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容易受到控股股东的影响.鉴于此,文章基于股权激励的行为引导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以2009-2015年推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在不同性质控股股东的调节作用下,股权激励的实施对信贷契约选择的不同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国有控股公司的股权激励容易诱发管理层对信贷资金(特别是长期信贷资金)的偏好,而政府干预所形成的预算软约束使银行只能通过提高利率进行自我保护.第二,非国有控股股东对股权激励效应的调节作用与其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密切相关.当两权匹配时,股权激励能够缓解管理层代理问题,此时银行预期债务企业的内部治理水平提升,从而公司可获得宽松的信贷契约;而当两权分离时,股权激励容易产生合谋效应,此时银行预期债务企业的内部治理水平降低,进而提出更加严苛的信贷契约条件.文章拓展了股权激励治理效应的研究,而且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6—2012年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了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股权政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未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相比,实施股权激励公司更倾向于分配现金股利,分配的力度显著更高。(2)股权激励程度越高的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强,现金股利发放的力度更大。(3)控股股东拥有较强的控制地位对高管的自利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高管股权激励对股利政策的影响越不显著;股权激励显著影响股利政策在控股股东控股比例较低的公司成立,隐含了拥有较高控制权的股东能够抑制高管的自利行为。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控股股东剥夺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因、条件和方式进行了分析,并运用Barclay和Holderness提出的大宗股权转让溢价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剥夺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大宗股权的溢价达到了43.8%远远超出了公司治理较好的发达国家中的同类事件的股权溢价。因此,作者认为应当通过加快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的制定,加强对相关事件查处的力度、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的诚信机制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来减少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  相似文献   

4.
在金字塔结构下,股东与经营者之间以及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两类治理关系普遍存在,对于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也从单一治理关系分析框架向两者权衡分析转变。在双重治理关系视阈下,股权激励成为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提出双重治理关系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2006~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股权激励的双重效应及其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于第一类代理问题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但对第二类代理问题的治理效应并未显现,这与控股股东对其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有关,股权性质能够对股权激励与控股股东不同效应的体现以及两者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实话实说,国内资本市场分红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加之在分红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发言权,导致很多中小投资者对分红制度"不太感冒"。很多上市公司都是股权集中度非常高,大股东对管理层的控制能力较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有的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治理中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了上市公司治理中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并强调了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股权代理关系在市场实践中的重要性已远大于公司股东与经营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为研究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来源,本建立了一个分析模型,研究的结果是控制股东为获得控制收益而进行的控制活动所造成的公司股权价值的损失是代理成本的来源,模型的实践意义在于:完整,严格的信息披露与股本的全部流通,是降低股权代理成本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退股权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要求撤出其对公司的投资,实现个人投资退出的权利。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权的设立有其理论依据,如公司契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衡平理论等,以及现实的需要,如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和化解公司僵局等。股东退股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公司重大决策持异议的股东为了避免非因自己决策导致的损失而要求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购买其股份的权利;二是由于股东自身的原因而要求从公司撤出投资,如股东死亡或职工股东退休等情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证券市场股权高度集中且大部分股份不能流通,导致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加剧。针对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状,我们分析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因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以及中小股东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大股东利益侵占对股权激励实施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大股东利益侵占与股权激励实施效应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发现: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将损害股权激励实施效应,对上市公司业绩带来负向影响;内部人控制问题送一步加重了大股东侵占的代理成本,对股权激励实施效应带来负向影响。这也说明,集中的股权结构下,股权激励在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上无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谁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艳 《经济论坛》2003,(12):18-19
股份有限公司的本质决定了掌握多数资本的股东可以超过自己对公司所拥有的股份数而支配集结于公司的全部资本或全部的经济力。这就意味着,持较大股份数额的股东可能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置中小股东于不顾,从而严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分布散、股份小、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和财力去积极行使股东权,在其权益受损时,由于股份较少而放弃寻求法律救济,形成中小股东权益被侵害的恶性循环。为此,各国纷纷探求中小股东权利保护的对策并形成相应的法律体系,以此抗衡资本多数决定的滥用,实现股权平等和公司高效运行双重目标,重振公司雄风…  相似文献   

11.
股权激励计划能够协调经营者与股东的关系,提高经营效果。但是管理层也存在通过操纵公司信息来操纵股价以谋求私人利益的现象,降低了股权激励的效果。文章在对国内外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效果研究成果回顾评述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娄雄 《经济咨询》2004,(6):26-28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由来及在我国的基本情况 独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是指在其任职蕈事的公司中不同时担任管理职务的董事,并且在经济上或者相关利益方面与公司及经理层没有密切的关系。独立董事不受制于公司控股股东和管理层,从而能有效制衡控股股东和监督经营者,确保董事会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3.
张庆 《经济管理》2006,(21):29-34
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问题,利用合成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效果较弱。要提高独立董事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必须在产权改革和股权改革的基础上,加强独立董事市场的建设,并提高独立董事行权的能力和意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考察管理层股权激励薪酬契约机制对公司风险承担的影响,并利用股改提供的"自然实验"条件,检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影响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授予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越强,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越低。股权分置改革显著地减弱了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风险承担的负面效应,二者的关系在股改完成后不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基于股权的薪酬契约强化了管理者个人财富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风险厌恶的管理者倾向于降低公司的风险承担以化解个人财富的分散化风险,而大股东治理机制的改善有助于约束管理者的卸责行为,降低股权激励对公司风险承担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股东表决权信托是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信托原理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利用信托的方式对股东表决权进行重新安排,以实现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同时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上发挥着重大功用。探讨构建我国股东表决权信托制度的目的在于,完善我国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制度,最终促进我国公司立法与实践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管理层收购的融资行为亟待规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收购资金来源很不正常。由此引致财务杠杆风险过大;使得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进一步扭曲,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利用上市公司资产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办法侵害公司、债权人和其他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本认为应尽快采取措施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融资行为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7.
1·股权激励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正面影响。(1)股权激励制度有利于管理层和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股权激励的结果是管理层成为股东,其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可以有效弱化“委托—代理”矛盾。不仅如此,由于管理人员的职位越高,其所持股份的数额也越大,他的个人收益和风险也越大,相应的责任心也会越强。这种制度对管理层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可以促使其对企业更加尽心尽责。(2)股权激励制度有利于提高管理层的决策水平。在一项决策不但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利益,也会间接地影响自己的个人利益时,管理层在决策时就会慎重得…  相似文献   

18.
与利益相关者论认为的股权激励是对公司治理传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的挑战不同,该文指出,由于在实现时机和承担风险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股权激励不能简单等同于产权安排,从而并不能构成对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钱赛星  陈漭 《经济论坛》2007,(3):122-124
一、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一)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资本市场公司上市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由此衍生出公司治理框架下双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其一是股东与经理的代理问题,表现为管理机会主义,即管理者在企业利益的幌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二是控股股东与搭便车的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一股一票”的制度使控股股东有机会全面控制公司财务和经营决策,或者任命公司的最高管理团队。在参与决策和对管理层的监管过程中,控股股东可以获取大量的公司内部信息,当控股股东与其委任的或者聘用的高级管理层合谋就可以借用这些内幕信息牟取收益,为此不惜牺牲中小投资者,乃至社会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张翠 《经济研究导刊》2014,(20):189-190
高管利益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关乎企业未来的投资效率。近几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越来越关注股权激励对投资行为的影响,设置合理的股权激励契约可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委托代理问题,提高公司价值。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股权激励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契约的合理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