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烟台地区耕地资源态势及宏观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贤赵  王春芝 《经济地理》2004,24(2):263-267
利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烟台地区耕地统计资料和近5年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研究揭示了该区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的基本特征,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空间差异及耕地流向,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①20多年来,烟台地区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缓慢减少一急剧减少一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并在1985年前后、1987—1990年和1991—1993年出现了3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②耕地的主要流向是工矿用地、居民点和各类交通用地以及果园,耕地的增加主要是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和工矿用地的整理与复垦;③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的过热增长基本同步,在空间分布上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此外,人口增加对耕地减少的驱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围绕全球化对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这一关键问题,基于数据分析与实证调研,对中国农地资源数量和农地利用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化态势进行解析和评价,进而揭示经济全球化之于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变化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1)耕地资源大面积减少,建设占用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2)农地利用结构发生转变,耕地转向特色果园、苗圃和速生用材林等用地;(3)土地流转增加,农业规模经营兴起;(4)农业投入要素组合发生变化,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要素投入格局逐步形成;(5)耕地复种指数在一些地区出现下降,耕地资源利用程度有所减弱。立足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提出了集约化、紧凑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和劳动力替代型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3.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无锡市东亭镇、安镇镇和羊尖镇为例,通过应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农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模型,并据此着重分析了区域农地数量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农业集约化、城市(上海市)辐射力以及耕地保护政策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的乡镇,农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有所差异的,而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各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也是动态变化的。最后,作者就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合理保护农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重视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依据农业产业发展态势,积极调整农地利用结构;推进非农产业升级,合理控制非农用地规模;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的经济约束机制和土地利用决策体系;加强区域合作,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趋同;促进产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利用占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土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分别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视角探讨了土地资源与我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期存在的急剧增长的城市土地需求引致以占用耕地为主的城市土地供给增加,进而带来与农业用地及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化解该矛盾依赖于优化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城市化发展方式以及协调土地资源利用;我国不应盲目追求高城市化率,应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应走"内涵型"城市化拓展道路,坚持"集约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保护及维护生态多样性等相适应。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三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源于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化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存在"集约效应"和"滞后效应",且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并非总呈现正相关,一定时期内会存在着"U"型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多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地理》2021,41(7):173-182
以长株潭城市群中开发强度最大的长株潭核心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计量分析工具分析长株潭核心区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从自然环境、区位交通、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产业驱动、人口增长等六大维度,以及城市交互作用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各地类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耕地减少324.96 km2、林地减少855.47 km2,建设用地增长1 161.87 km2,草地与水体面积总体保持稳定并略有变动。(2)2000—2008与2008—2018年两期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因子存在较大差异。(3)自然环境(DEM、河流水系)是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变化的基础条件,从根本上决定着三种地类变化的空间形态;区位交通中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的延伸,扩大了三种地类变化的范围;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产业发展、人口增长加快了三种地类变化的速度。(4)城市交互作用强度有效反映了各种地类变化,特别是建设用地变化的趋势,这表明城市交互作用强度是除六大维度外的第七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确定未来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间呈显著相关性;耕地流失和建设用地扩张变化与GDP变化率之间分别呈现"S"型和"倒U"型关系,模型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而耕地流失仍处于高速流失时期。为了减少土地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较合适。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等沿海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农地利用具有比较优势;浙江省在目前区域土地利用配置上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分配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补充耕地指标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是协调浙江省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耕地资源态势及其相关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津市50多年长序列耕地统计和土地调查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利用特征,探讨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资源数量在波动变化中呈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减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相关政策和比较经济利益等因素,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交通要素驱动下的长春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春市1995、2005和2009年遥感影像图及相关统计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及SPSS统计分析方法,总结14年长春市交通演变规律以及三个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长春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关系。研究认为:11995—2009年交通对城市土地扩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生产要素的外迁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张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2沿交通干线建设用地与耕地扩张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和耕地的流失与交通线的距离关系越来越密切,距交通沿线距离越近,建设用地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反之建设用地所占比重逐渐减少;3长春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沿对外交通和城市主干道发展,交通干线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扩展轴。交通要素成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子。交通干线不断延伸,造成建设用地盲目扩张,耕地逐渐流失。因此,长春市未来发展中应适当优化城市交通建设格局,稳定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速率,以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省堰河村为例,分析了堰河村2008—2016年用地变化对土地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经济协调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林地和耕地长期是堰河村的主要用地,二者占总面积的90%以上,造成土地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较低的均衡性与稳定性。(2)研究期内因用地变化堰河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153万元,堰河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呈现不协调现象。(3)提出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可持续用地评价方法适用于乡村地区,可用于指导和调整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决策。  相似文献   

