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翻译历来不是易事,文学翻译由于其独特的特点,更是如此。在漫长的翻译史中,翻译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各具特色、纷繁复杂的文学翻译理论,但是在这些理论后面,实际上围绕讨论的还是“忠实”这个亘古不变的命题。基于译介学的理论,从译者的角度,反思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竞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语言符号之间转换的艺术;文学翻译是对原著的介绍和再创作,甚至是创作。本科阶段开设《文学翻译》课程,让学生在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其扎实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良好的跨文化能力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梳理融入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路径,为《文学翻译》教学提供有效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陈丹 《经济研究导刊》2009,(34):224-225
在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正确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作品质量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了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障碍和影响,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策略,以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5.
王好强 《时代经贸》2008,6(5):231-232
长期以来英语文学翻译是每个从事文学翻译和文学课程讲解中的难点,作者在本文中总结出几点思考来分析翻译系统在翻译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文化翻译,不仅是通过对文字语言的精准化翻译的一种活动,更是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互动。在翻译英美文学的过程中,翻译只是强调对原著的正确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存在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分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开展翻译工作。从西方传统差异出发,利用比较法剖析差异对英美文学译者的影响,提供英美文学译者方案和策略,并期望可以为英美文学译者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后殖民语境,从翻译目的、文本选择及翻译策略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若干重要译家的文学翻译文本进行分析,认为近现代中国译家在文学翻译中的解殖民化意识由来已久,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对平等的追求就是其解殖民化意识的最好体现。近现代中国译家在长期的文学翻译工作中在追求平等地传播各国文化的翻译目的、译出浓郁东方文化色彩文学的同时有选择地译入西方文学的文本选择态度、译写及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巧妙运用对后续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后殖民语境下的解殖民化活动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中不仅客观地存在着创造性叛逆而且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已分别从哲学、蔓学语言学的翻译研究中表现出来.本文对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提出的合理性的同时强调指出翻译的创造性应"适度",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应分层次对待.  相似文献   

9.
王好强 《时代经贸》2008,6(8):231-232
长期以来英语文学翻译是每个从事文学翻译和文学课程讲解中的难点,作者在本文中总结出几点思考来分析翻译系统在翻译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反思传统翻译教学中的弊端,提出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渗入非文学翻译教学的理念,并通过外宣翻译教学和新闻翻译教学的实践论证非文学翻译教学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魏建国 《大陆桥视野》2016,(24):166-167
本文提出翻译理论界和译作市场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西方翻译理论与汉语体系的不兼容的问题,指出了汉英翻译理论填补理论真空,进行创新的必要性,并通过创意性推出次逻辑素概念,与久尔吉-拉多的逻辑素形成定义对,有可能解决目前文学翻译和评论的某些问题.阐释法作为直译的有益补充,在文学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阐释法运用需要遵循的规则和应该达到的目标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财经翻译中的运用,拓展功能理论的应用领域和财经翻译的研究范围,寻求对财经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促进该领域翻译的规范性及专业性。  相似文献   

13.
译品在目标语中被成功接受与翻译的过程中,译家的审美思想和各种思维的交相运用密不可分。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综合运用美学理念和翻译思维。本文从翻译的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出发,从哲学的范畴阐述了文学翻译中审美客体与主体不可能是分开的两个独立的方面,而是具有矛盾统一性这一辩证关系。同时通过实例分析怎样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译文最大程度地达到和谐统一的美。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不同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形式。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这是翻译实践中经常面临的难题。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现象,并提出两种翻译策略,即: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15.
委婉语使用的范围涉及社会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英语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从委婉语的定义和起源入手,对英语委婉语的分类、功能使用范围、常见表达方式及其翻译方法做了初步探讨,以期达到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加强对委婉语的理解和交流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误读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为解决这种创造性误读的标准、原则问题,本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概念,以作为误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对文学翻译者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其中文化意象的走失是意象传递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意象走失的分析阐述发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以接受美学中本“空白”理论为依据,鉴于学翻译的审美本质,从话语空白、形象空白和意蕴空白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翻译的再创造和再创造的度,并指出译也应当在译中保留“空白”,以促成学翻译中作家——原作——译——译——译读的开放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中国社会步入商业时代时,文学的生产与消费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此,学者们予以了热情关注。他们在积极探讨商业与文学的互动关系,解读商业时代的文学精神的同时,认真审定文学新的生存空间,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探索性。在这一方面,《现代商业社会的文学时尚》的研究很具代表性,它为人们了解和思考商业时代的文学现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20.
李洁 《时代经贸》2008,6(7):232-233
对翻译目的论的研究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它摈弃了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从译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本文回顾了翻译目的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比较了各种翻译目的论研究的异同,并系统明确地阐明了它的三个阶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