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针对某石煤钒矿酸法浸出提钒工艺中固液分离后浸出液进行磁化絮凝沉降试验,其间分别开展了改性磁种与絮凝剂组合使用的探索试验、改性磁种与絮凝剂组合用量的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磁化絮凝技术能够显著降低钒浸出液样品中的固体悬浮物,浸出液样品中固体悬浮物的含量在B型磁种处理工艺下最低降为0.367%,在R型磁种处理工艺下最低降为0.234%。磁化絮凝技术使得浸出液中的固体悬浮物快速沉降,可将浸出液中大部分的固体悬浮物分离出来,有利于后续废水处理,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刚果(金)某氧化铜钴矿进行搅拌浸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粒度P80-0.150 mm,室温,初始矿浆浓度25%,酸矿比132 kg/t矿,浸出时间4 h的条件下进行搅拌浸出,铜、钴浸出率分别可达98%和77%。  相似文献   

3.
根据金堆地区某低品位氧化铜矿的性质,进行海绵铜的制备研究,确定了较佳的工艺参数:颗粒-4mm占85%、浸出剂浓度20%、液固比3:2、搅拌酸浸24h,铜的浸出率为90%以上;当铜浸出液浓度10.0g/L、置换时间16h,置换率大于99%。  相似文献   

4.
对氧化铜矿进行了硫酸搅拌浸出试验研究。考察了浸出温度、硫酸用量、浸出时间、矿石粒度对浸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60℃,硫酸用量180 kg酸/t矿,浸出时间2 h,液固比2/1,矿石粒度-200目占比约70%的条件下,Cu浸出率约82%,浸出液含Cu约17 g/L,浸出终点酸度约10 g/L,满足后续萃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以国外某氧化铜矿床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硫酸酸浸工艺,考察浸出时间、反应温度、液固比、硫酸消耗、磨矿粒度等因素对铜浸出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浸出条件。研究表明,提高浸出温度和酸矿比,混合矿Cu浸出率有所提高,但是增幅较小,同时杂质Fe浸出率增大。浸出温度升高,酸耗相应增大。因此,推荐室温下浸出,酸矿比130 kg/t,浸出时间2 h,此时Cu浸出率约为92%。此外,矿石粒度对Cu的浸出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高铜低铁硫化铜精矿,本文开展预浸出-焙烧-酸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硫化铜精矿在硫酸用量0.35 t/t矿、温度28℃、浸出时间2.0 h、液固比2:1的条件下预浸出,预浸渣率为75%;主要元素铜浸出率为29.62%,钴浸出率为40.00%,铁浸出率为45.45%,镁浸出率为16.21%;酸浸渣硫含量为13.67%...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氧化铜矿进行硫酸搅拌浸出试验研究,物相分析显示,该氧化铜矿中铜主要以孔雀石、蓝铜矿形式存在,共占矿石中总铜量的93%。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常温、硫酸用量100 kg/t矿、浸出时间2 h、浸出液固比4、矿石粒度小于200μm占比80%的条件下,Cu浸出率在91%以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加压浸出工艺发展日趋成熟,在环境保护和强化金属提取方面展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因此,人们可以运用该工艺处理重有色金属硫化矿及难处理金矿。本文采用加压浸出工艺处理某硫化镍物料,考察了浸出液固比、浸出温度、酸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确定了优化浸出条件,并得到镍、钴的浸出率大于99%。浸出液经后续净化、萃取分离可制得相关硫酸镍产品。  相似文献   

9.
试验考察了酸量、浸出温度、矿浆浓度和浸出时间等因素对镍、钴、铁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镍、钴、铁浸出率随着酸量的增加而提高,但酸量过大会造成酸耗大、铁浸出率升高,加大后续沉铁的困难;升高温度,镍、钴、铁的浸出率均有所增加,温度大于85℃后,增加幅度不明显;矿浆浓度和浸出时间对镍、钴、铁的浸出率影响较小。本试验最优化条件为:酸矿比(t/t矿)为1.2、浸出温度95℃、矿浆浓度33%、浸出时间3 h。在此条件下,镍、钴、铁的浸出率分别为97.43%、88.56%、85.68%。  相似文献   

