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明文 《经济导刊》2008,(1):104-105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到2005年,按官方绝对贫困县估计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2365万,但我们也看到,脱贫人口的返贫现象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解决返贫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慈善教育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脆弱性高,收入波动性大,返贫率居高不下,使得我国农村扶贫效率面临着严峻挑战.而政府反贫困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孤军奋战,社会参与不足;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不足等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从政府、社会、贫困人口三位一体构建反贫困体系,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我发展"的反贫困思路是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继续沿用目前的扶贫方式,对于解决剩余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可能事倍功半——中国农村扶贫遇新挑战在看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2000年以后中国农村扶贫的形势和特点,已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
建立有效的扶贫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一是解决“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尚未解决的极少数人口温饱问题,二是解决“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初步解决温饱但尚不稳定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即返贫问题。 反“返贫”既是中国21世纪初扶贫开发战略目标之一,又是河北省农村21世纪初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基本温饱和全面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规定的指标和期限。河北省现有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16万人,返贫人口310.9万人,对这两部分难啃的“骨头”,省政府和全社会要下大力气,动真功夫,解决他们的温饱和返贫问题。所以,为限期实现省扶贫开发战略目标,有必要建立实现扶贫开发战略目标的扶贫保障体系。本文根据河北省  相似文献   

5.
对返贫现象的一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的反贫困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少贫困地区却长期存在着"扶贫、脱贫、再返贫"的怪圈现象.本文在引入经济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脆弱性与贫困的走系,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经济脆弱性的种种表现,如资源环境差、基础设施不足、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收入稳定性差等,并指出这正是农村"扶贫、脱贫、再返贫"怪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和经济收入状况等方面提出了走出反贫困怪圈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农村贫困地区经“八七”扶贫攻坚,农村贫困人口从1992年的706万减少到2002年的283万人(其中返贫人口57万),经过11年时间,初步解决温饱人口423万,占贫困人口的59.9%。剩余的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今后扶贫开发中难啃的“骨头”。在初步解决温饱人口群中还有243万人处于温饱线边缘,温饱很不稳定。除贫困县以外,全省农村仍有7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处于返贫边缘。  相似文献   

7.
<正>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经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自然、地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一部分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处于落后状态,部分群众缺乏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即没有解决温饱。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统计:1994年,我国农村约有8000万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西部11省区,共计21个贫困片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通过从1994年开始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截止2000年,中国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仍有3000万人口出现返贫现象。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之一表现为交通运输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交通运输设施与贫困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对农村扶贫是如何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贫困问题可以分为原生贫困问题和再生贫困问题。当前"反贫困"的着力点在于原生贫困问题的解决;但再生贫困问题,即返贫问题成为扶贫开发是否具有长效性的重要指标。在返贫的各种现象中,五种返贫模式需要引起重视:断血式返贫、狩猎式返贫、失敏性返贫、转移性返贫和传递性返贫。提高减贫开发实效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需要通过财富内生、心理介入、制度供应、价值挖掘、新民塑造等方式阻断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通道,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7年底的5000万,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但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基本解决我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关键是要重视贫困人口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质量,由“物资扶贫”为主转变为“知识扶贫”为主,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送去“捕渔”的方法。所谓“知识扶贫”,是指通过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生产、生活能力,以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宗旨,使其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一、贫困人口资源呈现的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多维贫困识别方法构建相应指数,提出了在返贫和脱贫不同方向上对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分解的思路。同时,用2010—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了分解,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收入依然是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的主要维度,但在改善收入贫困的同时应该防范健康维度返贫的风险。第二,农村人口的多维贫困状况在不断改善,但是由于返贫的影响,脱贫的效果受到了较大削弱,因此在注重脱贫的同时,不应忽视返贫的风险。第三,持续贫困人口贫困状况虽然后来有所改善,但是2012年的恶化状况提示我们对于暂时未能脱贫的人口,还需要采取措施缓解其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11.
正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程,担负着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艰巨使命。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我国力争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为如期实现上述农村扶贫战略目标,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应当审视制约我国农村扶贫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升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效率的策略,以期为我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战略中规定的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经如期实现了精准脱贫的目标,成功按期消除了绝对贫困,这同时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如何巩固深度贫困地区和人口的扶贫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退化或返贫,应当是后扶贫时代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经验证明,当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按标准成功摆脱贫困以后,会出现一定的退化现象,从而需要有一个脱贫成果的巩固期.特别是那些...  相似文献   

