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物流合作对“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意义重大,如何加强物流合作,需要进行科学决策。世界银行发布的物流绩效指数(LPI)已成为评价各国跨境物流绩效综合水平的工具,利用该工具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跨区域物流合作提供决策参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是目前最具区域板块价值的合作机制,即“17+1合作”,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合作机制研究。利用“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17国的LPI,通过多维分析,可探索中国加强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跨境物流合作新路径。在验证LPI6个子要素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绩效水平合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中东欧17国LPI的平均值、增长率和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发现,影响中东欧与中国物流绩效的重要因素依次为基础设施水平、物流质量和服务能力、货物追踪性、国际运输能力、海关效率、货物运输时效性。另外,对中东欧17国LPI的6个子要素进行聚类,并对不同群类进行针对性分析。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应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平台和丝绸之路基金的主导优势,提升跨境物流通道设施水平,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自贸区,构建物流大数据信息中心,打造中东欧物流枢纽网络,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跨境物流、供应链合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流通经济》2016,(12):40-46
世界银行发布的物流绩效指数(LPI)可衡量一个国家的跨境物流绩效综合水平。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物流绩效水平、沿线62个国家聚类和物流绩效指数年均增长率等多维度分析结果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绩效水平普遍偏低,且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改善,很难与中国物流有效对接,跨境物流协作存在诸多阻碍。因此,应充分发挥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平台的引领优势,设立"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共建"一带一路"物流大数据信息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全球供应链,组建"一带一路"物流规划总公司或类似机构,构建"一带一路"智能物流体系,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物流协作。  相似文献   

3.
跨境电商是引领"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引擎,物流绩效的改善又是推进"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运用拓展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一带一路"沿线63个国家物流绩效指数及其六个不同维度上的分项指标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跨境电商的影响。研究发现:LPI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跨境电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促进作用在所有解释变量中仅小于经济总量;LPI六个分项指标对跨境电商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物流基础设施质量、清关效率、物流质量与竞争力这三项物流因素的促进作用最大,而货物运输的及时性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物流绩效的最大短板。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采取货币财政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扭转颓势与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但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蔓延,并通过多层次链条影响全球进出口。当前进出口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已经难以达成促进全球贸易措施的前提下,对进出品流程中物流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且这方面的研究颇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绩效水平如何?中国对沿线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物流绩效水平应当采取何种举措?本文通过世界银行数据库LPI数据来对比分析沿线国家物流绩效水平,并就如何有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世界银行对贸易物流的最新调查显示,在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下,过去两年贸易物流绩效的改善速度有所放慢,但积极推进改革的国家贸易物流绩效仍继续改善。《2012加强连接,应对竞争:全球经济中的贸易物流》报告提供的“物流绩效指数”(英文缩写为LPI)显示,新加坡在155个经济体物流绩效排名中名列榜首。根据报告,对国际货运代理和快递公司所做的世界性综合普查结果显示,智利、中国、印度、摩洛哥、南非、土耳其、美国等国都在继续改善其物流绩效。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的提出和不断建设为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采用世界银行发布的国际物流绩效指数,运用贸易扩展引力模型,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物流绩效指数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额有显著影响,国际物流绩效各分项指标对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物流服务质量、清关效率、追踪以及运输货物的便利性;而物流基础设施质量和货物运输及时性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RCEP生效实施正加速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尤其是协定关于金融领域的更全面和高水平承诺,正通过金融之力加速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合作。本文通过对RCEP成员国金融服务贸易规模以及MS指数、TC指数、RCA指数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RCEP成员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经济较发达和金融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其竞争力明显强于其他成员国,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无论是贸易规模还是贸易竞争力都表现较弱,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拥有“规模优势”却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我们还需要在基础产业的支撑力和基础设施的保障力方面继续努力,增强金融服务和金融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助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相似文献   

8.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最大进口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中欧班列成为推动对欧贸易便利化的全新路径。本文研究世界银行发布的国际物流绩效指数(LPI),发现我国较欧洲各国在海关效率,货物跟踪能力和物流服务竞争力方面差距明显。本文认为,中欧班列对中欧贸易便利化促进机制有:极速通关到达时间降低货主成本;物流服务和价格竞争力吸引货源;货运监控能力和时效性保证货流。  相似文献   

9.
基于HM指数和拓扑熵分析2007—2021年中国与RCEP成员国数字服务贸易格局,运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中国与RCEP成员国数字服务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并测算出贸易效率及潜力。研究发现:RCEP成员国间数字服务贸易额逐年呈上升趋势,贸易格局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但贸易效率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贸易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贸易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数字服务贸易,人口因素则会阻碍贸易开展,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削减了距离对贸易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贸易国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会显著促进数字服务贸易,服务业发展水平、法律健全程度和政府监管程度的提高同样会对贸易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自由度水平和政治稳定程度则不利于数字服务贸易发展。各国应积极推进RCEP进程,增强RCEP成员国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投资力度,加强贸易国间的各项沟通,助推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10.
RCEP的正式生效使得中国与RCEP各成员国乃至世界的水产品出口贸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选取2006—2022年中国与RCEP13个成员国之间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对外贸易依存度和水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基础上,引入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对RCEP各成员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并依据实证结果测算各国的水产品出口潜力。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中国水产品产量及在各贸易伙伴国市场上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对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除老挝是潜力巨大型、文莱是潜力再造型外,其余国家均为潜力开拓型,说明我国水产品对RCEP国家出口贸易已有一定的基础,且依然存在较大潜力空间可供开拓。  相似文献   

