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现状及竞争力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是金砖四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服务贸易规模和行业结构两方面分析了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现状,并就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综合竞争力水平及行业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发现金砖四国作为一个整体服务贸易总量不断增长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但服务贸易竞争力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现代服务贸易更是滞后于四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金砖四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发展服务业,从而提升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传统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经济增长、经济人口、财政赤字、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汇率分别对一国贸易规模的理论影响,并利用2001~2012年"金砖五国"相关经济数据,采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各变量对五国贸易规模的定量影响。研究发现,在"金砖五国"中,贸易竞争力最强的是中国,其次是俄罗斯,以后分别是印度、巴西和南非。从贸易竞争力来看,虽然经济增长、经济人口、财政赤字对中国贸易规模的推动作用强于其余四国,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对外贸易规模产生正向作用最大的国家是南非,对中国几乎无影响。另外,汇率升值对对外贸易规模产生负向作用最大的也是中国。因此,在短期内中国可能继续保持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但若从长期来看则不一定。  相似文献   

3.
环球速览     
金砖四国在峰会上讨论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格局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领导人4月15日在巴西利亚参加了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在会上他们要求尽快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青海省发生地震之后要提前回国,本应于16日开幕的第二次金砖四国峰会在15日提前举行。第四次IBAS巴西、印度、南非三国领导人会晤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了6个欧美发达经济体、8个东亚经济体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3个指标,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无论哪个指标都表明,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差。最后,文章提出了提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1年11月,美国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的报告,首次提出了"金砖四国"的概念。报告采用增长环境评分系统(GES),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得分表明四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潜力,而"金砖四国"(BRIC)的名称来源于四国的英文首字母。在2010年,南非申请加入"金砖四国","金砖四国"发展成为"金砖五国"。这五个国家无论从面积、人口、资源、市场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它们拥有世界40%的人口、18%的全球贸易以及约45%的当年增长。基于这种优势可能体现在多个侧面,因此,我们将尝试分析在世界范围内,金砖国家在出口方面的优势,并指出产生这种优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同为金砖四国成员国又是近邻,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互为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两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均为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强,其农产品的贸易模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7.
金融市场间的相依关系及其结构分析是金融风险测度、资产组合管理等金融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基于线性相关系数是难以正确刻画非线性条件下金融资产间的相关结构,特别是尾相依关系。为研究"金砖四国"新兴股票市场间的相依结构,文章构建了一个混合Copula模型,对"金砖四国"股票市场间的相依结构进行建模分析,并将结果与单一阿基米德Copula模型进行了比较,表明混合Copula模型既能保留单一Copula模型的特性,更能灵活、全面地刻画变量间的相依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样本数据期间,"金砖四国"股票市场间存在非对称相关关系,相依结构上存在差异;中国上证综指波动较为剧烈,与其它三国指数间以下尾相依为主;巴西、印度、俄罗斯三国股指间的相依结构相似,联动相关性相近,并无显著的下尾相依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金砖国家"的概念源于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2001年提出的"金砖四国"(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概念,2010年南非加入后,"金砖四国"扩大到五国,并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金砖国家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东升西降、南兴北衰现象。在世界经济低迷时期,金砖国家有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发动机"的形成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9.
