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绩效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农地制度对农业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农地制度由封建大地主土地私有制,到农民小土地私有制,再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制度多次变迁但有两次是质的变化。农地制度每次变迁内涵与绩效不同,最直接反映在农业发展速度及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三十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实行的三十年,显示出了巨大的前期制度绩效:(1)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2)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形成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民工潮”现象;(3)促进了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形成了村民自治这一独特的政治现象。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回顾,旨在全面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演进过程,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实际的土地制度,其历史经验有:土地制度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尤为如此;土地制度的变迁,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要使制度内的农民受益,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土地制度的一波三折,其核心在于界定土地的产权,而关键是公有还是私有的矛盾。政府在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担负重要的角色。新的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应当在充分考虑中国农村国情的基础上,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4.
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三个代表”的三个方面是紧密相关的 ,必须保持其协调。这种协调 ,必须是在动态中把握 ,必须在可持续发展中把握 ;同时 ,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三个代表”必须与整个社会经济的“三个代表”有机地相适应。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绩效充分证明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建设的方向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制度的发展变迁不可能孤立地进行,要受到当代中国农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影响。农村土地调整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立法例,又要兼顾中国土地承包经营的实践经验和本土资源;既要有所创新,又要立足于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及土地关系的现状。土地制度变迁的方向、速率和目标,都要受到我国目前农村社会转型进程的制约。在土地制度建设的方向选择上,应把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置于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土地产权制度视角,运用制度变迁理论纵向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历程,通过剖析深圳"小产权房"案例,分析当前中国土地产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英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实践提出改革思路.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先后经历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程;在历次重大制度变迁后,当前中国建立了几乎独一无二的城乡二元化土地产权制度,但仍存在土地产权主体模糊和城乡土地产权不对等的问题,进而使得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滞后于当前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小产权房"乱象成风.基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对深圳案例及英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归纳,笔者认为,进一步明晰产权是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因此,今后的改革应坚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改革路径,当前土地产权制度需要的是"改革"而非"革命".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农村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证了中国农村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均衡性,给出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几种目标制度安排,并强调政府在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需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从家庭承包到家庭农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规模经营、技术进步、专业分工三者构成农村家庭农场制度变迁内在动因,而农村家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构成家庭农场制度变迁主体,农村家庭追求外部利润是家庭农场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因。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农民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共同推进与实现家庭农场制度变迁。家庭农场制度变迁需要土地稳定与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农资农品市场制度等制度与之配套,否则,就会出现制度结构性失衡,从而家庭农场制度也难以发挥制度性效率。  相似文献   

9.
袁林  赵雷 《经济与管理》2008,22(3):10-16
回顾我国的土地制度变迁过程,由于国家对于产权界定、侧重的不同,造成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造成了不同的经济绩效。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主要的土地制度安排的绩效进行分析比较,尤其是对重点分析近年来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些制度创新的分析,我们发现,制度约束和锁定是造成经济低效的主要原因,为此,国家尤其是地方政府,如何使制度安排的绩效更大,为农村土地制变迁减轻压力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个产权的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地制度历来是中国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本文从产权角度对建国后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作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产权的界定与实施决定着产权的经济绩效。土地改革以来各种农地制度创新形式的不同经济绩效都与产权清晰程度和实施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农村土地冲突爆发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冲突不仅影响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及其效率,而且对我国的社会转型、农村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分析了农村土地冲突的概念和类型,并从土地资源的天然局限性、农村土地制度的设计缺陷、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和村委会自治权异化的角度探究了转型期农村土地冲突爆发的原因,为进一步化解农村土地冲突提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现行农地征用补偿制度产生了诸多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现实障碍.本文对新中国农地征用补偿制度进行梳理,对不同阶段农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效果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农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补偿标准,而在于农地产权制度、公权力的无约束、土地生产要素功能的被忽视和农民权利的缺失.因此,今后我国农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改革应主要从上述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夏玉莲  曾福生 《技术经济》2012,31(11):56-62
利用2005—201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地流转、"三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了考虑空间因素的计量模型,验证了农地流转的经济效应及其空间溢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农地流转通过影响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间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且跨期内存在空间效应、本期内没有空间效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农地流转强度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农地流转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空间效应,在粮食主产区的农地流转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直接和间接拉动效应,而粮食主销区农地流转的影响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厚  李金凤 《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06-108,137
当前,中国立法上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欠完善,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完善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对促进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力图从法律层面,提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对策,以此促进整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企业员工的健康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不仅能改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可以改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建立影响企业员工健康的递阶层次结构和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定量地给出了各因素对提高企业员工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先后次序,为企业对员工健康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why public policies that were expected to alleviate rural poverty in Pakistan have not worked.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processes of a typical developing country agrarian economy consisting of a capitalist and self-employed sector. Only the economic factors arising out of the rational decisions of the two sectors regarding production and disbursement of income have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These factors are considered adequate for explaining the persistence of rural poverty, although the rol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is acknowledged.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absence of an economic force that should encourage land ownership by its cultivators is a key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poor economic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rural household that form the majority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Land is easily separated from cultivators and is concentrated among the few capitalist households. This concentr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income in self-employment and thus leaves the cultivators with very little bargaining power for negotiating compensation for thier labor. Thus development policies striving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may only serve to increase the claim to income of the few capitalist households, leaving incomes of the majority of the households unchanged while also assuring continuation of low worker compensation.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a development policy for alleviating poverty should simultaneously incorporate fiscal instruments to encourage transfer of land ownership to its cultivators and measures that help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  相似文献   

17.
国外土地流转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流转是影响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土地制度是破解我国"三农"难题的关键所在。研究和分析世界一些国家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正确认识土地流转问题,更好地指导土地流转,破解我国"三农"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淑春 《经济与管理》2008,22(10):23-27
改革开放以来,以1988年宪法修正为标志,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经历了从“禁止流转、允许流转到放开流转”和由模糊不清到明确鼓励的过程。农村土地流转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到现今已经发展了近20年,但它的发展始终不顺畅,农地流转十分滞后。流转权利不充分、流转动力不足、流转机制未形成、流转条件受约束是农地流转缓慢的四大瓶颈。为了突破这四大瓶颈,我们必须坚持“所有权不干预流转权”、创造农地流转条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允许通过抵押等进行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9.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障碍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行土地法律制度与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现实已经不相适应。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农地的产权残缺及其所承栽的社会保障功能的日益强化限制了农地的流转。因此,需要对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法律进行修改或调整,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明确土地流转的收益分配,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和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农业土地制度决定经济发展机制的假说,并用二十世纪中国经济史对该假说作了初步论证。本文指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展机制是地主所有制下的古典二元经济机制,五十年代初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但到七十年代末的计划经济发展机制依然类似于古典二元机制,而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农业改革最终把中国经济建立在准自耕农制度上,中国经济发展从此表现出工资上升、工资和利润共同储蓄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