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燕 《价格月刊》2001,(12):15-16
户口,是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殊证件.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户籍就如一道无形的屏障,让人很难逾越.今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在浙江先行试点.至此,户籍这道城门才慢慢地向百姓敞开.  相似文献   

2.
王放 《人口与发展》2012,18(2):22-24
为了推进中国城镇化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2011年的《通知》不仅对如何在县级市和地级市(设区的市)分类放开户口迁移政策提出了具体的意见,而且还对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如何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切实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等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根据《通知》的要求,今后中国向城市的户口迁移将实行明确的分类政策,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市以及其他大城市的落户条件不同.落户地级市的条件比落户县级市的条件更严格;对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则需要继续执行以往的户籍政策.  相似文献   

3.
政策解读     
谷雨 《致富天地》2012,(3):22-25
国务院明确中小城市户籍迁移政策国务院办公厅最近下发《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与户口性质挂钩。对于户口迁移政策,通知进行了分类规定: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  相似文献   

4.
户籍管理本质上属于民事登记和人口动态统计的一部分。新中国的户籍制度以严格限制公民自由迁移和设置城市准入资格为鲜明特征,是政府发展经济和调控社会的政策手段。改革开放以后,户籍制度在限制人口迁移方面有所松动,但户口归属仍然是城市外来人群的隐痛,并成为影响社会分层的隐性力量。新中国的户籍制度一直与社会公共产品的分享体制有紧密的联系。户籍改革与社会公共产品分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户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有相应的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户籍制度:基本价值、异化功能与改革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户籍管理本质上属于民事登记和人口动态统计的一部分.新中国的户籍制度以严格限制公民自由迁移和设置城市准入资格为鲜明特征,是政府发展经济和调控社会的政策手段.改革开放以后,户籍制度在限制人口迁移方面有所松动,但户口归属仍然是城市外来人群的隐痛,并成为影响社会分层的隐性力量.新中国的户籍制度一直与社会公共产品的分享体制有紧密的联系.户籍改革与社会公共产品分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户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有相应的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户籍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据考证,商王朝时期已存在人口登记制度,这就是户籍制度的雏形。历经朝代更迭,户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1958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中国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当下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桎梏,改革势在必行。2014年7月30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得以面世,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7.
《都市快报》报道:日前,浙江省嘉兴市出台《关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试行)》。这意味着从今年10月1日起,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称谓正式告别历史舞台,全市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称为“居民户口”。  相似文献   

8.
《商》2016,(1)
劳动力迁移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迁移发展迅速。这与劳动力剩余、收入差距、就业机会、社会网络等都密切相关。然而,户籍政策、受教育水平、心理成本和生活成本等也成为阻碍劳动力迁移的重要因素。1998年,中央政府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作为原则,希望逐步改革现行户口管理制度。本文通过对各省户籍制度改革的回顾,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对劳动力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元代的户口管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元代户口的调查、登记和分类,指出元代建立与完善一套严密户籍管理制度,强化国家的赋役征派,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巩固元代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迁徙自由自二元制户籍制度始便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城乡壁垒在一次次户籍改革中不断打破。宪法对于迁徙自由的规定也从写入到删除,迁徙自由的保障滞后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近几年,我国相继废除了农业户籍,对农村土地做出了市场流通之改革,对城市房屋租赁做出改革,逐步实现租购同权,为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自由迁徙做足准备。迁徙自由再次写入宪法已具备成熟的实际。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推出的农民工"积分制"户籍管理制度,剥离了附着在户籍上的社会福利;用量化的积分作为分配社会公共资源的标准;导向分的设置促使农民工有目的的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对员工的技术要求;附加分和扣分项目激励农民工主动接受社会管理,既减少了社会管理成本也增强了农民工遵纪守法、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和意识。"积分制"管理政策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户籍改革可借鉴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鉴于目前中国户籍制度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应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不平等状况的户籍法,明确迁移自由作为基本权利,规范户籍登记管理机关的职权和责任,完善户口登记制度实行户籍与口籍并存,以口籍管理为主的模式。同时修改相关法规,完善户口法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高校户籍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原有高等院校户籍管理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改革势在必行。文章深入分析了传统高校户籍管理的弊端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深化高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户口登记条例》作为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法律依据,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直承担着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重要任务.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其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时期,应当将国家的城市治理和公安机关的户籍管理结合起来,运用均衡性原则探寻《户口登记条例》的修改路径,以期为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根 《商》2015,(4):203
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下发新的户籍改革方案,放宽户籍限制,但法律尤其是宪法落后于形势发展。迁徙自由权在我国现行宪法中并没有得到明确规定,而宪法中人权条款并不能当然覆盖公民迁徙自由权;同样,宪法中已明确列举的基本权利也不能否定未列举的迁徙自由权的应有地位。迁徙自由权入宪,是宪法对公民基本人权的回应。因此,本文呼吁将迁徙自由权明确入宪,满足户籍改革的需要,以顺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户籍制度改革对计划生育影响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必须加以改革。以辽宁等省市为例 ,深入探讨了户籍制度改革对计划生育的影响 ,提出了相关对策 ,强调计划生育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户籍改革 ,实现两者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裴铮  梁潇 《商》2013,(12):261-261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到城市户籍人口的待遇。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部分之一,其权益保障状况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还是促进城市化发展,抑或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现状都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8.
朱明 《光彩》2014,(9):10-11
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消除真正意义上的身份歧视,让城乡居民享受同样的社会服务和福利,让失去土地的农民不至于成为二等公民7月3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今后建制镇和小城市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中等城市将有序放开落户限制,以推动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此次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区别,建立居住证制度,子女可有条件在当地参加高考,特大城市积分入户……这一系列变化将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个问题,本刊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农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明。  相似文献   

19.
<正>《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是指导我国下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不少地方已经出台或正在着手制定具体改革实施办法,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这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有利于消除身份歧视。但是,上述文件只是重点强调户籍改革要以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和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困境及未来政策走向——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户籍改革按照从小城镇、中等规模城市再到大城市的逻辑顺序展开.大城市户籍改革面临着人口承载能力限制、财政分权模式下的差别待遇、人才与人口可控性等一系列难题.消解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压力,涉及均衡区域资源配置、是否保留户籍的工具性,以及筛选机制和户籍门槛等核心问题.大城市户籍政策调整的关键仍然是寻求政策供需的均衡点,未来的政策走向是渐进式改革与福利供给"普惠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