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服务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之一,也是制造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制造业在近年来也开始踏上服务化的征程。在分析汽车制造业服务化成因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法,选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从投入服务化的角度,计算了汽车制造业零部件、物流和研发三方面的服务化投入,分析了我国汽车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与国外汽车制造业服务化现状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汽车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汽车制造业之间服务化水平的差距,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2000年至2014年跨国行业层面样本数据考察了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对一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推动一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但这种推动作用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与市场主导型相比,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更有利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金融发展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推动作用在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中更为明显,在高收入水平的国家中不显著;金融发展仅对一国基于国内服务投入的制造业服务化有推动作用,对基于国外服务投入的制造业服务化有"挤出作用"。政策含义是:为了实现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应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中小银行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张培  张丽平  李楠 《科技和产业》2019,19(11):16-21
当前服务化成为制造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手段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践发展与现有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剖析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特征,遵循服务化的动因、过程机理和结果的逻辑主线,总结提出制造业服务化逻辑框架与关键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4.
制造服务化,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要求。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服务外包生动体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与中介效应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直接效应与具体路径,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集聚的 MAR、JACOBS 与PORTER 外部性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升级。因此,文章提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路径,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辽宁经济》2014,(9):4-8
制造业服务化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则是当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们应把握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为引导,通过宣传指导、申请试点、深化主辅分离和产业政策配套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实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有突破、有典型。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制造业服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然而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空心化",也警示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实施应更加慎重。本文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制造业服务化并不是"去制造业","完全服务化"并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药,慎防中国制造业未实现"创造"的同时,失去了"制造"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韩江卫 《特区经济》2014,(11):221-224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服务化困境"现象。本文以制造业服务化为主题,按照文献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从制造业服务化概念、驱动力和实现过程以及实现过程的保障因素对已有理论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工业产能过剩背景下,文章以传统模式发展的LM公司为例,揭示了制造业企业实施服务化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还分析了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自身优势和劣势、外部威胁和机会,并提出了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服务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化水平是促进和衡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参数.数字化转型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服务化水平,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证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服务化水平与企业效益的影响,收集了中国装备制造业2445家上市公司2014—2018年的资料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化水平和行业总体效益都逐渐提高,服务化水平起到了完全中介效应,但比较弱.再细分6个分行业进行稳健性检验和比较分析,发现服务化水平的中介作用在6个分行业里只有部分中介效应甚至无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夏秋 《南方经济》2020,39(3):53-72
采用两步系统GMM估计法,在产品内分工视角下实证考察制造业服务化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研究发现:(1)服务化对出口市场扩展边际、产品种类扩展边际、价格边际有倒U型作用,对数量边际有抑制作用。(2)服务化对扩展边际、价格边际的倒U型作用和对数量边际的抑制作用在OECD与非OECD国家同时存在。(3)按技术复杂度划分服务部门后发现,低端服务化和高端服务化对扩展边际的影响较为一致,但低端服务化对价格边际的影响不显著,且对数量边际的抑制作用大于高端服务化。(4)产品内分工加强了服务化对价格边际的积极影响,弱化了服务化对数量边际的不利作用,但对服务化与扩展边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深入产品内分工体系,循序渐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有助于提升高端出口能力,对优化出口结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合理选择衡量产业综合绩效指标的基础上,利用客观赋权的模糊优选多目标决策方法,对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综合绩效进了评价。结果表明,无锡外资制造业的综合绩效在外资制造业中最高,而常州民营制造业的综合绩效在民营制造业中最高,苏州制造业的综合绩效与其规模并不相称,文章对其中的原因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重构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在全球经济发展已是势不可挡,大力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是必然抉择,从发展态势而言,已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文章系统梳理了智能制造的内涵与演进,探究了智能制造的整体架构和关键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勾勒了智能制造的产业模式发展方向为服务型制造,借此提出了促进中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实践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东北三省36个地级行政单元2003年至2020年的面板数据,对东北三省制造业高端化水平和制造业技术关联水平进行测度,并对技术关联和其他各要素对制造业高端化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制造业高端化水平小幅度上升,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资源型城市的制造业高端化水平较低;各制造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密度明显增大,医药制造、汽车制造、专用装备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逐渐取代资源加工类制造业居于关联网络中心,而农产品加工相关制造业则一直位于关联网络中心;东北三省技术关联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空间上呈现中南部高、西北部低的格局;技术关联密度对制造业高端化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西部的制造业重镇,了解其制造业集聚水平有助于破解制约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业瓶颈。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1年和2019年的数据,运用区位熵指数法测度并分析制造业集聚水平。结果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的整体集聚状况不够理想,行业优势领域不多;2011—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31个行业专业化变动升降各半,新兴制造业崛起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退潮并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制造业集聚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凸显,重庆、四川各有优势领域,未来协同发展前景广阔。根据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行业布局、壮大新兴制造业、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产业链调整背景下各国的重要选择。智能制造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根据企业调研考察分析,浙江省制造业发展不平衡,尚处于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并存的阶段。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统计,对浙江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有关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制造应用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发展智能制造受到技术、环境、资金、人才与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依据企业智能制造需求、动力和能力判断,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创新,要因地制宜,弥补短板,既要推进大企业的智能制造,又要发展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秋华  刘浩 《科技和产业》2019,19(11):56-60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正确把握制造业发展情况尤为关键。以2012—2017年扬州市制造业分行业数据为依托,首先引入Malmquist指数,从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等方面分析了扬州市制造业行业生产动态变化情况。接着,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分析了扬州市制造业行业5年来的用电效率,发现扬州市制造业行业整体节电潜力较大。最后,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内容,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