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河南世遗景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相关旅游文本为语料,探讨生态学视角的旅游翻译实践活动.旅游文本的创作者、译者、旅游文本及其译本的编辑、译文的读者、出版商、赞助人、委托人和审批人等,所有参与旅游翻译这一社会活动的行动者共同组成了旅游翻译网络;居于此网络主体地位的译者,要适应动态变化的外部旅游翻译生态环境,并与翻译网络中的其他参与者实现多维互动;此外,译者还要充分考虑语言、文化、交际、社会等各层面的跨文化因素,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做出最佳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非遗旅游外宣英译应放在由语言、文化、交际、社会、译者、读者等诸多方面组成的生态环境中来进行思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期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从而提升非遗旅游外宣效果。  相似文献   

3.
外宣翻译属于翻译的一个特殊种类。它在符合普通翻译的基本条件之外,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界定。本文从外宣翻译的定义,特点及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外宣翻译对于译者的特殊要求等方面对外宣翻译进行阐释,旨在阐明外宣翻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企业产品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信息重构在产品外宣资料翻译中必不可少。外宣资料译者应当遵循语言简洁、质朴和结构紧凑的原则,以使产品外宣文本既能做到充分传达信息又能让国外受众喜闻乐见、接受和购买产品。  相似文献   

5.
翻译和谐性的CIN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角度看,翻译实质上是一个建立在多个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心理空间之上的心理互动过程。翻译要实现和谐性就必须处理好各认知主体间的互动关系。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CIN(概念整合网络)机制,能较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及整合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促使译者转换视角,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在旅游文本翻译的活动中只有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语言习惯、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译者才能实现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实现该文本的审美追求。对旅游文本进行适度改译、增译和减译正是基于接受美学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旅游文化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跨时空、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有着特殊的要求和目的。目的论契合了其要求和目的,提升了译者的主体性。要顺利实现旅游文化翻译的目的,需要构建译者的主体地位,使译者成为翻译中的"读者"、"创造者"、"跨文化专家"及"研究者"。  相似文献   

8.
关联-顺应模式赋予译者极大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充分关照了目标语语境和目标受众,对以信息和诱导性为最高目的的旅游宣介翻译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结合实例,在关联-顺应模式下,从译者的最佳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角度,探讨旅游宣介的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并得出以下结论:旅游宣介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与原文认知语境及对应读者间的认知能力的差异,依次针对语言语境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交际语境,以最佳关联和动态顺应为原则,灵活选择以归化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杂合策略去强化目标认知语境,降低目标读者的认知努力,力求以最佳交际效果向世界介绍和宣传中国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与文学翻译相比,外宣翻译研究是相对新兴的、更需关注的研究领域.诗词集里的诗歌翻译属于文学翻译范畴,而旅游外宣文本的诗词引文翻译则更多体现外宣翻译的特色,通过对同一诗词在两种文本的不同译文对比分析,辅以例证解析,系统研究外宣翻译与文学翻译在定义、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译者的动机,译者的一切选择皆与其翻译动机紧密相关。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动机贯穿始终,直接影响到译者对翻译材料、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的选择,也会间接影响到译者自身以及译作在社会读者中的认可度。文章分别从社会政治动机、艺术审美动机、跨文化交流动机和商业动机等四个层面对译者动机如何影响翻译过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