11.
2020年签署的RCEP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其成员国的要素差异和产品多样性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贸易发展。本文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计算2000-2019年RCEP成员国的产品多样性,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产品多样性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多样性对出口额有着负向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非东盟国家更为显著。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由于各国专业于生产某类产品,导致产品多样性下降,但专业化又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使两者负相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创新贸易方式,打造对外贸易新高地,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合作等促进RCEP成员国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和完善,世界海关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标准组织、货物资产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以及包括美国、欧盟和我国在内的全球主要贸易国及地区分别针对加强海上货物运输供应链的安全保护开展了新一轮立法和规范,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规范性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臻完善。推进全球物流供应链安全一体化的的政策策略,建立物联网下视频识别技术智能化供应链的安全规范以及推进食品等特殊商品领域的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保护应当成为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政策法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进程,东盟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亚太地区的各个经济体通过“抱团”的方式增强亚太地区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贸易的话语权。本文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在亚太地区的经济规模以及各个成员经济体的产业竞争优势,运用GTAP9.0数据库和一般均衡模型,以逐步降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内部成员之间关税水平的方式,探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的宏观经济及产业产出情况。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内部关税水平的逐步降低直至零关税水平,成员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福利水平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国内经济产出增加、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而印度和东盟的国内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负效应、贸易条件出现小幅恶化现象;同时,各个成员方的产业互补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构建非约束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包含协整约束条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研究我国物流业和我国国内外贸易之间的关联性。经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物流业、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三者之间存在且仅存在唯一协整关系,物流业的发展对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是长期且持续稳定的,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联动机制,与对外贸易相比,国内贸易对物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显著得多,二者之间的联动效应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对构建东北亚共同物流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东北亚共同物流体系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又由更多的小子系统构成。一是共同物流政策与标准系统,主要包括自由运输市场子系统、扩大国际联合运输配额子系统、泛东北亚运输市场缓和竞争子系统、共同的通关数据标准子系统。二是共同物流运行系统,包括港口运输子系统、铁路运输子系统、管道运输子系统、保税仓储子系统。三是共同物流企业系统,包括物流信息平台子系统、物流业务平台子系统、物流技术交流子系统。文章提出,构建共同物流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东北亚各国共同努力,逐步推进,在共同的框架和政策条件下,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目标模型和供应链物流绩效动态评价模型,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确保共同物流利益分享机制的实现,促进共同物流体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RCEP国家的直接投资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CEP的签订为中国对外开放带来新契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调整中国对RCEP国家的贸易和投资策略成为值得研究的议题。使用2004—2018年中国对RCEP国家的直接投资和出口数据,构建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实证分析直接投资和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国对RCEP国家的直接投资能够提升中国对东道国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当东道国为中低收入国家时,这一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中国应优化对RCEP国家直接投资的布局和结构,完善中资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规制,扩大与RCEP国家在新基建领域的合作,实现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德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物流发展体系,并成为这些国家赢得竞争优势的"第三利润源",其发展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目前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我们应在对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物流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公共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持,加快推动物流园区发展,促进多式联运发展,推进物流信息化,建立物流标准体系,推动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Networked trade in parts and components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importer's logistics performance than is final goods trad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rade semi-elasticities is over 45%, which is quantitatively important. We also find that logistics performan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rade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hich is where the emergence of production networks has been most pronounced. Logistics performance is also more important for South–South trade than for South–North trad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developing country policymakers can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by improving trade logistics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9.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物流业稳中有进、变中求新的一年。面对严峻形势,我国物流业顶住下行压力,实现平稳运行,取得多方面进展。具体而言,一是社会物流需求增速持续放缓,总体运行缓中趋稳;二是物流需求结构持续优化,物流供给结构稳步升级,供需结构加速调整;三是科技应用引领数智化转型,科技赋能物流数智化、平台化;四是新兴的供应链服务企业向标准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供应链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现代供应链成为新亮点;五是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升级,物流枢纽网络建设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助力枢纽经济发展;六是物流业"走出去"空间加大,国际物流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与对外援助执行保持平稳有序健康发展;七是绿色物流配合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可持续物流取得新进展;八是物流政策落地,物流企业获得感增强,从业人员稳定性增强,物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物流业平稳增长的总体方向不会改变,物流业主要经济指标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物流业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在新的一年里,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一要平衡物流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关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要坚持目标导向,探索新时代物流业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三要突出新发展理念,推动传统数量型降成本向效率型降成本转变;四要深化产业联动融合,从低水平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高品质发展转变;五要坚持科技引领和技术驱动,激发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六要推进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工程和全国百家骨干物流园区互联互通工程,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七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物流合作与交流;八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家与地方、市场与企业的关系,营造政府、企业与协会合力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