13.
政策性排斥与中国农村长期贫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已进入扶贫“攻坚”阶段。按照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的长期贫困这一概念(指有些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至少持续5年以上,虽经扶助也难以脱贫)的界定,中国当前农村的贫困基本上属于长期贫困。返贫作为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中非常突出的现实,本文也将其归于长期贫困。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1)脱贫者主要是依靠国家扶贫措施而脱贫,返贫者的脱贫时间很短,这一群体的大部分时间仍处于贫困之中;(2)从返贫者的人力资本存量等方面看,返贫者缺乏进一步的脱贫能力。  相似文献   

14.
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虽然集中连片少数民族困难地区每年脱贫的人口很多,但是低收入群体的返贫率非常高。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一种“扶贫、脱贫、再返贫”发展怪圈现象,贫困的脆弱性正是农村“扶贫、脱贫、再返贫”怪图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蔡慧 《经济研究导刊》2014,(10):53-54,6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市场经济运行不可避免地带来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特别是卫生费用的增长过快、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农村贫困人口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作为对贫困人员中的患病者进行救助的主要形式——医疗社会救助应运而生,在农村医疗社会救助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公平地分配资源以及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需要的人身上就成为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以公平与效率理论为基础,分析目前中国农村医疗社会救助的运行现状,探索未来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取得了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伟大成就,但扶贫工作没有因此终结。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需要构建“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充分保障脱贫成效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防止返贫”的长效性。政府试图通过政策推动政企合作来实现这一目标,然而如何激发企业的内驱力和保持其扶贫行为的可持续性?较少有文献关注。文章通过构建政策导向影响路径和企业内驱力路径,基于稳定的政策和持续的企业帮扶行为,实现“防止返贫”的长效性。研究发现,企业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有利于取得扶贫成效,并显著提升企业价值,激发企业实施下一步的扶贫行为,从而形成长效机制。此外,在产业、就业、教育、生态及医疗帮扶方式中,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的效果更好。文章的结论说明国家政策具有引导作用,体现了扶贫表彰活动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作用。文章的结论也为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企业扶贫是内生于我国产业扶贫实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模式。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分析农村贫困生成的宏观、微观原因的基础上,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剖析我国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运作机理,试图解释如何通过扶贫企业这个外力激活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实现可持续减贫。研究发现:第一,当企业参与扶贫,意味着有限的扶贫资源实现了一个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循环过程,这是可持续减贫的基础。第二,当企业参与扶贫,不仅可将贫困人口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循环系统,使他们有可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且,有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三维资本"的运用和提升,从而最终形成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9,(12)
汝城县地处我国湖南省内,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但同时该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怎样积极发展旅游行业,实现精准扶贫,协助该地区成功脱贫,妥善处理该地区在持续发展旅游行业的过程中具有的"季节性""飞地化"以及"单极化"现象,文章全面构建全域旅游标识标牌系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在农村地区实现良好的游客分流,围绕旅游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活动;采用旅游示范的方式积极鼓励贫困人口成为旅游活动的实际参与者,从而使得该地区的人口就业率得到显著提升;全面运用汝城具有的各项旅游资源,结合实际状况开展旅游营销;制定较为精确详细的制度措施,从而使得开展旅游扶贫产生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因学返贫"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返贫问题是近几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社会最为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课题组在对河北省5个贫困县调查中发现,农民支付子女教育的高昂的学费是导致已脱贫农民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称之为因学返贫,并由此形成因学返贫———因贫辍学,贫困———文盲,文盲———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实现21世纪初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从根本上解决救济式扶贫和单一生产开发式扶贫所无法解决的脱贫状态下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  相似文献   

20.
方黎明  张秀兰 《财经研究》2007,33(12):47-57
中国农村制度化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战略,其政策效应日益削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更为分散;相当数量的真正贫困人口没有能力从扶贫项目中受益;现行的扶贫策略也难以有效针对疾病、教育等致贫风险。现阶段中国扶贫政策在收入救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贫困风险人群应对贫困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