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阳山县为例,借助ArcGIS平台,提取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在DPS中采用两维图论聚类法,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杜步—大崀—小江、大崀—小江—岭背、阳城—七拱—黎埠—岭背的地域相似性较高,宜进行耕地后备资源组合开发.  相似文献   

2.
湖南耕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庭生  王芳 《经济地理》2007,27(5):815-818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近1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南工业和城镇等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断增加,导致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加之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日益显现。文章在分析湖南耕地资源态势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耕地资源的途径,对缓解湖南耕地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 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最新公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9.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仍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耕地资源态势及其相关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津市50多年长序列耕地统计和土地调查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利用特征,探讨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资源数量在波动变化中呈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减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相关政策和比较经济利益等因素,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口对食物的持续需求。本文分析了楚雄州耕地资源现状及耕地资源变化的趋势,提出在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楚雄州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终目标,首先必须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山地,综合开发利用山地,其次必须实施土地整理;第三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专论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央这一重大举措,是根据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质量总体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的国情,针...  相似文献   

7.
湖南低产耕地资源及其开发研究李晓青,程伟民,谢炳庚(湖南师范大学资环系,长沙410006)随着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农用耕地需求的日趋扩大和大量耕地被非农建设占用不可避免。新开垦的耕地与被占用耕地在数量上存在一定差距,使耕地面积呈绝对减少之势,耕地...  相似文献   

8.
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检讨及近期耕地调控思路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谭术魁  彭补拙 《经济地理》2003,23(3):371-374,378
粮食安全问题是各国政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国政府也不例外。在基本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思想支配下,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国内耕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借其基本解决了10多亿国民的吃饭问题。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新增耕地数量多、耕地质量下降严重,耕地面积的保有倍受关注、耕地集约利用问题未得到应有重视,祟尚粮食区域自给、主产区优势未能发挥。在当前,积极借助粮食国际贸易巩固我国粮食安全成为必然,因而据此调整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思路迫在眉睫,具体就是,适当压缩劣质耕地,切实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安排耕地用途,进一步借助科学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9.
耕地是人类生存之本,我国耕地资源本不富余,然而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引发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由于我们对耕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使得耕地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且在不断减少,本文试图通过对耕地现状及存在问题的阐述来探讨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耕地压力现状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有限的耕地资源日趋紧张。从湖南省人均耕地现状出发,用更新后的人均耕地警戒值和实际人均耕地的比值对湖南耕地压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回归模型预测耕地压力的变化趋势,为缓解耕地压力、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疆是中国西部粮仓,阐述了新疆耕地利用结构、耕地危害占补、耕地资源开发和耕地资源保护四方面现状,分析耕地侵占、人地供需、耕地质量和耕地环境四方面存在主要问题,运用主城分析法研究耕地利用过程中的经济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其中耕地只占14%左右,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形势十分严峻。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对土地的需求都非常大。本文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去分析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当然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彻底解决“吃饭”与“发展”的两难问题,但是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吃饭和发展双赢之路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涝洼耕地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佩谦 《经济地理》1994,14(1):75-78
我国涝洼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梁佩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涝洼耕地是耕地高程相对最低的一个层次,是指在易涝地区内,地势低洼,受地表水或地下水积聚的影响,排水不良,土壤呈常年性或季节性过湿状态的耕地,严重影响农作物正常发育生长,农作物产量一般...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北京市1978~2008年统计年鉴数据,选取GDP年增长率、耕地面积减少率作为指标,通过建立相关模型,得到耕地面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耕地面积分别与三大产业产值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探究耕地资源对北京市产业发展、经济结构的影响及关系,最后给出耕地资源利用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土地开发整理与城镇化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其根本目标都是为了缓解人地矛盾,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共同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土地开发整理与城镇化建设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两者不可偏废一方,工作中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下苦功夫抓好。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可能多的增加耕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工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耕地保护:四年来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9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对耕地实行保护以来,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想办法、定政策,千方百计通过开发未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土地整理和废弃地复垦等,基本实现了本行政区内耕地平衡。保护耕地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实行“占一补一,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所得来的这一平衡态势需要花费多大代价,又能维持多久,确实值得思考。为实现国家粮食自给政策,我国实行各省粮食自我平衡政策,这也是制定耕地省内平衡的政策来源。这一做法确实需要改变。如果粮食实施调配…  相似文献   

17.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燕 《经济地理》1994,14(4):81-84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不仅是当代人的大事,也是关系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江苏省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江苏省1993年3月开始进行省级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试点工作的初步实践,对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作的若干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地关系矛盾最为紧张的地区之一。工业化、城市化迅速,经济发展客观上造成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同时,该地区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加上管理等因素,耕地锐减的状况日趋严峻。文章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分析了该区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后,对经济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的建议和措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耕地是人类生存之本,我国耕地资源本不富余,然而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引发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由于我们对耕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使得耕地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且在不断减少,本文试图通过对耕地现状及存在问题的阐述来探讨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公地悲剧"是产权不清的情况下"公地"资源配置失效,被过度使用而枯竭的过程。近年来,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本文分析了新疆耕地数量变化与粮食安全、耕地质量变化与生态环境建设、耕地开发利用变化与地区发展战略等情况,从新疆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管理审批权限、水土资源开发配置、农户农耕理念等方面出发,论述了"有主之地"的耕地也存在"公地悲剧"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