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客户已不再满足银行只能按照规定期限还贷的局面,那些能够提前还贷的而又有进出口贸易的大客户已经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银行一方面不能禁止优质客户提前还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受企业提前还贷所带来的费用损失。为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住房贷款利率水平逐渐提高,出现了住房贷款集中提前还款行为。本文通过深入调查邯郸市金融机构的住房贷款归还情况,进一步分析了集中还贷的原因以及利率提高对金融机构的的影响,及时把握利率政策效果,提出金融机构应对集中还款的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余欣 《中国金融家》2005,(8):104-107
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不少人的心愿。如今多家银行都开办了个人住房按揭业务,帮助市民圆了住房梦。但随着银行对提前还贷现象收违约金的消息传来,老百姓心理多少有些困惑与不解。那么,老百姓为何提前还贷,提前还贷是否应该,银行对此行为收取违约金是否合理……近期,各界人士纷纷开言,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已趋于自热化。本刊也就此话题采访了一些金融专家.消费者、法律界,金融界人士,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提前还贷还需要向银行交纳违约金呢?其实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提前还贷损害银行的利益了。有过申请房贷经历的人都知道,买房贷款,提前还款是要交违约金的。对此,很多人表示十分不解,为什么提前还贷还需要多交钱呢?想知道为什么的,就请接着往下看吧。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提前消费是一种新观念,但提前偿还贷款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做法,是一种老传统。有道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能够按期偿还贷款是一种最普遍的信用,而若能够提前偿还贷款则被认为是一种更高.更好的信用。也许是与国际接轨使然,也许是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缘故,过去被世人称道的“提前还贷”的传统美德,正面临新的经济伦理观的冲击和挑战,相反,按期还贷理所当然地成为不少银行奉行的一种不得更改的经济“硬约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客户提前还贷的原因及提前还贷收取利息作为违约金的法律性质,探讨使该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以达到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平衡。[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祝慧 《金融博览》2005,(6):36-37
房贷新政出台后,许多贷款购房者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决定提前还贷。于是,有的银行不愿意了,提出提前还贷将收取违约金。一时间,关于银行到底该不该收违约金的争论铺天盖地。  相似文献   

7.
正如今,手头缺钱的人正利用各种方式"找钱",而手头有资金的人则考虑着提前归还银行贷款。近期,不少手里有充裕资金或者打算换房的业主开始考虑提前还贷事宜。然而据观察发现,对于提前还贷,人们往往还存在很多疑虑。与此同时,银行还为提前还贷设立了门槛,因此如果借款人未能摸清其中门道,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8.
谁解房贷险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冠中 《中国保险》2004,(11):34-35
房贷险一直以来由于其风险低成为保险公司的宠儿,但如今,由于银行加息,购房者提前还贷也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所面临压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自去年3月央行加息以来.各大商业银行的房贷业务明显萎缩.提前还贷者有增无减.据上海银监局的数据显示,去年7月上海中资商业银行自营性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呈负增长态势.分别比上月减少4.61亿元和8.86亿元。而8月房贷余额更是减少了18亿元。不仅如此.还有不少人选择了提前还贷.一项调查表明.自加息后.在500个购房者里有67%的人抱着“能少还一点是一点”的心态准备在有条件的时候提前还贷.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款.指借款者在还款期内提前偿还部分或全部借款余额的行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出现的抵押贷款提前还款现象.出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银行只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研究它的发生机理.在理论分析和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找出决定因素.建立提前还贷模型,进行有效地预测和防范.从而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0.
