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5):2-F0002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的精神,推进内蒙古自治区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与完善辖区金融监管机制,2013年5月23日,人民银行咱和浩特中心支行与内蒙古证监局在咱和浩特签署了《加强证券期货监管合作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备忘录》,  相似文献   

2.
许继武 《金卡工程》2010,14(2):243-24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然而中国加入WTO后,混业经营的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纷纷涌入中国,并利用自己的经营特点逃避监管;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受到了严重挑战。对此,中国应采取健全监管法律体制、加强监管部门合作、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等措施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邱虹 《福建金融》2008,(8):29-31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唤起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与合作的呼声,第四次中关经济战略对话对此也格外重视。本文介绍了当今国际金融监管的现状,阐述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与合作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加强我国国际金融监管与合作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建立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与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和法规以及积极参加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努力使监管标准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4.
金融监管的制度差异、监管竞争、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协调机制失衡,进而产生金融监管套利行为。金融监管套利容易引发金融系统的负外部性,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累加直至爆发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套利的盛行暴露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漏洞,推动了金融监管国内协调统一和国际合作的发展。本文从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失衡的角度,以监管制度的成本收益和供需均衡分析为框架,运用净制度负担的一价定律模型和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博弈模型,探讨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不同状态下的监管套利问题。文章还提出了构建具有层次性、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加强各国协作并保持政策的一致性,拓宽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参与主体范围和市场领域,通过国际合作监管来缓解监管竞争,减少和消除监管套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蒋珊 《中国外资》2014,(6):35-35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我国金鬲虫监管体系存在监管机构协调性差、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备、监管的有效性不强、分业监管模式存在弊端、金融机构自律监管不足等问题,应该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6.
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银行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会忠 《中国金融》2003,(19):29-30
金融监管的形式从监管当局的角度来划分,金融监管可以分为监管当局直接监管和监管当局委托监管两类。直接监管是指由监管当局直接对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实施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其优点体现在,监管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拥有政府强制权力,而且与监管客体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因而能相对客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近年来银证信理财合作的发展趋势,金融监管层采取了“疏、堵”不同的监管路径。结合影子银行的法律属性分析,可以发现银证信理财应归属于影子银行的命题范畴。目前我国的金融领域内跨行业的监管制度还存有缺失,银证信业务客观上要求对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期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8.
黄溪  周琼  周华 《证券市场导报》2012,(3):44-48,55
金融危机再一次凸显完善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逆周期监管措施是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对逆周期金融监管五个方面最新研究进展的梳理,从监管手段、指标体系、监管工具、衍生品与表外业务、压力测试、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和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七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如何加强逆周期监管,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架构。  相似文献   