11.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in Yantai area dur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nd with the detailed survey and changing data of land use during the recent live year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 basic process of the change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urrent dir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addition,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for the changes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asions: (1) There was a trend of obvious fluctuant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ud are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have undergone the process - slow decrease,steep decrease, slow decrease. And there were three peak periods of cultivated land loss around 1985. 1987-1996 and 1991-1993 respectively (2) The decreased cultivated land was mainly converted into land for industry and mining, residential area. and all kinds of traffic and orchards. The in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mainly came from exploitation and land and arrangement and reclamation of industry and mining land (3)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growth and policy are the dominant macro-driving factors for the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Yantai. The obvious sudden changes during the change process of cultivated land acreage are relevant to the national macro.policies background The rapid decrease of cnltivated land area is synchronous with the overheated economic growth resulting from the direct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nd is congruous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speed and the scale of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Yantai area. Furthermore. the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nd caused by population increase cannot be ignored.  相似文献   

12.
浅析我国大都市经济发展中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发展是必需的,但耕地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我国耕地总量和人均量持续下降,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保证粮食安全,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大都市发展中耕地保护问题,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探讨了耕地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Chuzhou City, China: 1996-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wadays the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about serious conflicts between the limited land resources and the increasing land demand in Chuzhou City.The changes of land use structure also re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progress in this area.Because different cities have different functional localization,the city area and each county (city) have formed characteristic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ke 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by analyzing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the city area and each county (city) in Chuzhou City.Based on the data of land use modification of Chuzhou City from 1996 to 2005 and adopt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andscape ecology,this paper studies quantitatively the temporal division of regional land use structure and its dynamic chang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is method can reveal the law of the variation; (2)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Chuzhou City: increasing diversification,evenness and heterogeneity; (3) the intensity of change in land use from 1996 to 2005 in the city appeared in the sequence: grass land〉traffic land〉garden land〉virgin land〉forest land〉industrial and residential land〉cultivated land〉other agricultural land〉water facility land; (4) there we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ity area and each county (city) in the relative change and the land use structure change from 1996 to 2005.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Chuzhou City,and finally proposes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4.
烟台张裕卡斯特酒庄是一个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典型循环经济特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其农工商一体化的生态经济模式,是中国葡萄酒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与自然环境、酿酒工业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曹艳英 《经济地理》2004,24(5):661-664,695
烟威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代内不公平现象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对公平却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如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等,影响到后代人发展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在代际之间产生了不公平现象。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应以合理布局、横向联合、政策倾斜、兼并带动、以点带面、提供援助等措施来维系代内公平。依法实现渔业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实现代际公平。  相似文献   

16.
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87,自引:3,他引:84  
本文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计算了1978-1995年广东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①经济资源是广东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1989年以后,广东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③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广东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粗放经营的概念最初是针对农业而言的,相当于广种薄收。江苏作为中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经济快速发展区,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利用空间和土地产品的需求必然急剧增加,土地供给的紧缺性与社会经济需求的增长性之间失衡发展的态势将更加凸显。这种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在全国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分析了江苏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Optimized l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is important for economic growth because land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l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has ha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fluence since the Chines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of both the secondary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ies of China's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anel data of 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the secondary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ies, invested capital, invested labor jorces and the land market-jeatured management of the above-mentioned reg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9-2005. and examine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on regional economic output,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urban economic output i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urban land resources market-featured management, since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of those regions approximates 14. 7%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rban land market runn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9-2005.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宁 《财经科学》2006,(10):105-111
土地资源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传统的定性与定量方法难以有效地解决土地资源利用系统的问题.本文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系统分析和建模的主要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利用系统主要因果关系模型、土地资源利用动态流模型和动态仿真模型,通过计算机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系统的政策分析和动态模拟,得出优化方案.为成功解决西部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问题提供一种思路,从而为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