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并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学翻译理论。勒菲弗尔在借鉴多元系统理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操纵理论,认为翻译应该分为四个层次:意识、诗学、论域和语言。严复在《天演论》的翻译中存在着大量意识形态方面和诗学观方面被操纵的现象,而《天演论》的翻译正是严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综合作用即操纵的结果。故论文通过对操纵理论的分析来达成对《天演论》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茅盾文学批评具有独特而又多样的风格,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其中,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对其文学批评有一定影响。从变异学角度来阐释茅盾文学批评中的"自然主义",意义重大。其中包括茅盾对左拉自然主义的接受是取其"文学上的自然主义"而非"人生观上的自然主义"以及茅盾文学批评中"自然主义"的两大法宝为客观描写和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3.
1990年,苏姗·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弗维尔合著《翻译、历史和文化》,标志着译学研究正在经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转向,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翻译同历史、权力、意识形态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外部因素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十几年后,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又被提出,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翻译的文化与文学构建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已势在必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本文以近代诗歌翻译对中国新诗学的影响为例阐述了诗歌翻译的文化与文学构建,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翻译活动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的全过程,因其积极的一面,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译事之不易”却并不被很多人理解。文章以翻译比喻为基础,通过对翻译的过程、翻译的作用以及翻译的标准的简要分析,试图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译事之不易。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的热点,然而译学界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认识尚存分歧。研究发现,译者主体性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的主观能动性,无论传统翻译观"透明"说,还是文化学派所客观描述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权力、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影响而对文本进行"重写"与"调整",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观并没有桎梏译者的主体性,文化学派也没有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翻译得好与不好、译文为读者接受或拒斥,都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且与译者地位无涉。  相似文献   

6.
当代翻译家刘士聪先生十分喜爱且擅长散文的翻译,并认为译者在翻译时要字斟句酌,竭力传达原文的"韵味"。论文将对《野草》两个英译本(张培基译和刘士聪译)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刘士聪的译本由于采用了恰当的翻译技法,因而使得译文最大程度地传达了原文的"韵味"。  相似文献   

7.
依瑞·列维首次提出了"翻译是作决定的过程"以及翻译的"错觉"理论,将文艺美学与语言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文就依瑞·列维这一翻译理论,阐述与评析其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并指出其在翻译理论研究界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9.
"五四"运动前,<圣经>汉译经历了唐、明和清三个阶段.译者主要采用了文本内翻译策略和文本外翻译策略.文本内翻译策略包括政治适应性、翻译并行性、文学趋向性和翻译渐进性;文本外翻译策略包括增译、减译、替代、注释、音译、直译.这些翻译策略对<圣经>文化的传播、读者的培养和后来<圣经>汉译有着巨大的推动和借鉴意义.<圣经>汉译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信仰基督教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翻译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翻译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具有愈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翻译活动所具有的五种文化特性,并从"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这三点原则入手,采用多种案例对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英译在二十世纪美国的经典化不仅是由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原因,译文本身鲜明的节奏、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所呈现的美学价值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译文学的研究应把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语境和译文的美学价值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本色译者"应是那些能在翻译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翻译理论和策略,反之又指导和应用于翻译实践,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风貌,创造出个性化译本的译者。译者本色是指译者的性格、文学修养、个人阅历、生活态度、审美能力等个性化因素,对翻译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傅雷和许渊冲是中国翻译界出色的"本色译者"。  相似文献   

13.
"本色译者"应是那些能在翻译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翻译理论和策略,反之又指导和应用于翻译实践,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风貌,创造出个性化译本的译者。译者本色是指译者的性格、文学修养、个人阅历、生活态度、审美能力等个性化因素,对翻译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傅雷和许渊冲是中国翻译界出色的"本色译者"。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翻译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在翻译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红楼梦》中,同一个成语反复出现,但由于汉语言的丰富性.在具体的语境中他们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如果译词千篇一律,译文就显得词语贫乏、枯燥无味。杨宪益和戴乃迭英译的《红楼梦》就充分地显示了翻译中的多样性。其中对“鸦雀无声”一词的多样性翻译,尤其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被国外译学工作者用于对翻译活动的解释与指导,90年代后期关联翻译理论开始在中国得到关注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国内对关联翻译概念解析、理论建构、应用实践以及局限性的研究发展情况,同时提出了对国内关联翻译研究现状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坊间对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的关注主要是对译史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其翻译理论及策略。基于对科技译史的梳理爬剔,客观地说,“误读”作为一种策略在明清科技翻译实践中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事实一方面有悖于传统翻译圭臬,另一方面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事实,其存在的理据在于它能满足无论是耶稣会士还是士大夫的不同翻译目的,是译者调和与合译者主体之间矛盾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目的派学者费密尔(H J.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Vermeer认为,译文的忠实程度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即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根据"目的法则",胡长明在其《国富论》的中译本中进行了许多变译。该译本在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8.
旅游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当把中文旅游文本译成英语时,往往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文化不可译性。针对这种现象,通过分析旅游文本文化不可译性的成因,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翻译技巧,帮助实现文化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资深翻译家郭建中,长期兼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工作于一身,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建设中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我国翻译界不可多得的著作和理论建设丰硕者。文章从传统译论视角出发,结合郭建中教授和合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阐述了其语言操作理念和文学操作方法在英语翻译中的积极作用,以期有益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翻译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翻译活动,为旅游景点导游词英译的策略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译者应该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和要求权衡译文内容和形式间的关系,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