运用期权方法对银行贷款提前偿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随着市场利率在最近几年的持续走低,贷款的提前偿付现象在商业银行的某些贷款业务中呈上升趋势,典型的例子是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贷的不确定性破坏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计划,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高山 《上海金融》2008,(1):76-79
从现代金融和风险管理角度看,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贷对商业银行是一种期权性风险,对其收取违约金并非国际惯例,也并不是有效的风险补偿方式。商业银行应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接受风险转嫁并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运用风险定价技术在按揭交易价格中对提前还贷风险进行补偿。对于已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应构建抵押贷款提前还贷的数据库,通过表内对冲和市场对冲,推出多样化的住房抵押贷款方式,积极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从而最终增强银行的盈利来源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高山 《南方金融》2007,(12):20-22
从现代金融和风险管理角度看,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贷对商业银行是一种期权性风险,对其收取违约金并非国际惯例,也并不是有效的风险补偿方式。商业银行应接受风险转嫁并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运用风险定价技术在按揭交易价格中对提前还贷风险进行补偿。对于已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应构建抵押贷款提前还贷的数据库,通过表内对冲和市场对冲,推出多样化的住房抵押贷款方式,积极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从而最终增强银行的盈利来源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金融和风险管理角度看,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贷对商业银行是一种期权性风险,对其收取违约金并非国际惯例,也并不是有效的风险补偿方式。商业银行应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接受风险转嫁并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运用风险定价技术在按揭交易价格中对提前还贷风险进行补偿。对于已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应构建抵押贷款提前还贷的数据库,通过表内对冲和市场对冲,推出多样化的住房抵押贷款方式,积极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从而最终增强银行的盈利来源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仇瑾 《济南金融》2004,(11):64-64
提前还贷早已有之,近来借贷双方的矛盾随城市居民提前偿还住房按揭贷款的高潮而再次暴露和激化。笔认为,提前还贷是一种期前履行债务的行为。提前还贷是否是违约行为,离不开对期前履行债务行为进行的法律定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期权方法对银行贷款提前偿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引言随着市场利率在最近几年的持续走低,贷款的提前偿付现象在商业银行的某些贷款业务中呈上升趋势,典型的例子是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贷的不确定性破坏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计划,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头戏,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沿“先农村后城市”的路径逐渐铺开。市场利率由管制利率向随机利率的转变更增加了商业银行对提前还贷行为进行管理的难度。在随机利率条件下,采用简单的主管判断和经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金融和风险管理角度看,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贷对商业银行是一种期权性风险,对其收取违约金并非国际惯例,也并不是有效的风险补偿方式.商业银行应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接受风险转嫁并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运用风险定价技术在按揭交易价格中对提前还贷风险进行补偿.对于已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应构建抵押贷款提前还贷的数据库,通过表内对冲和市场对冲,推出多样化的住房抵押贷款方式,积极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从而最终增强银行的盈利来源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高山 《新金融》2008,(1):49-52
从现代金融和风险管理角度看,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贷对商业银行是一种期权性风险,对其收取违约金并非国际惯例,也并不是有效的风险补偿方式.商业银行应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接受风险转嫁并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运用风险定价技术在按揭交易价格中对提前还贷风险进行补偿.对于已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应构建抵押贷款提前还贷的数据库,通过表内对冲和市场对冲,推出多样化的住房抵押贷款方式,积极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从而最终增强银行的盈利来源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住房抵押贷款是银行一项重要业务和资产.随着利率的波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借款人有可能提前还款从而影响银行的收益.准确地度量提前还款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管理这类经营风险.在具有均值回复特性的随机市场利率和服从纯跳跃过程的浮动住房贷款利率条件下,以最常见的每月等本金还款方式为基础,根据对利率的预测,使用求期望的办法估算出银行房贷总收益的预期值,然后将该预期值折现到提前还款发生时刻,从而构造出借款人在合同期间提前偿还房贷给银行造成的利息损失度量模型.  相似文献   

19.
吴青 《武汉金融》2005,(7):18-20
住房抵押贷款正在我国迅猛发展。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由于融资成本固定,且借款人拥有在市场利率下降时提前还贷的选择而更受借款人欢迎。但对银行而言,固定利率的利率风险管理有较高要求。本文分析了国内银行经营固定利率贷款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风险的测算与度量,研究管理可变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风险的几种思路和方法,指出有效的套期保值、合理收取提前还贷违约金、建立利率风险损失准备金和资产证券化是管理利率风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贷,是否属于违约行为的争议越来越大.近日,金融市场和法学研究人士对银行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