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通过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实现养分高效利用。系统总结国内外秸秆利用补偿政策,可为创设适合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调动各方开展秸秆利用的积极性,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秸秆利用补偿政策,系统梳理秸秆利用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实践,对我国秸秆利用生态补偿制度的创设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政策框架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参与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需结合法律、政策和经济手段,构建一种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结论 建议我国在未来的秸秆还田生态补偿工作中,要建立利益驱动和政策导向机制,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扩大补偿内容、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开展多形式宣传引导,推动秸秆利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蔬菜秸秆无害化处理技术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蔬菜秸秆问题日益严重。进一步改进蔬菜秸秆无害化处理技术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针对蔬菜秸秆含水率较高、碳氮比较低、易腐烂发臭滋生病虫害等缺点,在分析比较资源化处理手段优缺点的基础上,以无害化处理为目标对技术进行革新。结果 目前蔬菜秸秆处理技术主要有直接还田、厌氧沤肥、好氧堆肥、饲料化等,但仍存在一些缺点,难以满足无害化处理要求,文章总结了一系列蔬菜秸秆无害化利用技术,优化消毒直接还田技术,制定厌氧沤肥的技术环节,完善田间堆肥技术体系,优化联合堆肥物料配比,解决快速无害化处理问题,规范物理脱水饲料化的操作流程和添加剂配方,延伸蔬菜秸秆产业链;同时,探讨蔬菜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现存问题、潜力及发展方向。结论 为未来推广蔬菜秸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体系。方法 文章基于江苏省海安市与淮安市洪泽区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模式,采用案例分析与对比分析的办法,对秸秆离田综合利用各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政策支持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海安模式相对传统化,兼顾小农户的秸秆收集利用,但需要资源化利用技术与产业的进一步支撑,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洪泽模式相对现代化,主要针对规模种植户的秸秆收集利用,效率高、利于田间管理,但农户、企业利益分配不平衡,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不利于持续稳定发展。结论 多元主体协同的秸秆离田综合利用体系构建需满足3个条件:一是不同主体具有实施目标的一致性;二是实现基于利益驱动的多元主体协同;三是政府与市场应有清晰的边界。同时,还需得到政府支持,如在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效果的前提下,解决好秸秆离田问题、支持各类利用企业拓展多元利用的途径、促进秸秆资源化、创新与应用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提高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保障体系,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对我国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实施热点展开研究并提出完善对策。方法 文章通过选取近3年来我国24省61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实施方案,基于内容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4.0,对我国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热点、支持对象、支持方式和支持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 (1)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热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培训、项目补助、收储运体系建设等方面;(2)当前政策支持对象主要是农户和提供秸秆综合利用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存在政策支持对象与政策实施对象主体错位问题;(3)当前政策支持方式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存在环境型政策工具过密、供给型政策工具运用缺乏创新和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不足的问题;(4)当前政策支持水平较低,存在政策支持清晰度低、操作性差、同质化强的问题。结论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保障水平,从政策工具上应加快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转向多种政策工具协调运用,从政策实施上应及时调整补贴项目与补贴主体的时序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揭示社会信任、感知价值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机制和效应。方法 文章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以秸秆还田为例,利用湖北、河南1 776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社会信任、感知价值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分化水平下农户采纳意愿的差异性。结果 (1)社会信任、感知利益对农户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感知风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社会信任主要通过感知利益间接作用于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其中介效应分为别为0.165和0.001;(3)从多群组分析结果来看,低水平分化和高垂直分化农户的社会信任对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更强烈。结论 政府应构建农户高度信任的外部环境,提高农户多维度价值感知,针对不同分化水平的农户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以切实增强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积极意愿,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我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技术模式,也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重要途径,探究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意愿并对技术采纳的补偿标准进行精准测度,有助于建立秸秆还田技术持续推广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方法 文章以河北省徐水区319份农户调查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定量分析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构建补偿意愿价值评估模拟模型来估算支付意愿价值和秸秆还田外部环境成本。结果 (1)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较高,有90%的农户表达肯定支付意愿;(2)基于农户支付意愿和秸秆还田的温室气体减排环境效应测度,徐水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661.8元/hm2和171.47元/hm2;(3)支付意愿的影响因子按从大到小的强度排序为耕地平整化程度>化肥成本>农户性别>化肥用量认知>家庭农业纯收入>受教育程度>政策认知>社会网络>地力提升认知。