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国家,尤其在当前经济转轨时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今后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这不仅包括大量的下岗分流职工,而且还包括每年不少于800万的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就业问题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平均每年增加就业1130万人,平均增长2%。另外,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迅速增长,平均每年增长7.2%,远远超过第一产业1.1%和第二产业4.7%的…  相似文献   

2.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部分企业高管收入增长偏快,水平过高。单从报告公布的数据来看,差距似乎并不很大:十年来城镇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6%,城镇私企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18.3%,"十一五"期间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每年递增18.1%。但需要注意的是,私企从业人员工资从2008年才开始纳入统计范畴,当年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民生之本。努力扩大就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就业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问题。因此,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加快发展,通过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拉动就业增长,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乡共创造就业岗位750多万个。1998年以来,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都保持在6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本省仍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若干年内,本省城镇每年将有13万左右的新成长劳动力,农村每年有100万左右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国有企业改革转制每年有数万人需要分流安置,每年还有大量的外省劳动力入闽就业(目前在闽就业的外省劳动  相似文献   

4.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的社会经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比较,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总结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些特征,包括: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提升促进城市化率及其年递增幅度的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城市化中前期,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共同增长,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降低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发展进人质的提高阶段;海西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于城市.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期,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应重点放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促使各城市良性发展,并在自由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群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5.
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对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当前的失业状况与成因 据统计,2002年末,我国从业人员7.3亿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4亿人,农村从业人员4.9亿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失业人数不断  相似文献   

6.
刘记红 《经济论坛》2006,(12):65-66,7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1.7亿个就业岗位,在就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纺织行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为我国的就业做着重大的贡献。加入WTO以后,即将取消出口配额的限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状况将大为改观。据WTO秘书处的预测,经过10年的过渡期,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82%,出口的扩大将有利于就业规模的增加,从而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是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最大难题。1990年中国城镇统计失业人数383万人,失业率为2.5%,2003年失业率达到4.3%,城镇失业及下岗职工人数达到1400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大约1000万人,此外,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000万人。纺织服装业从业人员在1980年为613万,2003年达到1800万。到2003年12月纺织工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单位数计25803家,比上年的23600家同比增长9.33%。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我所欲也:扩大就业,亦我所欲也 改善就业对于提高收入水平、推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具有重大意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满足基本需要、得到社会认可和自我实现等内容。对于每个人来说,拥有一个稳定、有保障的工作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然而,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给我国带来了长期的就业压力。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失业率为8.27%;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1年及2002年在福州、上海、沈阳、武汉和西安进行的失业率调查,这5个城市的总体失业率为14.3%。这个失业率水平在世界各国中属于比较高的。不仅如此,目前我国约9亿农村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半失业或隐形失业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显然,扩大就业将是我国未来10年到20年所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指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城市化发展是否能够促进就业增长、如何促进增长已经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了 2 0 0 1年在世界经济增速减缓中 ,中国经济显似“一枝独秀”。然而 ,就中国经济的自身情况看 ,仍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进一步考察了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并提出今后发展的逻辑思路 :扩大就业问题 ,包括城镇人员就业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是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这主要靠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来拉动 ;而这又要靠城镇消费结构的升级来拉动 ;住宅业的发展是城镇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提高和培育居民购买力的过程中 ,住宅金融创新是关键的一环 ;通过住宅金融创新 ,推动城镇住宅业的发展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可以做到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 ,实现城乡就业联动 ;由此 ,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的城市化、第三产业与扩大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声宗 《经济论坛》2005,(13):22-24
福建是中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但相关数据表明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不仅农村有大量滞业的农业人口亟待转移,城镇正常劳动就业及下岗职工再就业也存在很大压力。一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呈逐年递增的增长态势,2000年至2002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2.6%、3.8%和4.2%。另一方面,福建省的就业结构特别是城镇就业结构调整缓慢,特别是第三产业就业增长显得滞缓。  相似文献   

11.
王文剑 《经济经纬》2007,51(6):119-122
协整分析表明,1978年之前,我国非农就业对城镇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象;1978年之后,我国城镇就业增长远远滞后于非农就业,且两者不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片面重工化战略和农村工业化战略导致非农就业的发展与非农就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相互脱离,制约了城镇就业规模的增长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快秦皇岛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秦皇岛城镇化现状及机遇。目前秦皇岛市总人口273万,农村人口160万,占总人口58.6%,乡村劳动力110万,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70.8%,每年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近20多万。近年来秦皇岛城镇化进程发展很快,城镇化率由1997年的24.2%上升到2003年的35.9%,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城镇规模也迅速扩大,城镇人口由63万增加到113万人,年均增长为13.2%。由此可以看出,秦皇岛市的城镇化建设正处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但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近城市比较差距更大。随着秦皇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秦皇岛市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三农”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具有比较发达城市与较为落后的农村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及沿海富裕地区与贫困的山区并存的特殊市情。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每年平均递增15.3%。199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1135亿元,比1979年增长17.3倍。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是到快速发展,己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王兰香 《经济论坛》2002,(22):59-60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机构改革、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政府既要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又要承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解决不好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将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占全国劳动力总量71.2%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会成为我国今后需要抓紧解决的重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及其在国内大范围的无序流动,正引发出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城市不仅仅是土地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人的城市化,即劳动者的市民化。没有人的城市化,是低质量的城市化。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大批进城的农民工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由于城市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他们远远没有市民化,在城市的生活状态与城镇户籍居民相比差距还很大,具体体现在就业质量低,社保覆盖面小,社会融合不深入,伪城市化问题严重。总体来看,中国城市化质量还比较低。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目标的真正实现,重视城市化的质量提升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人口城市化,一般指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种全世界未来人口重新分布的趋势,不仅给现有城市带来巨大的冲击,也会给新建城市提出很多需要探讨的课题。一、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人口城市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促进人口城市化有两方面重要因素。第一是经济发展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经济的发展。一位日本学者研究认为,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与国民经济产值成正比增长。世界银行的报告也指出,城市化水平与国民人均收入呈正比关系。当人均收入由250美元增长到1500美元和5000美元时,人口城市化的水平从25%上升到50%和70%以  相似文献   

17.
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代表的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中国目前发展水平的十倍。中等发达国家未来60年的人均GNP以每年平均2%到2.5%的速度增长的可能性较大,我国要在2050年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人均GNP每年平均需要增长6%——6.5%,GNP总量每年平均需要增长6.8%—7.3%。如果我国来来的增长速度较低。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发展水平和下个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是不可能的;甚至连就业和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都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分析速度与通货膨胀时认为,低速度稳定一些,通货膨胀率低一些。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有些国家在其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通货膨胀率并不太高;而有很多低速度增长的国家长期存在着通货膨胀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因此,高速度不一定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关键在于效益如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在地域空间上的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推进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以亿计。据统计,2003年我国农村大约4.9亿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的人数约有3.1亿,目前我国只需要1.8亿左右的常年劳动力:因此仍有1.3亿富余劳动力(吴敬琏,2005)。这么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中是不现实的,单靠农村全部实现就地消化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必须通过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来实现。就某种程度而言,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像我国这样的有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国家,低的城市化水平就意味着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意味着贫穷。推进城市化的进展,不仅是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赵满华 《生产力研究》2011,(12):137-140
在转型发展的推动下,山西省城镇就业规模逐步扩大,就业结构趋于优化,但城镇就业人员增长缓慢,所占比重偏低,非公有经济就业规模偏小,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就业面比较小。"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要以转型发展为基本动力,通过改善投资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进一步扩大城镇就业规模,解决好涉及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