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是全球要素得到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通过从国家间贸易、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以及异质性企业的角度,对传统贸易理论和新兴贸易理论的梳理,简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收入差距,也使国内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运用垂直专业化指数测算中国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并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中介变量,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法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分工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劳动力工资的传导机制,为落实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中国大部分服务行业而言,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显著,即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自身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导致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中,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的正效应最大,对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稍弱,对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对于劳动力分工、贸易效率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初步实证研究认为,劳动力分工、贸易效率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以往文献研究中所说的“倒U”型关系.也不是单调的增减关系,而是随着二元结构的出现和消失呈现震荡关系。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现实与其相对应的二元结构是相符的。根据分析结果,对中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我国最低工资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分割共同作用,构造了一个竞争性行业劳动力市场(城市二级劳动力市场),竞争性行业劳动力市场拥有庞大数量的低收入者是我国收入差距保持较高的水平的主要原因。在目前缺乏有效的工资集体谈判机制的情况下,最低工资是增加二级劳动力市场上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研究还发现,最低工资的提高有一个合理的区间,超出临界值,最低工资会扩大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98-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考察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污染排放量;资源再配置效应是贸易自由化降低行业污染排放量的重要渠道;在非出口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外资企业,贸易自由化引起的污染降低效应更强.影响机制检验发现,贸易自由...  相似文献   

6.
贸易开放可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Stolper-Samuelson效应能够缩小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而贸易开放引致的知识溢出和技术进步则会扩大贫富差距.因此,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使用中国1994-2007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对贸易开放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用城乡收入差距作为收入分配指标,利用广义矩(GMM)方法进行估计,发现贸易开放和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即当贸易开放度较低时,贸易开放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当贸易开放达到一定程度后.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则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收入分配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文章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发展和收入分配状况,并以劳动力市场为切入点,剖析了北京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了完善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产出的资本所得由城镇人口所有的假设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构建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模型,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倍数会逐渐缩小;经济中资本所得份额越大,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倍数就越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将减少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随着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无论是理论模型及其推论还是实证检验结果都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并非扩大而是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9.
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劳动力流动为什么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影响收入差距存在房价门槛,且存在二重房价门槛。当房价水平低于第一个门槛值(1 350元/平方米)时,劳动力流动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当房价位于第一个门槛和第二个门槛(3 772元/平方米)之间时,房价依然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减弱,降低幅度大约为7587%;当房价跨越第二个门槛值时,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对犯罪活动的影响及其发生作用的机制。研究基于中国产品层面的关税数据,构建差异性的地区贸易保护指标,衡量各地区贸易自由化程度,进而利用200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贸易自由化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及潜在人口流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显著推升了犯罪率水平,且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深入的省份,犯罪率提升程度越高,地区效应显著;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增加外来人口流入等渠道推升了犯罪活动。因而,中国在进一步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和由此产生的额外社会成本,更加注重流动人口权益的保障,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最小化贸易自由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乡城流动规模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利用全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等计量经济模型,采用OLS和工具变量回归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跨区域的乡城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从分时间段来看,1992年之后,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从分区域来看,中、西部的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通常会导致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而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受劳动力市场竞争状况、工人内部团结能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政府的劳工保护力度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分析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导致美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可以总结出,实现劳动收入增长与社会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与出口程度具有正相关性,但到达“刘易斯转折点”(2004年左右)后,随着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方面的表现逐渐受到削弱。采用2000—2008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分阶段、分类型测算其出口份额和资本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份额显著下降,其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越高的企业受到的冲击越大;同时,制造业企业也逐渐采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进行产业升级,以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根据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东部地区应逐步发展高端产业,中西部地区应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进一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1—2020年20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特征;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在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数字经济促进了劳动力流动,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数字经济发展后期会抑制劳动力转移,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的“U”型关系在经济欠发达城市更为显著;相比于高行政等级城市,数字经济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拐点在低行政等级城市的到来更早。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对外贸易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制造业各行业的工资差距。贸易开放通过部门间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外贸结构的变迁效应、名义关税下降效应、发达国家的"外购"效应、技术偏向的技术进步效应、劳动生产率效应六个方面的传导机制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行业间工资差距。加大教育投入、发挥贸易对低收入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传递效应、打破行业劳动市场的分割、给予加工贸易相应的政策扶持、采用政府再分配手段等措施有助于缩小行业间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矛盾现象并存于现实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能直接解释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应从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伴随的制度障碍、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来系统解释。  相似文献   

17.
使用CEPII中BACI-HS02微观贸易数据库,运用"质量-调整"价格法测算了中国行业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并选取2007~2016年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借助OLS法以及差分GMM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出口产品质量对工薪差距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对工薪差距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将通过技能溢价机制和利润分享机制扩大工薪差距,劳动生产率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扩大工薪差距也具有显著影响。技术进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质量对工薪差距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其中技术进步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则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稳健性检验表明了估计结果的可靠性。为缩小工薪差距,政府应加大对低技能劳动力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企业应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企业绿色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企业绿色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绿色化转型能够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了促进效应,而非挤出效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基准研究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企业绿色化转型通过提高企业经营收益、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创造就业岗位和增强劳动力薪酬议价能力的渠道,提高劳动收入份额。通过区分不同类型的劳动收入份额发现,相较于高管薪酬和劳动生产率,绿色化转型更能提升普通员工收入和工资率水平,且能够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绿色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差异发现,相较于东部地区企业,绿色化转型更能促进中西部地区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企业间工资差异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间工资差距变动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筛选效应,二是企业溢价效应.企业溢价效应随经济形势、企业间技术差异、政策环境等因素而变化.现有的文献表明企业间工资差距与经济体中劳动力工资总体差距变动方向一致,是研究劳动力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已有文献在研究出口质量的经济效应时,主要关注"中国贸易增长之谜",对危机冲击时的贸易波动重视不足。利用2006-2011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金融危机期间出口质量对出口波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出口质量对出口波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出口质量越高出口波动越小。需求侧收入效应和供给侧多样化效应作为较高的出口质量能够抑制出口波动的重要渠道,大约能够解释1/2的抑制作用。出口质量较高的企业通过高收入国家较高的消费比重、较低的需求波动和较低的市场集中度抑制了出口波动。但是,高技术行业的企业出口质量越高出口波动越大,金融危机期间该类产品较高的需求波动加剧了出口波动。此结论可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和"调结构、稳增长"的外贸战略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