9.
我国分业监管协调合作的制度安排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下,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合作有其现实必要性.我国的分业监管协调合作应该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制度安排,需要从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中央银行的协调合作、加强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合作以及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合作等三方面来完善这一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王欣 《济南金融》2004,(9):63-64
与国际惯例接轨,健全严密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在违法行为,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当局的执行力度不足.金融监管存在法律空白.无意中为有法不依的行为提供了“保护”,使经营无需为其违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而监管当局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成本增加。为此.必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按照世贸组织要求重整金融法律法规.废除、修改不适用的金融法律法规.订立完善新的金融法律法规.避免出现金融监管的法律真空和法律风险,并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维护公平、有效的竞争创造完善的金融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1.
金融科技作为信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正改变金融市场格局。但伴随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综合性的金融主体、技术泛化的金融产品与异化的金融权利却诱致复杂的金融风险。由于传统金融监管在应对上述风险时存在对象错配、方式滞后与机制失效的局限,穿透式监管成为回应现实需求的最佳选择。金融科技的穿透式监管应坚持以实质重于形式为核心,突出对金融数据、内置算法与金融科技机构的多向穿透,并遵循适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与比例原则指导具体监管实践。在实践中,金融监管层不仅应利用智能化、嵌入式的监管科技和全面、严格的信息披露刺破金融科技的复杂结构,还应搭建统一的监管协调体系、制定详尽的监管规范、划定主体的责任边界,以落实穿透式监管理念,提高金融科技监管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赋予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截至2007年上半年,金融行业资产规模增长迅速,在我国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各行业对应的监管部门普遍采用征收监管费的模式。本文就保险、证券、期货和银行等不同行业的监管收费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了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策略和不同行业的监管模式,从而为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法律框架内,从两个方面对我国期货公司的业务创新机遇进行分析:一是在现行金融市场和期货监管制度下期货公司的业务创新空间,二是在<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规制内,期货业务的制度创新空间.本文认为,在法规允许范嗣内积极开展与银行、信托公司、券商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是期货业务创新的现实突破口;以制度创新推动期货公司的业务创新,逐步扩大期货公司在境外期货、期货投资咨询与顾问、期货公司受托理财、期货交易顾问与期货基金等业务以及自有资本使用范围等方面的行政许可范围,将能真正打开期货公司业务创新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郑彧 《证券市场导报》2021,(3):62-68,77
新证券法有关“投资者适当性义务”的规定反映了近年来国际上重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行为监管”趋势。行为监管要求将原有单纯满足监管规范要件的“形式合规”转向以实现金融消费者保护为结果目标的“实质合规”,由此金融消费者保护方式呈现出从“规则监管”向“原则监管”的转向。同样地,本次修法将以往中国证监会具体、细化的投资者适当性规则上升为抽象的法定义务,这就决定了券商在销售证券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以所谓的“程序合规”作为其完成“投资者适当性义务”的标准,而应以“程序合规+实质合规”来证明其对“投资者适当性义务”要求的满足。新证券法在投资者保护方面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原则监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以市场风险披露为基础的衍生交易监管政策下,SEC的“305规则”体制由定量、定性信息披露要求与前瞻性信息披露的安全港规则有机构成。我国应当借鉴先进的风险监管规则,构建创新的衍生工具市场风险披露法律框架,并解决好创新规则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收益权衡问题、收益波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推进期货市场"走出去"及国际化战略须以跨境期货交易法律机制构建为前提。文章通过厘定跨境期货交易内涵边界及监管正当性,省思主要法律困境及应对思路,提出应致力于跨境期货交易立法监管理念创新,确立跨境交易监管认同机制,提升跨境期货衍生品交易经纪能力,适度扩大衍生品跨境投资参与主体范围,逐步取消QDII投资品种限制,并从跨境期货交易运行保障、立法监管、风险控制以及解纷机制等方面建构系统法律保护体系,切实保障跨境交易整体性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8.
媒体监督短期内能弥补法律环境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为此,文章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媒体监督在我国法律环境短期内无法完全发挥其对公司的监督作用时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文章认为在法律环境监督效果弱化的的情况下,媒体监督不仅仅弥补影响公司整体治理效果,同时对公司投资效率也有显著影响.媒体监督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在短期内与法律环境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9.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不到位,文章分析了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市场参与者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意识淡薄的现状,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在于金融机构应充分重视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管理,而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则是业务发展和市场稳定的有力保障;最后文章对如何加强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round the world,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is gaining import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rovisional agreement between Congress and President Clinton’s administration to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between banking, insurance, and securities firms by repealing the Glass-Steagall Act is no less than revolutionary. Meanwhile,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where the establishment of financial groups working in all three sectors has long been permitted,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ction Plan (COM 1999),1 as endorsed by European Heads of State at the Köln Council, identifi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rudential rules for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as a top priority for EU financial services legislation in the coming years.

The focus of EU prudential legislation is on individual financial services undertakings, that is, on the bank, insurance company, or securities undertaking and not on the posi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conglomerate as a whole. From this angle, the potential danger is one of a growing mismatch between the prudential approach, which looks at the individual legal undertakings separately, and the business approach, which manages and controls the conglomerate as a whole in different product and geographic areas. For this reason, the basic EU prudential framework has been supplemented to address the conglomerate dimens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financial services prudential legislation in the EU. It explains the role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gives a summary of the basic 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ervices, focusing on the single passport concept and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recognition. It examines the recent history of financial concentration and conglomeration in Europe and discusses general prudential issues arising from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The paper also examines existing EU prudential legislation on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and how this might be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Finally,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n. It is hoped that this brief overview of how the European Union has tackled and is tackling the difficult issue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 supervision might be of interest to North American readers at a time when the United States is changing its prudential legislation to permit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