"金砖四国"政治经济合作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金砖四国"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的速度与时俱增,并且各国在加强经济合作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内部会晤,使得"金砖四国"在组织机制和政治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有了进一步提高.本文通过分析"金砖四国"特点,回顾近些年"全砖四国"发展历程及相互合作.展望"金砖四国"间政治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曹子瑛  梅洪 《时代经贸》2006,4(Z3):14-15
随着中韩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内贸易也迅速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与发达国家开展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借助计量模型,分别探讨了这两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证实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最后提出只有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大力发展水平产业内贸易,鼓励以质量和技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业内贸易质量才能真正实现贸易"经济引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美贸易摩擦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在资源条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消费水平等要素禀赋结构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维持中美两国健康、和谐、稳定的经贸关系至关重要,是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然而。中美贸易摩擦一直不断。本文针对贸易摩擦的深层次根源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多层次原因进行阐述,从而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与欧盟的高科技贸易迅速增长,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从欧盟方面看,制约双边高科技贸易的主要因素来自欧盟国家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性政策和对中国高科技出口产品的歧视性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主要问题是前一阶段外资政策的偏颇和对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关注不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中欧高科技贸易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健康发展,这是中欧经贸界人士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曲如晓  李婧 《经济地理》2020,40(3):102-109,140
为了解世界各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真实地位,推动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发展,文章基于2000-2016年82个高技术产品主要贸易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网络特征及中国的贸易地位。研究发现,中心度指数体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关系;点强度指数体现了贸易强度排名靠前的国家相对稳定,各国差距不断缩小;结构洞指数体现了各国间贸易关系的多元性即网络异质性不断变化。中国虽然具有较密切的贸易关系和较高的贸易强度,但是其贸易网络分布较为集中,网络异质性依然有待提高。为应对贸易摩擦,提高高技术产品贸易地位,中国应注重优化贸易结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合作水平,从而降低贸易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贸易环境。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ree major concerns drove the U.S. into initiating the trade war, and they are (a) the concern that China’s chronically large trade surplus was depressing job creation in the U.S. (b) the concern that China was using illegal and unfair methods to acquire U.S. technology at an effectively discounted price; and (c) the concern that China seeks to weaken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its international standing. On the dispute over China’s exchange rate and trade imbalance, the first conclusion is that it was marked by analytical confusion over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The second conclusion is that China’s trade imbalance reflects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in both China and U.S., and that the efficient and fair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requires policy changes in both countries. On the industrial policy dispute, the first conclusion is that the issue of forced technology transfer is largely a dispute about China using its market power to benefit itself at the expense of its trade partners. The second conclusion is that China’s use of market power can last only until the other large countries could unite and retaliate as a group. The inevitability of retaliation means that China should replace the joint-venture (JV) mechanism for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with other ways to strengthen it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On the U.S. concern about whether China trade weakens its national security, the first conclusion is that the no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that is commonly adopted in the U.S. trade policy debate is ignorant about the primary determinants of U.S. capability in innovation. By focusing instead mainly on how to hold down China technologically, the long-run outcome will be a technologically weaker U.S. and hence, a more vulnerable U.S. The second conclusion is that the U.S. must identify a clear, short list of critical technologies and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for the recently reformed Committee for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FIUS) to cover, and update this list constantly. Otherwise, the broad and changing nature of notions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would allow the bureaucratically driven phenomenon of mission-creep to steadily expand the coverage of the CFIUS process, thereby steadily rendering CFIUS to be operationally capricious. Our principal policy suggestion to China is that, because China’s economy in 2018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1978 (e.g. many parts of China now look like Singapore and China is Africa’s biggest donor), there should be more reciprocity in China’s trade and investment relations with the advanced economies despite China’s status as a developing economy under WTO rules. Our principal policy suggestion to President Trump is to stop equating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economic competition. Strategic competition is normally a zero-sum game. While fair economic competition is usually a zero-sum game in the short run, it generally creates a win-win outcome in the long run.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颓势不可避免,这使得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美国对华的贸易保护主义尤为突出。文中介绍了美国对华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购买美国货"和"雇用美国人"双项条款、对华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并用、对华不断使用"特殊保障措施"、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等;又分析了美对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主要原因: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一些利益集团的诉求、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积极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化解中美贸易摩擦;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推动公平、开放的自由贸易环境;以自主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韩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两国间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发展。韩国对华投资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而中国对韩国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看,两国直接投资面临着结构升级、转型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两国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促进直接投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进出口总量、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3个角度,应用对称性RCA指数、特化系数等指标,对于21世纪以来中、日、韩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逆差较大,且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需求急剧增长;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在整体上比较优势弱,与日本、韩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分项目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来看,中国位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低端,中国弱势行业多为2国强势行业,中国通讯贸易与韩国通讯贸易在出口上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目前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的较少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利用1985年~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对人力资本的长期大量的需求,而我国现存的大量人力资本对服务出口的贡献率却不太显著。因此,切实快速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质量是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陈建新 《时代经贸》2007,5(2X):66-68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发展,然后重点分析了在中美贸易中的贸易利益流向和对双方的经济影响,进而找到解决此问题的积极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王晓雷 《当代财经》2007,(12):88-95
通过选择美国与中国、日本、加拿大、英国和欧元区11国等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数据作为样本,研究美国的双边贸易逆差与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美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收支与美元汇率没有实质性联系.美国逼迫其它货币升值没有也不能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同样,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也不能缓解美中双边贸易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