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已悄然过去,但市场调控政策的不断出现,也给2007年留下房地产新政执行年的称号。回顾2007年全年的房地产走势,是在改善住房供应结构、稳定房价的呼声中走过。国家在抑制房价上涨太快、投资过热等方面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调控力度逐渐加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也已经进入了并购整合阶段,土地、信贷的收缩直接带来房地产行业资金门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一、政策微调提出的背景 在近两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价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初步遏制,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的试点效果也在逐步显现,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正在加紧进行,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史上最为严厉的“大洗礼”。  相似文献   

3.
从2003年中央针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已经历经了4年的时间。在调控房地产的4年中,政府运用了包括财政、金融、土地等多种政策手段来调控房地产市场。运用的调控手段之多.调控力度之大。是我国历次房地产宏观调控中所罕见的。但是,我国大中城市房价的持续快速上涨宣布了这些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无效。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2006年,北京市创下了连续7个月房价两位数增长的纪录。今年1月份,北京市房价涨幅达到9.9%。面对房价的不断上涨,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下一步将会何去何从呢?  相似文献   

4.
清风 《中国房地产》2005,(12):23-24
2005年,被业界称为房地产的“政策年”。在这一年中,土地、金融、税收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调控房地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这一年中,宏观调控的成效开始显现,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房地产企业的竞争格局也随之调整。从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可以说,2005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一年,是行业发生重大转型的一年.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导刊》2010,(8):4-4
距离广州亚运会的召开,已经接近100天倒计时,而"中国房地产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刚好过去了100天。  相似文献   

6.
《北京房地产》2007,(6):49-50
2007年全国房地产调控大幕已经全面拉开。新的一年开局,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市场产品供求关系依然偏紧,房价指数依然在高位运行。面对这些突出矛盾,全市必将加大贯彻落实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营销策划包括房地产营销战略与战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投资地点、物业主题、规划设计,处理残局以及物色好策划人员等一系列策划工作。在国家调控政策下,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尤其是去年限购限贷政策出台后,房地产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资金紧缺,另一方面建好的楼盘却卖不出去,一些资产负债率高的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当然,也有很多开发企业却能绝处逢生,新开楼  相似文献   

8.
2005年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路上多变的一年,区域房地产发展过热成为中央政策调控的“导火索”。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作为中国房地产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在这一场调控风暴中,并不是处于中心影响区域。因此,政策对全省房地产行业的冲击力较为温和,但地方政府仍然积极应对,出台种种政策调控市场。2005年广东房地产市场发展可概括为“政策调控、发展稳定”。  相似文献   

9.
怎样全面地分析我国的房地产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不少人士著文或发表意见分析房地产形势。2001年底有人指出,我国当年的房地产已经与1993年一样“过热”,并预计2002年就要出现房地产的“冬天”。2002年至2003年7月,又有许多人分析房地产泡沫和风险,认为问题严重。有人著文认定,我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到了泡沫经济的“悬崖”边沿。这些分析意见的根据是:这些年我国房地产每年投资增幅过大,空置商品房不断增加,房价不断上涨,房地产企业利润过高。因此,我国的房地产已经发展过热。  相似文献   

10.
孙斌艺 《上海房地》2006,(12):19-21
不少人往往将2005年4月看作这次房地产市场抑制性宏观调控政策的起点,仔细追寻政策的脉胳,可以发现.200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高1个百分点.实际上已经拉开了本次房地产市场抑制性调控政策的序幕。不过.房地产市场并未因之而稍显疲软.开发量.成交量以及价格屡创新高.市场呈现一片活跃的气氛。直至2005年4月.基于对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的担心,政府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货币财政乃至行政政策。若从2004年9月起算,至今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房地产市场抑制性宏观调控政策似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期绝大多数大中城市的房价都在上涨.那么.该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宏观调控政策面临哪些问题.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第一、时间过得真快,1994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确立了房地产估价制度,10年已经过去了,特别是1997年、1998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为房地产估价提供了很大的舞台,这些年房地产估价队伍不断得到壮大,房地产估价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体现,大家没有辜负行业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第二、学会自成立以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相似文献   

12.
已经过去的2011年,对房地产业来讲,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房地产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调控政策打压,限购、限贷、限价等强有力的措施多管齐下。在政策严格执行近一年之后,房地产市场部分指标开始出现下行迹象,景气指数也步入不景气区间。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  相似文献   

13.
宏观调控对我国商品住房价格的影响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抑制个别行业的过度投资,房地产行业也被列入调控范围。宏观调控压缩了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规模,抑止了投资过热的趋势,但也刺激了房价上涨。从部分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2月我国房地产用地开发面积增长率是58.5%,到6月份,房地产用地开发面积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是我国进入新一轮宏观调控后,针对过热的房地产业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最多和力度最大的一年。中央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政策调整、土地出让政策调控、外资购房政策严控、房地产金融适时紧缩和房地产税收的不断规范,使我国的房地产业开始从快速增长期进入理性发展期。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是我国进入新一轮宏观调控后,针对过热的房地产业出台的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最多和力度最大的一年,中央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政策调整,土地出让政策调控,外资购房政策严控,房地产金融适时紧缩和房地产税收的不断规范,使我国的房地产业开始从快速增长期进入理性和平稳发展期,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开始对和谐社会的建立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不少人士或发表意见分析房地产形势。2001年底有人指出,我国当年的房地产已经与1993年一样“过热”,并预计2002年就要出现房地产的”冬天”。2002年至2003年月,又有许多人分析房地产泡沫和风险,认为问题严重。有人认定,我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到了泡沫经济的“悬崖”边缘。这些分  相似文献   

17.
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人们已经形成共识;舆论也影响房地产市场,人们开始有所认识。当然,影响市场的因素很多,但政策和舆论是影响市场众多因素中的关键要素。从这意义上说,要促进上海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一靠政策的调节,二靠舆论的引导。房地产政策,包括金融政策、财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2005年疾风暴雨式的市场宏观调控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遏止了令人眩目的价格快速增长的同时,未来发展何去何从,特别是近阶段的发展走势,不仅业界非常关心,也为全社会所关注。 经济学家、开发商和民众竞相预测,是抑是扬,立场不同,观点各异,多种场合、多种形式的论战针锋相对,房地产业,已经成为继教育、医疗之后引发全社会激情投入争论的焦点领域。而发改委及时出台的《2006年房地产调控工作重点》,为2006年的房地产发展在政策层面定了基调,从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辨明,地产这个备受诟病的产业的发展价值观进一步得到了修正。  相似文献   

19.
“高烧不退”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负”。尽管中央政府针对高房价展开了“暴风骤雨”般的密集调控,然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社会上甚至形成了一种“越调越涨”的心理预期。房地产调控之所以陷入“越调越涨”的怪圈中,行政体制不合理是其外部制约因素,而房地产调控政策目标选择和调控方式不当则是政策本身的缺陷。鉴于此,厘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基本目标及内涵,根据调控政策环境的变化,科学、灵活地对政策目标进行选择与平衡,是保证房地产政策调控有效性的首要环节和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成熟,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品牌作为品质与文化附加值的表征,已经日渐被购房者所重视。从行业领域看,虽然我国房地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市场旺盛期,但消费心理的成熟、产品同质化的加剧以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必然规律,也促使房地产企业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拿起“品牌建设”的武器。尤其是对跨地域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有效的品牌战略与品牌建设工作将降低消费者识别成本,大大减少跨区域发展的“入场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