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收入分配问题的实质是由生产方式决定、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受伦理及道德哲学的约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和过分悬殊现象。长期而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根本途径,靠遵循劳动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由市场决定原则,经济增长动力源向以消费主导转移原则以及政府主导型收入分配机制原则,构建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2.
个人收入分配是指社会成员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经济活动,个人收入分配直接影响就业、投资、消费、储蓄、物价等方面的问题。个人收入水平的高低和结构变化,对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的提高、经济的增长以及社会全面进步都有重大影响。因此,个人收入的分配政策问题,是一个国家收入分配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必须正确认真对待.而认识现存分配政策的缺陷及分析政策调整的方向更是当前政府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报酬分配必须要把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二者的相通原则为基础兼顾二者的相差原则,构建起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企业一次分配方式,然后再经过政府操作的宏观的二次分配,建立健全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社会稳定繁荣。  相似文献   

4.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必须在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按此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的劳动,必然得出的结论是:生产劳动是一个与社会生产目的相联系的范畴,凡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共同创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试图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按生产要素分配寻找根据的做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合理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要达到“经济增长,总量平衡,结构合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同样不可忽视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在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就是要做到既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性质,又要避免个人收入过于悬殊。换句话来讲,既要考虑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分配公平,使社会满意度增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政策主要是针对过去“大锅饭”、“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期,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应当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功效,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等,以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下,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从执政为民,从“三个代表”的高度继承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阶级性、科学性,并创造性运用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扩展到所有产业的劳动、全球范围的劳动、有效的劳动,社会主义社会合法、诚实的劳动。衡量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标准是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的劳动、社会主义各阶层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阶级的先进性、政党的先进性、个人的先进性。社会主义社会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的对象不是消费资料而是价值,决定价值分配量的差别既有劳动差别,又有生产要素差距,人们智力、技能的差别决定企业内按劳分配的差别无上限。  相似文献   

9.
时下中国,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困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从基尼系数、劳动报酬比重,还是从城乡、区域、行业,各个视角都反映出收入差距鸿沟已经触及社会所能容忍的底线。温家宝总理指出,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为了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国家相关部门频繁调研,研究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联系到今年的两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取向,全社会对此期待甚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已成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财政问题历来是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和锁钥。历史经验证明,赋税政策得当、公共服务公平、有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称的社会保障,这个社会就和谐、人民就满意、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应当看到,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财政在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方面问题突出,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与财政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政府间财政关系特别是中央与地方(包括地方各层级)的财政关系不顺有关。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如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做好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慎重地持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景山 《现代经济》2007,6(10):69-70,79
十七大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从理论层面考察,这些新观点把收入分配一般原则和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结合起来,正确地反映了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关系变化出现的新情况,适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需要。从实践层面考察,这些新观点确立了新时期解决我国民生突出问题的新思路,是新时期处理我国社会矛盾,协调阶层利益关系,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2.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党十三大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一项重大发展。它的形成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框架臻于完善,明确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方向和改革途径,赋予了经济体制总体改革方案和措施以更高度的可操作性。所有这些对于清理和理顺改革进程中旧的新的经济社会关系,对于完善国民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它有着坚实的时代基础和深厚的理论根基:它立足于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基础.以促进社会和谐、实现金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为出发点,积极借鉴当今世界有关发展的经验.在继承和发展了人类以往发展思想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给予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全面、深刻地回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以及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姜莉 《企业家天地》2007,(6):110-111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高校作为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集散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理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率先垂范。民办高校近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15届年会暨“发展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1日-23日在贵州财经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从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等方面,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应邀到会,并就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发表了讲话。本刊全文发表刘国光先生的讲话并选登本次研讨会的部分论文,希望能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深入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我国在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上新的突破。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要真正实现按各类生产要素分配的激励作用,则必须完善相应的要素市场。另外,在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需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进步完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视角,应有别于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在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应不断深化和发展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包括价值概念、价值的劳动凝结、价值量的规定性、价值量的变化的制约因素以及价值分配等。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实质性原因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不仅是我国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难点。“三农”问题的实质原因有政策性因素和体制性原因两个方面.主要是指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迟滞性和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偏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表达了如下思想: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既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石,由此才有效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分配过程,又是现实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依据;②生产费用价值论或者均衡价格论颠倒了价值决定的因果关系,由此所引申出来的三位一体的分配论或要素分配论,完全站在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立场;③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并没有建立一种以价值为基础的分配理论,而是一种直接以劳动为计算单位的按劳分配(实物分配)的理论;④现实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因而要建立一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即以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价值量和实现的价值量作为分配的尺度,而不是套用被马克思批判过了的三位一体分配论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因此,建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按照劳动量决定并实现的价值进行分配,这就是马克思价值论和分配论的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理论界和思想界长期关注与思考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他们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历,所以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需要后人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探索。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此都形成了各自的动力观。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也逐渐形成了改革动力观、科技进步动力观和创新动力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