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其思想体系一直影响着后世社会变革,从汉朝独尊儒术,到现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之中都可以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号召力.其中,孔子仁学思想是儒家学派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孔子及其弟子传人对"仁"的分析透彻而坚定,而仁学思想确实给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思路.本文首先对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仁学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之后讨论了孔子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其"仁学"思想的精髓,是践行"仁爱"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忠恕之道"内涵丰富,意义深刻,无论是对人体道德的发展,还是对社会道德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芳  丛蓉 《理论观察》2007,(6):72-73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孔子“和合“思想是对古代“和合“思想的概括和阐扬;孔子“和合“思想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不同文化间的“和合“关系;弘扬孔子“和合“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从终极关怀的角度阐发他的死亡意识的,人的道德及其提高是他的终极关怀的基本内涵。所以孔子的死亡意识始终以“仁德”为中心,带有鲜明的道德特征。孔子的死亡意识的实质是为了“生”,是为了人生更具有道德价值。因此,人生道德价值的实现是解决死亡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对死亡超越的最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背景的不同影响着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所依赖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在道德理论体系和规范体系两大基本内容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西方道德文化霸权化的形势下,研究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基本内容的民族特征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湘安 《理论观察》2006,(4):101-10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由于其历史延续性和群体潜意识性,对当代道德建设具有十分有效的帮助作用,传统道德对于促进当代道德建设价值形成、与当代道德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家庭和私塾,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所采用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国家宣教法、贤人垂范法、宗教规束法、文艺陶冶法、自我践履法、个体内修法等道德建设方法,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索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教育思想上,以“仁”为基础。重视人的价值;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多数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对于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陈小娜 《魅力中国》2014,(17):59-59
孔子以“仁”、“礼”的思想被人们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德育思想的精华与核心都在孔予的思想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孔子的思想对当今学生的自我修养的完善与人格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当代德育教育的现状以反面临的问题,意在通过孔子的思想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对建立系统化、深层次化的德育思想有着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恩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实际,坚持了共产党代表的先进性道德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性道德要求相结合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修身”、“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慎独”等内容,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准则、养成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实和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一、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13.
孔子、盂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孟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对我国历史曾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稳定社会的一股强大的力量。当然,近代以来,孔孟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孔孟思想在当代是否仍有其效用?是否值得我们借鉴?这都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下面道就孔孟的“仁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谈一下个人的看法。孔孟的中心思想是“仁”乃人伦之首,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它囊括了爱人、孝悌、礼、义、忠、恕、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勇等许多德目。孔子讲“仁”的地方很多,唯有在《论语·颜渊…  相似文献   

14.
析仁     
王磊 《魅力中国》2010,(30):108-109
“仁是什么”一直是学者们的热议,仁学之士们都想窥其本质频频借孔子经典语录对其下各种各样的定义,本文反其道而行之,不是研究“仁是什么”这个孔子亦未直接定义而当今学者仍然不遗余力努力诠释的概念,而是另辟它途探研“什么是仁”这个问题,从而在更加深刻的层次上掘发出仁的内蕴。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他不满于当时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状况,一心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孔子的基本出发点是:只有把政治统治建立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上,才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从善,走上正道;而依靠法制、刑政,百姓虽然可以不做坏事,却不会有知耻之心。从上述基本观点出发,孔子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做人的道德,可以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答案。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并在中国得到了长期沿袭尊崇。作为孔子的故乡,山东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积淀了深厚的道德沃土。  相似文献   

17.
李书丽 《魅力中国》2014,(25):93-93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则代表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己,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求得赞赏。孔子的为己之学,从哲学意义来讲,是以自己的内在性情为归依,从道德意义上讲,作为道德主题的“己”成为认知主体的前提,蕴涵了深刻的道德追求,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期望,也在日常道德行为中得以体现。完善自我,成就理想的人格,一直是儒家之学追求的人生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成为众多思想家在生活实践中奉行的价值原则,儒家的为己之学也就被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人权,即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是古今中外受到普遍关注和接受的概念。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提出,“人为万物之灵”,表达对人所具有的创造性的赞叹,“人命关天”,表示对人的生命的尊敬。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了一种对他人的友爱和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这虽然还谈不上是人权意识的出现,至少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对人道、人的尊严的重视和关怀。然而,人权内容进入宪法的历史还不长。虽然新中国宪法从制定开始就有保护人权具体的内容,但明文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这在中…  相似文献   

19.
周为民 《上海改革》2003,(11):22-25
产权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的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是一个具有全面深刻影响的基本问题。没有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就不会建立“好的市场经济”,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剥夺剥夺者,其目的是使劳动者即社会的大多数人重新获得财产权,而不是剥夺劳动者,剥夺一切人的财产权力。尊重和保护个人产权是民主与法治的基石,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的仁并没有一个绝对唯一的意义,我们只有将仁视为一种具有贯通、渗透到不同事物中的精神性力用,才可能对《论语》中出现的所有仁进行完满的解读和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是将《论语》中的仁的意义分为心的主动力用、道德本体、至高境界三个维度来解读。在仁学的历史演进中,诸大儒的仁学一般皆继承了孔子仁学的三个维度。因此,仁的三个维度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普遍性。同时,仁作为心灵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推动创造和践行的力用,对现代青年的自我修养的提升、事业的成就等皆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