结论 (1)细化补贴类型,制定科学补偿标准,建议玉米秸秆还田的补偿标准为416.7元/hm2(27.78元/0.067hm2);(2)通过秸秆还田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生态认知水平;(3)聚焦不同主体的愿望与诉求,实施针对女性农户群体的补偿政策,为补偿精准施策找准靶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农作物秸秆还田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举措,厘清我国秸秆还田领域的研究脉络与变迁,把握研究现状与热点,探析研究前沿与趋势,为秸秆还田的实践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方法 文章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定量分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98—2020年1 677篇“秸秆还田”研究文献。结果 农作物秸秆还田领域研究经历缓慢发展、井喷增长、波动攀升3个阶段,聚焦还田秸秆腐解与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农作物营养与种植技术等五大热点;高产作者以宁堂原等为代表,呈单线或团队合作;发文机构以科研院所和农业类高等院校为主,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卓越,农业类高等院校更具研究潜力,机构多方合作不紧密;突现词预示土壤结构修复与土质改良等秸秆还田潜力以及土壤监测与治理为研究趋势。结论 未来,秸秆还田研究覆盖面要突破传统局限,拓展多种作物的还田理论与实证研究;秸秆还田应因地制宜,以地域单元的还田系统为研究重点;加强研究内容可行性和持续性,农作物秸秆还田不仅要“好用”,更需“有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面临形势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加快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方法]文章在系统梳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文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秸秆利用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从时间序列上,可以划分为起步阶段、强力推进阶段和攻坚阶段。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农作物季节矛盾突出等,成为秸秆综合利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当前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存在四大方面问题:秸秆还田成本较高,区域技术规范和技术适宜性缺乏;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秸秆产业化利用发展困难;秸秆收储运成本高,技术装备水平低,用地、运输问题尚未解决,收储运体系建设不健全;关键性政策工具尚未破题,缺乏普惠性、针对性的资金扶持。[结论]针对形势与问题,提出了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的4条对策建议:开展县域秸秆全量化利用、分区施策确定秸秆利用方向、加强政策工具集成创设、扩大试点示范引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是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实践中仍然存在技术、政策、产业化等层面的各种瓶颈,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是解决问题之根本。方法 文章基于制度变迁和环境外部性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了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的理论逻辑。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深度剖析了实践中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通过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上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结果 (1)构建秸秆商业化再利用全产业链是秸秆资源化再利用可持续的前提。(2)在秸秆再利用产业化发展初期,很难依靠完全的市场化实现集体帕累托最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普惠性扶持。(3)通过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的3个典型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实践中不同商业模式下市场主体和政府的各自角色作用。结论 从科学发挥政府有效作用、多措并举提升产品竞争力、营造绿色生产消费社会氛围等方面,提出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自觉行为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文章以农户的政策认知作为中介变量,信息获取能力为调节变量,探究收入质量对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作用路径。方法 基于湖北省654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熵值法和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检验方法探讨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 (1)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比于收入质量较低的农户,拥有高水平收入质量的农户更加自觉地采纳秸秆还田技术;(2)在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影响过程中,政策认知发挥着正向中介作用,信息获取能力正向调节收入质量通过政策认知影响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间接效应。结论 政府应该多措并举,促进农户收入水平高质量增长;强化政策宣传教育,提升农户生态环保认知;扩宽农户信息获取渠道,提高信息整合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快实现农民富和农村美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加快推动我国秸秆还田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法]文章系统分析我国秸秆资源产生及还田利用现状、问题,集成构建了适合我国不同农区主要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并提出秸秆还田发展建议。[结果](1)全国秸秆资源台账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秸秆可收集量为8.65亿t,秸秆直接还田量为4.02亿t,占可收集量的54.7%;其中华北区、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西北区和华南区的秸秆直接还田率分别为70.1%、43.0%、60.5%、38.9、37.8%和63.7%。(2)针对不同区域秸秆还田的现状,围绕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提出不同农区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包括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水稻、油菜—水稻轮、双季稻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华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和西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结论]针对秸秆还田利用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构建持续推进的工作体系、科学高效的技术体系、可考核评价的监测体系的发展建议,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2.
