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0年,苏姗·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弗维尔合著《翻译、历史和文化》,标志着译学研究正在经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转向,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翻译同历史、权力、意识形态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外部因素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十几年后,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又被提出,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翻译的文化与文学构建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已势在必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本文以近代诗歌翻译对中国新诗学的影响为例阐述了诗歌翻译的文化与文学构建,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言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使用的。言语表达者会根据语境因素选择语言的表达。翻译是源语文本作者与译者以及译本读者之间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交际和信息传播行为,翻译传播活动必须注意语境适应。  相似文献   

3.
法律翻译是法律机制下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要求翻译者具备综合的翻译能力,具体表现在语言能力、知识结构和策略能力上,它们和翻译的具体语境形成互动,贯穿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完美地翻译法律术语,不仅需要翻译者具有通常的翻译技巧,而且要求翻译者非常熟悉某一特定法律领域的术语和基本的法律概念,才能对英语国家法律术语的翻译比较成功。  相似文献   

5.
译者的翻译活动受到许多社会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在翻译中,译者在处理两种文化、参与权利构建时,应做到对弱势文化保持应有的尊重,使得译者、目的语文化、原语文化以及原作者之间的诸项权利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6.
亚瑟·韦利的《西游记》译本采取的是有选择的节译及归化式的翻译策略,而翻译活动的跨文化性决定其行为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归结起来是译者的主体性选择、时代文化语境的要求及社会价值观的顺应。  相似文献   

7.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科学。不论对处于何种阶段的翻译者来说,都是需要准确、深刻把握翻译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的。此外,翻译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并逐步将研究所得付诸实践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翻译实践中,由于任意两种语言文化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加大了实现翻译可接受性的难度,使得译者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来对其进行理解、翻译,才能得到可接受性比较高的译文。鉴于此,论文对翻译的其他两个原则,即传意性和相似性不做深究,只研究翻译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8.
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回顾两种翻译方法历史上的争异 ,指出具体方法的采用取决于翻译者所处的时代、翻译文本、不同的源语及目的语等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各种文化间交流的增加 ,异化翻译法将是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一种交际活动,其中意象的处理尤其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造成文化意象的错位,这种错位给跨文化信息的传递带来了困惑。由于文化意象的错位,使得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本文以中国"龙"的翻译为例,为兼顾忠实原语和正确传达原语文化意象这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将中国"龙"翻译成"loong"才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社交称谓是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分析中国近现代四个主要历史阶段内特定社交称谓的产生、演变、使用方式和使用范围,探讨社交称谓与社会历史背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了解社会历史因素对社交称谓翻译的制约,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理论界的崛起,使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上升为一种文化反思。翻译作品被视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建构,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译作沿用了传统的意义传递,遵循译人语的文学和文化规范,通过对原文的文化改写和重置,来实现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和文化功能。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和林纾的译作是这种释译的文化观点的很好的个案。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的关头,小康水平之后开始反思传统发展观所带来的发展后的问题.当财富的增长不能持续地给人们带来效用的满足、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在解决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时出现了失灵,文化机制的作用与重要性开始凸现.在很多领域,文化机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政府制度和市场制度的不足,其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或经济发展条件,必然产生与之相应的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往往能够透过社会环境影响文化机制的建设与改善.  相似文献   

13.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社团,同时也是最早的翻译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1919-1949)和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均有着重要的地位。作者以操纵学派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意识形态对文学研究会翻译活动的影响。意识形态从原文的选择、翻译模式和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直接影响了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确有影响,但它的影响并非绝对,从意识形态角度解释翻译现象不应忽视其解释力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4.
语言在应用的过程中即语言选择过程,其反射着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学语境,使其顺应所处的环境与对象特点,这种顺应为文化语境顺应。论文通过对文化语境、语境顺应以及文学翻译进行概述,从而了解文学语境对文学翻译批评所产生的影响,进而解析文学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讨论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从而推动文学翻译批评的发展,为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译者的动机,译者的一切选择皆与其翻译动机紧密相关。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动机贯穿始终,直接影响到译者对翻译材料、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的选择,也会间接影响到译者自身以及译作在社会读者中的认可度。文章分别从社会政治动机、艺术审美动机、跨文化交流动机和商业动机等四个层面对译者动机如何影响翻译过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文化视角出发,梳理了"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在中国译介的四个阶段,探讨了影响其翻译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语境等文学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化语境是影响文学翻译策略的多种因素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试就文化语境的定义、归化与异化各自的特点作一总结,进而将其用于清末民初翻译高潮的分析,阐明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及文学翻译中总体从归化为主到异化为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旅游网络外宣翻译中译者、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以及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翻译网络中的信息不对称和译者的边缘地位等是产生当前旅游外宣翻译质量问题的主要社会原因。为提高旅游外宣网络翻译的质量,要规范翻译市场,建立委托人与读者间、译者与读者间的信息沟通,形成翻译评价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任何翻译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来考察翻译活动、翻译选题和翻译策略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对翻译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和做出决定的连续过程,语言的顺应性使得语言使用者能从可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符合语言环境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翻译活动涉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避免地遭遇思想意识冲突,面临做出语言选择的情况。本文采用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指出翻译本身即是包括解决问题和语言选择在内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思想意识冲突和进行的语言选择相互联系和影响。在这种意义上,翻译活动可以理解为译者面对种种不可避免的思想意识冲突,依据一定的翻译环境,基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原因,不断地交替进行顺应和语言选择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