10.
含钒石煤提钒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钒石煤原矿及浮选精矿为原料,分别进行了原矿、选矿精矿直接酸浸及活化-浸出工艺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精矿在酸矿比0.6、200℃活化-浸出条件下,钒的浸出率为90.69%,酸耗约35 t酸/t V2O5;精矿活化-浸出工艺具有处理量小、无需加入添加剂、酸耗低等经济、技术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新疆某铀矿床是我国首个采用原地浸出采铀工艺的砂岩型铀矿床,已酸法地浸开采近30年。为减轻退役负担,提高铀资源回收率,本文以该矿床老采区矿石为对象,开展了室内强化浸出试验,浸出试验条件SO_4~(2-)15 g/L、Fe~(3+)1.5 g/L、H_2SO_4 2.5 g/L、液固比2:1。两轮强化浸出试验中,浸出液铀浓度最高为0.099g/L,对应浸出率为77.4%。结果表明,虽然经过长时间的酸法地浸,研究矿石整体铀品位不高,但矿石中仍有一部分铀资源可经强化浸出处理后浸出。试验结果证明,地浸矿山退役前进行强化浸出或二次开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用煤矸石制取聚合氯化铝絮凝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煤矸石通过高温焙烧、酸浸、聚合制取聚合氯化铝絮凝剂产品,并以自制模拟水样为检验对象用聚合氯化铝对其进行絮凝试验,优化了聚合氯化铝的絮凝条件。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700℃、盐酸用量40mL、浸出温度90℃、浸出时搅拌时间为90min时,浊度去除率达到84.27%  相似文献   

13.
针对刚果(金)铜钴矿氧化程度高、硅含量高的特点,以卢本巴希某铜钴矿为研究对象,本文开展了常温硫酸体系SO_2还原浸出试验研究,并通过物相分析,考察了浸渣中Cu、Co的损失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原矿粒度-0.074 mm占68.93%、液固比3:1、终点pH值为1.5、SO2用量8 kg/t矿、常温浸出5h优化条件下,硫酸消耗42kg/t矿,铜、钴浸出率分别达94.6%和78.9%。浸渣中铜主要赋存在铜蓝、褐铁矿及脉石中,钴主要赋存于脉石和褐铁矿中。  相似文献   

14.
刚果(金)铜钴氧化矿回收铜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对刚果(金)当地多家生产企业现场考察以及多种工艺方案的试验研究和比对,其中湿法工艺采用铜、钴选择性分步浸出-铜浸出液萃取电积生产阴极铜-富钴溶液萃取除铜-萃余液氧化中和除铁-除铁后液中和沉钴生产钴渣的工艺流程,取得了铜漫出率大于95%,钴浸出率大于88%的优良指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南某地焙烧后的氧化锰矿进行酸浸试验,研究其锰含量的组成、浸出效果、浸出效率、渣锰含量及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采用传统常规的酸浸工艺,浸出率只有74.72%,渣锰残留9.553%,资源回收利用率只有72%;采用连续高温酸浸反应,可使浸出率提高到90.11%,渣锰残留降低到3.779%的低水平,资源回收利用率可达到90%。反应终点的溶液中锰离子浓度为33.085g/L,达到了电解锰正常生产的溶液浓度标准。  相似文献   

16.
以大洋锰钴氧化物资源及多金属软泥为原料进行了常压酸浸的条件试验研究。通过对配矿比、硫酸用量、浸出温度、液固比、浸出时间、粒度条件因素的试验研究,得出了优化条件。即:在搅拌转速300rpm,配矿比1∶0.3,粒度-0.074 mm占28.34%,液固比(L/S)3∶1 m L/g,硫酸用量0.6倍,浸出时间2 h,浸出温度80℃条件下,Ni、Co、Cu、Mn、Fe的平均浸出率分别为99.44%、99.17%、53.02%、99.62%、38.34%。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非洲某高铜低硫铜精矿进行焙烧-酸浸工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750℃、焙烧时间2.0 h时,该铜精矿焙烧脱硫率为79.78%;所得焙砂在浸出条件为浓硫酸加入量1.1 t/t焙砂,酸浸温度50℃,酸浸时间3.0 h时,铜的浸出率可达98.10%。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某含钴黄铁矿为原料,采用硫酸化焙烧浸出工艺来回收钴。其间通过试验对焙烧添加剂用量、焙烧温度、浸出酸度、浸出温度和浸出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进行了探究。添加剂采用9%硫酸钠,焙烧时间为3 h,浸出液固比为3,浸出溶液为30 g/L硫酸,浸出温度为80 ℃,浸出时间为5 h,最终得到的钴浸出率为89.35%。  相似文献   

19.
新疆某高硅低铁锌焙砂经常规低酸浸出后,矿浆过滤困难,影响后续工艺的进行。常规低酸浸出经优化调整后,低酸浸出终点酸度提高至30g/L,浸后矿浆过滤性能明显改善。该焙砂经中性浸出—调整后低酸浸出—高酸浸出后,高浸渣含Zn品位3.94%,总浸出率达99.30%,符合试验预期。  相似文献   

20.
对某铜厂的竖炉烟灰进行酸浸处理,当烟灰50 g,液固比4:1,温度60℃,反应时间1 h,硫酸用量25 g,双氧水用量6.9 g,在此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下,锌的浸出率可达90.02%,铜的浸出率可达93.99%。其中,部分锌和铜以硫化物形式存在,造成锌、铜的浸出率难以进一步提高,需采用其他工艺对其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