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综合     
《中国道路运输》2011,(7):92-93
吕祖善调研国家物流信息平台 日前,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调研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吕祖善对平台建设成绩表示肯定,并强调,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创新,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建好管好用好平台,加快推进浙江交通物流业发展和“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刘光琦 《中国储运》2012,(11):44-45
《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出台后,被列入九大工程之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也随着全社会对物流行业的关注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迎未了又一轮的建设高峰,同时各地也把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作为落实规划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储运》2012,(11):39-43
当今,发展最快的产业是信息产业。 当今,信息化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物流业快速奔跑的步伐却受到了信息化的羁绊,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尽管政府、企业对于建设信息平台都充满了热情,但各自为政、资金紧张等不良因素影响着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健康发展——成长的烦恼困扰着政府与企业,物流业亟待打破这个瓶颈。为此,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业内专家和企业人士共同探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这个话题。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至今,北部湾经济区抓住了历史机遇,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于物流行业的支撑,要求物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有利于整合物流信息,有利于优化管理供应链,有利于政府合理调整经济政策,从而使地区的建设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企业可通过物流信息共享而调整企业活动,优化配置社会物流资源,提高北部湾物流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公益物流信息平台是以物流业规模化、高效化为目的,以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手段而建立的信息平台。建设盘锦市公益物流信息平台,既有利于整合物流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流程,提高物流企业的营运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也有利于优化政府管理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树立盘锦市“阳光政府”的形象,有利于优化盘锦市的投资环境,提升盘锦市的经济地位,加速盘锦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全面接轨。  相似文献   

6.
童明荣  薛恒新 《中国储运》2008,(12):106-107
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和政策体系被称为城市物流的“三驾马车”。目前,有关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研究已有不少,但是关于城市物流政策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从市场和行业规范化管理政策、培育支持城市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勿流管理协调机制、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保障政策、政府对物流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以及人才培养和保障政策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现代物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90%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仅仅只是货主和物流企业简单交换供需信息的集散地,基本上还处于企业级物流信息平台孤岛阶段。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是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应用,取决于有没有客户群使用这样的平台,并给他们带来效益,这也是平台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根据,由于我国物流行业自身的特点,公共信息平台的难题并不在技术上,而是更多地在商业模式上。本期话题,我们组织了来自于政府相关部门、协会以及物流企业的相关人士共同来谈一谈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他们的观点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李静宇 《中国储运》2014,(11):48-49
正政府之手信息的发展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信息的互联互通也一直困扰着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2009年《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出台以来,我国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搭建最初以各地的政府为主,政府对带有公益性的公共平台的开发和运作发挥了强有利的作用,包括平台资金的筹集,信息平台的搭建以及相应的招商等。在我国大力发展物流业的背景之下,"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  相似文献   

9.
《中国储运》2009,(12):30-36
物流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迅猛的产业之一,受到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尤其在《物流业振兴和调整规划》出台后,人们把促进其他产业提升转型、降低成本的希望寄托在物流业身上。那么,面对我国物流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资金与技术实力都相对薄弱的现实,提升物流企业实力成为当务之急,而信息化又是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捷径,因此对物流企业来说,构建公共信息平台显得特别重要。本刊编辑部为此邀请把酒临风、夜雨观澜、金玉其中三位专家做客专家视点栏目,就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话题畅谈看法。  相似文献   

10.
沈国庆 《中国储运》2009,(12):42-43
目前我国90%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仅仅只是货主和物流企业简单交换供需信息的集散地,基本上还处于企业级物流信息平台孤岛阶段。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是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应用,取决下有没有客户群使用这样的平台。并给他们带来效益,这也是平台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根据,由于我国物流行业自身的特点,公共信息平台的难题并不在技术上,而是更多地在商业模式上。本期话题,我们组织了来自下政府相关部门、协会以及物流企业的相关人士共同来谈一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没和发展中的问题,他们的观点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三个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琦 《中国储运》2009,(12):40-41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直是物流信息化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之所以一直“热度”不减,原因除了构建公共信息平台不仅能够解决行业、企业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问题,而且还可以整合各方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李静宇 《中国储运》2014,(11):50-51
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物流业也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的物流信息公共平台以其资源的集约、共享与开放等利好,在应用中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国务院和省、部领导的高度重视。近日,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储运》2008,(11):91-92
汇通物流信息 掌握配货天下 北京汇通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物流信息化行业中位列前茅,属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始终致力于以互联网公共信息平台推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汇通天下总部设在北京,目前在全国设立了7个分支机构,200多个分理点。汇通天下核心平台之一“中国配货网”创立于2002年,目前注册会员已超过20万。汇通天下在国际互联网“中国货运信息网”类查询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14.
王之泰 《中国储运》2010,(11):56-56
笔者在本刊发表有关物流平台文章,是时过十年又一次提到物流平台这个话题。本世纪刚开始,“物流平台”曾经是物流领域中出现频度最高的概念之一,并且在2000年写入到《深圳市“十五”及2015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15.
罗军 《空运商务》2012,(21):32-35
众所周知,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我国政府在,2009年正式出台的《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确定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这将是提高我国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考虑到我国航空货运业不仅是一个具有多方参与的供应链式行业,而且航空货运的公共信息化也是我国民航提倡由传统航空货运转型向航空物流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耿如花 《中国储运》2012,(9):110-112
笔者根据陕西省物流行业现状,提出构建陕西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方案及对其运行过程中最受关注的几个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刘光琦 《中国储运》2012,(11):52-53
2012年9月15日,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暨技术专家组成立会议在京召开,这标志着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正式开始建设。  相似文献   

18.
李静宇 《中国储运》2010,(11):36-38
应急物流信息缺乏共享标准和法律处于缺失状态 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将应急物流列为九大重点工程之一:“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紧急调用。  相似文献   

19.
王志宏 《中国储运》2012,(11):58-58
我的思路是:公司成立了终端物流公司,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利用公司终端物流的节点优势,整合规范物流运输企业,并且依托公司信息平台,形成大物流、大通路、大利益的物流集群体系,打破传统物流的局限,达成合作共赢的机制。这样可以解决不少物流业存在的问题,走出物流业发展的困境。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案例中第三方物流公司是否自己建车队,我的建议是把自己定位为大物流体系当中的一个物流服务的环节,这是自己生存和发展之路,因为物流业本来就是系统化的产物,如果自己不能形成系统化,就不会摆正自己在物流产业链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我国现代物流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为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实现物流信息化的捷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发挥区域优势,促进物流资源整合,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