提高制度的公平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改进技术手段,提高社会保险管理能力;明确政府责任、完善政府政策等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提出如何构建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3.
将国际上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分为三种:法规管制型政策、平衡型政策和替代型政策。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从集中就业转变到目前的以按比例就业为主,以多种就业方式为辅,实现了从分割到融合的过渡,但残疾人就业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平衡型政策不够完善,职业康复和培训、支持性就业较为薄弱。建设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应从全局和整体考虑,关注残疾人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维持其就业动力,重点加强平衡型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当前残疾人就业面临的问题,对残疾人就业的有关政策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促进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的思路: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打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舆论基础;二是创新工作思路,找准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出路;三是抓好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全面提高服务层次;四是探讨残疾人事业的"综合开发式扶贫"与辅助"福利救助式扶贫"两种扶贫模式,探索、确立由二种扶贫手段互相扶持、共同发展的多层次扶贫体系,通过扶贫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  相似文献   

5.
万山 《时代经贸》2011,(10):111-112
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地,经过百多年来的不断改革完善,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许多优点。中国如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尤显必要。以中国国情来看,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实行福利国家模式,而以社会保险制度为宜。因此,作为社会保险制度鼻祖的德国的做法对我国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地,经过百多年来的不断改革完善,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许多优点.中国如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尤显必要.以中国国情来看,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实行福利国家模式,而以社会保险制度为宜.因此,作为社会保险制度鼻祖的德国的做法对我国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为视角,分析当前残疾人的就业结构,通过三个部分:残疾人就业及扶持政策现状分析;创新扶持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思路;多渠道帮扶残疾人实现就业。从而构建:巩固和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推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8.
残疾人事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仑区在开展残疾人事业过程中,通过增强残疾人事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残疾人工作体系、推进扶贫解困工作、实施残疾人素质教育工程、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营造扶残助残的文明社会环境等途径,营造了残疾人事业全社会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就业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态,提高其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管理不仅仅关系到残疾人劳动权利的实现,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管理,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本文对于重点介绍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3,(7)
随着《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的实行,解决了众多随军配偶的基本生活保障、缓解了现役军人在家庭经济生活上的困难,但是制度在实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存在着认识和理解的偏差,与地方衔接不顺畅,实际工作不协调,弃业回流及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随军配偶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型工业化强调对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对就业的总体影响是主动的、直接的、正面的、积极的,是开创就业新局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的必由之路。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扭转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为此应确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促进就业、保护就业的政策理念,制订促进就业法;确立立足能源优势,支持劳动密集性产业发展以扩大就业的宏观政策取向;确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全面启动小额贷款政策以扩大就业的长期政策取向;确立扶持社区服务和非正规就业以扩充就业的政策取向;确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政策取向;确立强化再就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向;确立增加和调整各级财政专项扶持再就业资金以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2.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就业特困人员帮扶机制,实施“三年万人企业安置计划”。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等工作机制,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险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全覆盖。扎实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加强住房基本保障,积极争取房源,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6,(1)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于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关注。由于残疾人因病致残、因残致贫现象的存在,残疾人自身要求参与社会生活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后,残疾人教育工作逐步展开,残疾人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求职者当中。文章从社会、政府、学校、个人四个层面出发,分析了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中的就业歧视、政策规定不完善、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观念落后等问题,提出共建公平就业环境、普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加大教育投资、重视心理辅导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于海阔 《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06-207,222
我国有8 000多万残疾人,其中3/4在农村,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生存和发展问题是重中之重。残疾人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面临严重困难。体制上的不完善、执法力度弱、人性化关怀的缺乏是造成目前我国残疾人生存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建议:建全残疾人管理体制,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重视对残疾人的心理关爱和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5.
以合约理论和交易费用为视角,分析残疾人就业的微观机理和影响因素,因就业岗位供给相对不足而形成的就业难、因农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到达的“刘易斯转折点”和因《劳动合同法》而推进的劳动合约化,成为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三大约束条件与局限转变,需要残疾人就业政策作出合理选择,建立分类实施机制,完善扶持政策,激励就业安置,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残疾人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不断改善残疾人群体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6.
施晓琳 《生产力研究》2005,(11):45-46,99
农民就业权在实践中受到严重侵犯。其主要制度渊源包括法律制度、地方政策、社会等级制度、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等现实障碍。应通过制定无差别就业政策、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完善诉讼制度、将在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平等就业的机构来加强农民就业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残疾人作为社会中人数较大的一个群体,自然也有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就业是残疾人获取生活资源、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的保障。长期以来,上海市政府积极地为残疾人提供就业的机会,每年为大量的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对上海市残疾人的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的思路还是重保障,而忽视了残疾人个体的发展,这将影响到残疾人就业的持续性以及稳定性,特别是影响到残疾人群体的社会融入。从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的数据来看,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以及其他就业方式中就业的残疾人数量增长乏力,也凸显目前的就业促进方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上海市残疾人就业需要转变思路,以促进残疾人发展以及社会融入的视角来促进残疾人就业。  相似文献   

18.
周家倍 《经济师》2014,(7):263-263,268
国家政策是推动福利企业发展和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因素。文章提出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残疾人安置奖励制度、出台引导福利企业转型的政策、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监管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促进福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怀着上述疑问,《经济》记者致函多地残疾人联合会,向他们了解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广州市、深圳市残联在答复函中均表示,残疾人联合会免费为在当地求职的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残疾人专场招聘会、职业介绍、残疾人岗前适应性训练以及残疾个体从业人员社会保险资助等多种服务.并指出: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支出完全符合财政部1995年颁布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残疾人就业问题是关乎人权、人道的重大问题,是我国残疾人事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对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集中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及个人就业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痹症,多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