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结构突变理论,对我国狭义、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的数据生成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狭义、广义货币流通速度服从于单位根过程,数据生成过程并未发生结构突变,因而基本保持了持续下降的"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货币化假说”。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货币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随着时间逐渐增强,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产业结构变动才是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发现我国狭义货币流通速度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弹性为2.7,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弹性为1.2。  相似文献   

3.
耿中元  曾令华 《经济学》2007,6(4):1097-1114
结构冲击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变动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制度冲击使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基本上同向变动。短期内,技术冲击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表明我国狭义货币具有奢侈品特征。就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而言,制度和货币冲击具有持久的正向效应,制度冲击最重要,货币冲击次之,技术冲击不重要,没有长期影响。就产出的变动而言,货币冲击产生了持久的“Tobin效应”,制度、技术冲击具有显著、持久的正向效应。制度冲击最重要,技术冲击次之,货币冲击不重要。  相似文献   

4.
结构冲击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变动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制度冲击使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基本上同向变动。短期内,技术冲击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表明我国狭义货币具有奢侈品特征。就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而言,制度和货币冲击具有持久的正向效应,制度冲击最重要,货币冲击次之,技术冲击不重要,没有长期影响。就产出的变动而言,货币冲击产生了持久的"Tobin效应",制度、技术冲击具有显著、持久的正向效应。制度冲击最重要,技术冲击次之,货币冲击不重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们逐步改变了对传统的商品、市场和货币等概念的认识。我认为,为了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制度和搞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货币流通管理,有必要在承认广义货币流通概念的基础上,对广义货币流通规律及其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广义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与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广义货币流通是由现金流通和存款流通组成的。因此广义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也应当由能反映现金和存款流通的现金流通规律和信贷资金运  相似文献   

6.
将电子货币引入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后发现,电子货币通过改变货币供求结构和货币流通速度产生了通货膨胀效应。基于2003—2011年的季度数据,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电子货币的通货膨胀效应显著存在,当前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但未来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会加速通货膨胀。此外,我国电子货币通过减小货币乘数提高了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转移和扩散,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已远低于潜在增长率;而由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在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压力正逐步显现。在外需短期无法恢复、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滞胀的风险在逐步加大。VEC模型结果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共同决定我国通货膨胀率。当经济景气程度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现阶段应在有效监控经济景气程度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以便提高政策搭配效果,有效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8.
中国实际利率与货币流通速度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流通速度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变量,也是较难确定的变量。本文考察了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的关系,发现实际利率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短期波动的重要变量,并根据1986~2006年中国数据来估计货币流通速度的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前,理论界对于货币流通量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的货币流通量,指流通中的现金量;一种是广义的货币流通量,既包括流通中的现金量,又包括转结帐等其它方面的货币流通量。我们这里所要分析的,主要是狭义的货币流通量。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因此,合理的货币流通量只有在货币与商品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到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将电子货币引入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电子货币通过改变货币供求结构和货币流通速度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基于2003、2011年的季度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电子货币的通货膨胀效应显著存在.从长期来看,一方面,电子货币会使货币流通速度先下降后上升,并且当前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另一方面,电子货币通过减小货币乘数提高了通货膨胀率.而在短期,电子货币导致的货币乘数减小降低了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孙健  辛然 《财经研究》2002,28(3):39-43
本文就我国以GDP/M2为指标的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这一现象,给出了几方面的解释。文章认为经济的货币化、中央银行货币过量的发行、银行的不良债权、制度性紧宿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主要原因,指出货币流通速度的不断减慢反映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所用的公式一般为V=GDP/M2,由于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长率之和,所以用这一公式计算出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不断下降的。但在此计算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问题:在我国实际的经济运行中有一部分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而是被不断增加的外汇存款所吸收,还有一部分货币进入资本市场,因此在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时应将这两部分货币扣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计算出我国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指出我国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不断下降的,而是有升有降,并据此对我国的货币调控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神玉飞  李艳 《生产力研究》2007,27(14):40-41
铸币税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在货币创造过程中获取的净收入。处于经济转轨中的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化①进程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都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文章在理论上简单论述了影响我国铸币税的结构因素后,根据我国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铸币税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描述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货币流通速度的对数线形回归模型,得出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主要是受实际收入和货币化程度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结构突变的视角对金融危机前后我国CPI涨跌(耵)序列进行了内生结构变动的单位根检验,证明了其数据生成过程(DGP)为两次结构突变的趋势平稳过程而非单位根过程。并运用考虑结构突变的时序模型对盯序列进行了拟合,拟合优度达到了97.28%,克服了简单地用差分序列进行建模而造成数据信息大量损失的缺陷,同时,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ARCH效应检验,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前后我国CPI涨跌的波动并不存在ARCH效应。  相似文献   

16.
周光友 《经济学》2006,5(4):1219-1234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认为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现金比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金融电子化程度以及货币电子化程度,它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有着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替代加速效应,二是替代转化效应。两个替代效应的存在使电子货币并没有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而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本文的结论也许可以用来解释近年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结构突变及其对上证指数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剖析了结构突变理论并具体表述了内外生结构突变的单位根和趋势稳定的检验.在此基础上,我们用突变理论分析了上证指数并推断其数据生成过程,并得出相关经济结论.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用金融相关率和金融创新度指标对我国1978-1998年间三个层次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行回归来研究我国金融创新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出我国的金融创新与M0和M1的流通速度正相关,但是与M2的流通速度负相关。金融创新降低了M2流通速度的现象与Michael Bordo和Lars Jonung提出的金融创新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结论相反,表明我国金融创新并没有起到减轻银行负担,加快全社会资金流通的作用。本文认为要提高广义货币的流通速度,就必须在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加速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创新,而且我国的金融创新应该从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工具创新三个方面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必然导致货币量中介目标无效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是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先决条件。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个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都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货币政策当局对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能性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都依据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然而,基于伯杜和乔纳格的研究,本文研究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并不必然意味着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影响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主要因素是流通速度的可预测性以及货币当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能力;只要货币当局能够准确预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货币供给量就仍然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本文的结论是,近期中国广义货币M 2的可预测性较好,因此,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而否定货币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能性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渠道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琨  于丽敏 《经济纵横》1997,(10):24-26,32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渠道模式研究史琨于丽敏冯堤所谓商品流通渠道,是指商品的流通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讲,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全部过程;从狭义讲,是指商品转移、运动的具体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了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