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吉林省开发畜牧业的条件分析与区域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宁 《经济地理》2001,21(5):569-573
本文以吉林省的实际背景为出发点,在分析其开发畜牧业的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吉林省畜牧业产业化的有关对策及建议,并结合吉林省东、中、西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提供了具体的区域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吉林省水土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吉林省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优,但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优于西部,林区优于农区。在此基础上,从统一规划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农用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科学利用水土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吉林省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9个地(市)州为研究的地域单元,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3个侧面,定量分析了1990年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特征,描述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的现状,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的区域发展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效应理论分析入手,对吉林省城市化的区域发展效应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城市化区域发展效应发挥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了城市化区域发展效应增强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性别收入差异及性别歧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歧视带来的性别收入差异一直备受关注。文章基于吉林省1990-2010年间三期妇女地位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吉林省的性别工资差异问题,并运用Oaxaca-Blinder对性别收入差距进行了分解。文章对20年间吉林省的性别收入差异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性别分割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存在的一种现象,性别收入差距总体趋势在扩大;个体特征差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性别收入差异,现阶段性别收入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者本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引起的,是正常合理的范围;歧视仍然是造成性别收入差距的一个原因,女性在获得教育的机会上还是比男性要低,而且女性很难进入到高收入行业和职业,使得在教育方面女性仍然处于不利地位。但是经过20年的发展,对女性的歧视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分析显示: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差异逐步扩大。运用Theil指数的空间分解和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方法分析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并以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其区域经济的差异性,说明政府应进一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金融发展理论,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度量,得出了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其次,中部第三,东北最低的结论。利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度量分析,发现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在1992—2009年间呈“U”字型走向。最后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证明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是外生因素(政策因素)和内生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论是人力资本总量还是质量对经济增长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各区域人力资本总量和质量存在差异,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大小也有一定区别。通过将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和发达地区的浙江省人力资本差异的比较分析可知,吉林省人力资本总量偏低,人力资本质量较高但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人力资本投资较少,影响了吉林省经济增长速度。因此,要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总量、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来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差异,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严重失衡,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涵盖教育和创新的金融发展模型,并运用1992—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估计出区域金融发展的协整方程。然后以协整方程为基础运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投资品的生产弹性系数、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福利水平之间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分解结果显示,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地理条件和国家制度倾斜等方面的差异是形成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为39.78%;由于先行优势和试点效应,在金融改革活跃时期,这种影响更加显著。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为36.23%。商品交易效率与金融交易效率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也具有重要贡献,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3.08%和8.96%。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区域要素禀赋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搜集整理吉林省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产业结构演进有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侧重分析了技术进步、就业结构、能源结构和需求结构等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变量互动关系 ,进而揭示了区域要素禀赋对吉林省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泰尔指数的江苏省区域差异多指标测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胡志远  欧向军 《经济地理》2007,27(5):719-724
基于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江苏省1978—2004年人均GDP、人均农业总产值、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和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4方面指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分析,得出江苏省人均农业总产值的差异变化平缓且略有降低、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变化趋势呈U型、人均GDP和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差异不断扩大。除人均农业总产值外,江苏省三大区域间的差异程度均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且对区域差异影响较大。同时,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各不相同,苏南地区除人均农业总产值差异较大外,其余3项指标的差异程度较小,与改革初期相比均呈缩小趋势;苏中地区各项指标的差异程度变化不大;而苏北地区除人均农业总产值外其余3项呈现扩大趋势,且区域内部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文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即随着江苏省的经济增长,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城乡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通过各市县经济增长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空间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农村、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分别表现为向下收敛、向上收敛、向上发散和向下发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浩  金凤君  王姣娥 《经济地理》2012,(4):55-61,6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对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分布差异和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在微观的市县级范围内,县级及以下名城的分布相对分散,地级及以上名城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县市相对集中;在中观的省域范围内,1982年以来的一、二、三批名城在省域覆盖范围内具有较为明显的东南部、北部、中西部重心格局演变的特征;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由东到西数量递减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时空演变总体表现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中心城市、中部城市向边缘城市、地域特色城市,由直辖城市、省会城市向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甚至城市的一个行政区扩展的特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发展在考虑各尺度区域范围内的等级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的基础上走向了科学化、细致化。  相似文献   

14.
马茹  王宏伟 《技术经济》2017,36(3):54-60
利用2007—2014年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通过计算加权相对泰尔指数,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创新非均衡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创新活动存在地区差异,且主要体现在创新人力资本和以专利申请量表征的创新产出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创新差异较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更为明显,且近年来其创新产出极化现象持续加剧;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R&D经费投入差异和创新产出差异明显缩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的创新人才的区域差距是三大城市群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15.
We investigated the reg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China for the year 1994–2016. Using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185 prefecture-level cities, we find evidence that the regional income mobility was increasing over past two decades. By connecting income mobility with inequality index, we could draw a graph indicating an inverse U-shap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We also provide the regional income mobility of the world for comparison.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户籍人口行政布局与市域人口经济布局、市区人口经济布局的人口分布各不相同,江苏省13个地级市存在两种滞差现象。分析了江苏省地级市户籍人口行政布局、市域人口经济布局及市区人口经济布局的特点,揭示了江苏省地级市人口行政布局与人口经济布局之间的两种滞差现象,结合两种滞差对江苏省地级市进行分类探讨,给出了流动人口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及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演变,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各地级市间的空间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强趋势,由过渡型向耦合协调型转变;(2)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地域空间分异,鲁东地区整体高于鲁中和鲁西地区;(3)两系统在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烟台等市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济南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部分地级市在空间效应上随机分布。最后据此提出促进山东省各地级市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区域收入不均等的实证分析——基于泰尔指数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霞  武建 《技术经济》2011,30(8):79-82
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1999—2008年山西省区域收入不均等情况,对区域收入差距中的城乡收入差距及晋南、晋中、晋北三大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占区域收入不均等的80%以上,城市和农村内部的差距所占比例不足20%;三大地区间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山西省总的区域收入不均等的贡献约为60%,剩下的40%则归因于三大地区各自内部的收入差距。对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三大地区内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中轴原理和首选战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投入指数矩阵的结果表明,京津冀属不可持续发展态势。京、津、冀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指数矩阵对比表明,河北省属于欠可持续发展态势;河北省11个地级市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指数矩阵对比表明,基本处于欠可持续和不可持续态势。提高河北省及其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路径包括B、C、D和S模式,可持续策略包括确立标杆城市标准和实现路线图;在空间上实施环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