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姜明文 《经济导刊》2008,(1):104-105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到2005年,按官方绝对贫困县估计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2365万,但我们也看到,脱贫人口的返贫现象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解决返贫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慈善教育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虽然集中连片少数民族困难地区每年脱贫的人口很多,但是低收入群体的返贫率非常高。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一种“扶贫、脱贫、再返贫”发展怪圈现象,贫困的脆弱性正是农村“扶贫、脱贫、再返贫”怪图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多维贫困识别方法构建相应指数,提出了在返贫和脱贫不同方向上对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分解的思路。同时,用2010—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了分解,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收入依然是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的主要维度,但在改善收入贫困的同时应该防范健康维度返贫的风险。第二,农村人口的多维贫困状况在不断改善,但是由于返贫的影响,脱贫的效果受到了较大削弱,因此在注重脱贫的同时,不应忽视返贫的风险。第三,持续贫困人口贫困状况虽然后来有所改善,但是2012年的恶化状况提示我们对于暂时未能脱贫的人口,还需要采取措施缓解其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4.
对返贫现象的一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的反贫困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少贫困地区却长期存在着"扶贫、脱贫、再返贫"的怪圈现象.本文在引入经济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脆弱性与贫困的走系,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经济脆弱性的种种表现,如资源环境差、基础设施不足、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收入稳定性差等,并指出这正是农村"扶贫、脱贫、再返贫"怪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和经济收入状况等方面提出了走出反贫困怪圈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长期贫困程度、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2年的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农村的长期贫困与暂时性贫困。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更多呈现出暂时性消费贫困的特征,并且贫困家庭脱贫后进入高收入阶层的机会较小;离贫困线越远,其脱贫能力越低,离贫困线越近,其返贫的比例越高。远离区域经济中心、家庭负担较重、小孩老人较多的家庭容易陷入长期贫困。村支书的年轻化对于中下层贫困阶层摆脱长期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政治资本、劳动力素质和居住条件是影响中等贫困家庭脱离长期贫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因学返贫"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返贫问题是近几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社会最为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课题组在对河北省5个贫困县调查中发现,农民支付子女教育的高昂的学费是导致已脱贫农民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称之为因学返贫,并由此形成因学返贫———因贫辍学,贫困———文盲,文盲———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实现21世纪初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从根本上解决救济式扶贫和单一生产开发式扶贫所无法解决的脱贫状态下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  相似文献   

7.
李朝林 《技术经济》2005,24(9):50-52
本文分析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和出现返贫的原因,指出在当前扶贫开发的目标已不应是单纯解决温饱,而是遏制返贫、长期富裕。传统扶贫方法在遏制返贫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新时期的脱贫方法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最后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在遏制返贫、长期富裕中的作用,提出了增加人力资本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反贫困斗争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一直难以消除贫困人口返贫的现象,而返贫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理想的实现。经研究发现,导致农村返贫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贫困人口、扶贫资源、自然生态"三者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只有通过建立和推行"人口——资源——生态"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才能实现农村扶贫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遏制脱贫人口返贫。  相似文献   

9.
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贫困问题可以分为原生贫困问题和再生贫困问题。当前"反贫困"的着力点在于原生贫困问题的解决;但再生贫困问题,即返贫问题成为扶贫开发是否具有长效性的重要指标。在返贫的各种现象中,五种返贫模式需要引起重视:断血式返贫、狩猎式返贫、失敏性返贫、转移性返贫和传递性返贫。提高减贫开发实效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需要通过财富内生、心理介入、制度供应、价值挖掘、新民塑造等方式阻断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通道,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农村贫困地区经“八七”扶贫攻坚,农村贫困人口从1992年的706万减少到2002年的283万人(其中返贫人口57万),经过11年时间,初步解决温饱人口423万,占贫困人口的59.9%。剩余的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今后扶贫开发中难啃的“骨头”。在初步解决温饱人口群中还有243万人处于温饱线边缘,温饱很不稳定。除贫困县以外,全省农村仍有7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处于返贫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