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概念、思路与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变,秸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现象严重,随意丢弃或露天直接焚烧现象屡禁不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产生十分严峻的影响。为解决我国农作物秸秆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理念。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概念、内涵和遵循原则,并详细阐明了其基本设计思路:估算秸秆资源与可收集量、调研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确定维持地力的秸秆还田量、设计秸秆离田利用的比例关系、合理布局秸秆产业和收储场地、健全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政策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了"多元循环型模式、还田主导型模式、产业主导型模式"等几种秸秆全量利用模式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其实用效果,以期为区域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长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念引导和技术支撑,推动农作物秸秆实现应有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焚烧碳排放估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为加快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有效缓解因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方法]将全国划分为黄淮海区、西北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南区五大区域,对各类农作物秸秆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秸秆产生量、秸秆资源密度、秸秆利用结构、秸秆焚烧碳排放量。[结果]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10.4亿t,可收集量达到9.0亿t,玉米、水稻和小麦3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79.19%,黄淮海区秸秆产量最高,占总量的33.41%。秸秆已利用量为7.21亿t,综合利用率达到80.11%,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量占已利用量的比例分别为53.93%、23.42%、4.98%、14.27%、3.40%,形成了农用为主的利用格局,但不同秸秆种类综合利用率和利用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全国秸秆资源密度和人均占有量分别为523.57kg/667m~2和1.75 t,东北区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区和东南区则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的露天焚烧火点数比例估算,2015年我国秸秆露天焚烧量约为8 110万t,总碳排放量约为3 450万t,其中东北地区约占74.1%。[结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和难点在东北地区,进一步推动区域秸秆实现全量利用,对于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适应——农户秸秆还田驱动力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秸秆还田好处良多,但秸秆焚烧却屡禁不止。文章主要研究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长效性问题,考察农户的秸秆还田行为是主动适应还是被动选择。[方法]该文利用山东、湖北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一行为的长效性。[结果](1)目前农户的秸秆还田行为还处于被动适应状态,农户对政府高压更为敏感;(2)提高农户对秸秆还田好处的认知将极大促进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3)政府高压和秸秆还田认知能显著提高男性农户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4)提高女性农户对秸秆还田优点的认知能显著提高其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行为。[结论]政府在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应"疏堵结合",通过强化技术支撑,实现秸秆还田技术配套措施的纵向一体化和秸秆还田方式的横向整合。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注重群体导向等方式,实现农户认知水平和政策精度的提高,更好实现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和问题,对废弃资源发展新兴产业进行示范园区规划,以推进废弃秸秆综合高效利用,调节能源结构,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等资源紧张状况,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充分解读国家产业规划相关政策法规与措施,结合多年规划研究相关经验,寻找案例,深入分析、充分调研、科学选址,并采取现场考察、问卷调查、会议答辩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符合埇桥区秸秆综合利用整体发展方向、与上位规划符合度高、能够引导园区发展的规划方案,编制安徽埇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结论]通过规划引领园区的创建,投入使用的未来园区可提供清洁的替代能源,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城乡面貌,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国内外的秸秆肥料化利用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整体分析,总结秸秆肥料化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我国秸秆肥料化利用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采用Gephi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主要对1999—2019年国内外有关秸秆肥料化利用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2006年以后外文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而2016年以后中文文献进入基本稳定阶段。(2)外文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依次为中国科学院、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和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中文文献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依次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3)外文文献发表数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是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Agronomy Journal,其中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单篇平均被引频次最高(52.5次/篇);中文文献发表数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为《农业工程学报》《农业环...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作为目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质量、提升作物产量等作用,同时还有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功效。但秸秆还田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因此,给予农户一定补贴等激励措施势在必行。文章以玉米秸秆还田为例,基于河北、山东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两个地区农户玉米秸秆的利用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农户秸秆直接还田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受访者年龄、秸秆还田是否增加成本、秸秆还田增加的费用是否由政府承担、秸秆焚烧查处力度是否强、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增加的费用这5个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受访者是否是村干部和秸秆还田是否改善土壤质量这两个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