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SWOT分析的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典型的消费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丝毫回避不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掌握和作用.在激烈的旅游竞争态势下,西双版纳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而应对的事实是西双版纳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致有失去原有竞争优势的危险.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和对策,有助于政府部门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正确的旅游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和土地制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镇化和土地制度两者息息相关,城镇化对土地产生大量需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离不开土地制度的保障,而我国的土地制度也正是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在不断地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城镇化和土地制度又存在着矛盾,因城镇化而导致的对耕地的大量占用,与土地制度所遵循的严格保护耕地的原则产生了矛盾,而现行土地制度的诸多安排也并非从有利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对城镇化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何统筹城镇化和土地制度,实现双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访俄之旅时说:“我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一句“累并快乐着”,道出了一位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知疲倦辛劳奔走的领导人内心朴实而高尚的苦乐观。年轻干部作为我们党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身上担负的使命更加沉重,责任更加重大,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尤其重要。年轻干部要有乐于吃苦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4.
<正> 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依然具有商品经济属性。土地是由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和土地资本这两部分构成的。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虽然其本身不是劳动的产物,没有价值,但仍然具有价格,并通过价格取得商品的形式。而作为土地资本,由于它体现着人们开发土地所投入的一定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因此其本身就具有商品属性。我把前一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与保障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而产生的失去土地的农民。现代农业经济理论认为,每征用一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1987~2001年,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70%以上为征地,意味着至少有3400万农民因征地而失去或减少了土地。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从2000年到2030年的30年间,我国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失地或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0万。从现有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看,他们是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那么,如何保证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权益不受损失,如何解决农民在土地征用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就成为影响农村繁荣稳定、城市化顺利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美丽的西双版纳,那里有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生长着千奇百怪的植物;吉祥威武的大象,翩翩起舞的孔雀,凶猛无比的巨蟒等珍稀动物在那里栖息;傣族等少数民族在那里安居乐业,处处是绿色的海洋,使人充满活力和童话般的遐想。如今,历来有“孔雀之乡”、“我国惟一的亚洲象故乡”、“动植物王国”等美称的西双版纳正以其神奇的热带风光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闻名遐尔,已经成为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西双版纳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之形成了长夏无冬的热带气候,终年湿润的生态环境及充足的阳光赋予其生命源泉。据调查,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资源配置经历了从无偿、无期限、无流动向有偿、有期限、有流动使用的过程,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逐步得到体现。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的行政划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双轨制”土地供应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因土地市场管理不规范而引发的耕地被大量占用,甚至占而不用,  相似文献   

8.
《宏观经济研究》2005,(3):i001-i004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越南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966公里。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澜沧江纵贯南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老、泰、柬、越5国出海汇入太平洋,誉称为“东方的多瑙河”,因此,西双版纳既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西双版纳辖景洪市、勐海县、  相似文献   

9.
正1.婚姻变动致使土地权益受侵害。一是因结婚失去土地。一般情况下,因结婚嫁到外村的妇女在娘家的土地承包权全部或者部分被村委会收回,或者被娘家的父兄等亲人占有,而嫁入婆家往往却分不到土地,形成了"娘家土地带不走,婆家没有土地分"的局面。从发展的角度看,这部分农村妇女丧失的不仅仅是土地承包权,还失去了与土地权益相关的分红权、征用补偿权等。二是因离婚失去土地。据调查,因承包地无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土地制度限制着土地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大市场的建立,更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本文以土地制度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功能、作用为前提,分析了土地制度的现状及统筹城乡发展中因该制度的缺陷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和相应的配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两个彝族村寨利用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的方式和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协调保护与发展的角度讨论了相关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目前在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提出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理论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设想。通过学习和研究,我认为这样看不符台实际。现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对大土地所有制和小土地所有制,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两种情况:有的国家基本上是大土地所有制,如英国。而大多数国家则是既存在着大土地所有制,也存在着小土地所有制,如法国、德国、俄国等。这种情况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靠小生产者的自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已牢牢地扎根于人们心中。围绕着土地权利的纠纷,不断发生。既有自然人之间的用地之争,又有单位、企业之间的土地权利纠纷。有的甚至因土地权利之争发生血案。特别是土地成为资产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后,其土地权利争议案日渐增多,无疑给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人民法院造成了工作重负。  相似文献   

14.
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权的集中与分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末五代与北宋时期,有关土地兼并的事例很多,反映当时的土地兼并形势确实很严重。许多学者由此得出结论:“在宋代由于大土地所有制的急剧膨胀,全国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耕地已为地主阶级所占有”。我以为这些学者对宋代土地集中程度的估计太高。据五等户版簿测算,唐末五代北宋初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5%上下,农民占有的土地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5%上下。北宋中、后期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下降至35%上下,农民占有的土地上升至65%上下。上述测算结果显示:在我国封建社会,地权的变动并非总是越来越集中,在土地集中的同时,也存在着土地分散的倾向,两者方向相反,在很大程度上起互相抵消作用。地权变动的结果究竟是更趋于集中,还是趋于相对分散,则因时、因地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此期促使土地分散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地买卖,二是分家析产,三是政府的招携流散、鼓励垦田、官田私田化政策培植了许多自耕农、半自耕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地方政府因财政收入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形成"土地财政",并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中企业的发展。本文将企业的发展分解为企业规模扩大、生产力提升的规模效应(数量效应与质量效应),以及处于技术前沿或跨越发展进入技术前沿引致企业生产力提升的技术效应。利用1999-2009年中国286个地级市土地出让与工业企业面板数据,本文发现土地财政收入有利于企业规模扩张中的数量效应,而没有质量效应;结果同时显示土地财政收入制约着企业技术效应的发挥。由此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驱逐"了那些对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有积极影响的企业。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我国土地资源配置经历了一个从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使用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因土地市场管理不规范而引发的矛盾逐步显现。本文试对如何正确认识土地市场、完善土地市场的管理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陷入"低水平困局",以往的研究忽视了对农户风险意识和农地非农用途流转倾向的考察,为此文章借助列联表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重点考察了农户风险意识及用途变更预期对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以期为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提供事实依据。结果表明:农户风险意识和土地流转协议形式分别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在土地非农流转预期情景下,农户参与意愿下降。这意味着农户风险意识的确抑制了其土地流转意愿,这可能是当前土地流转困局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在其土地流转决策中的作用因地域而异;规范和推广土地流转书面合同将有效促进土地流转进程;土地流转用途变更预期并未显著刺激农户参与土地非农流转。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因撤村建居、旧村改造产生了大批失地农民,他们在失去土地后面临着融入城市的过程,从农村到城市他们需要再社会化。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出影响着失地农民再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失地农民的自身因素、撤村建居点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布、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社区服务和人文环境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当前山西省因采煤造成的地下采空区面积已经达到了2万平方公里,地面沉陷区接近5000平方公里,涉及到全省的九大矿区,有近300万人口面临着受灾困境。作为一个为全国提供了1/4的煤炭资源的能源大省,在能源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山西不得不面对日益严重的地面沉降而引起的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枯竭、土地资源破坏等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法律、政策和地方创新三个视角回顾了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进程和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土地制度因不同用途沿着不同的路径演化:农地制度无论是地方创新还是政策和法律的制定都朝着强化土地物权和以农户为主体的市场交易方向发展,而非农地制度却在朝着强化地方政府垄断和土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同一块土地因用途改变而导致土地权利结构改变和利益分配方式变化,是现行土地制度的最主要缺陷。政策创新的基点是:在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盘活宅基地市场;探索征地中对失地农民的财产补偿办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让农民以土地财产权利参与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