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视和对金融监管框架的反思,以逆周期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逐渐兴起,成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作为金融监管的新框架,宏观审慎政策已成为我国金融调控的又一重要支柱,逐步形成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中央银行宏观政策体系。本文从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发展出发,结合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实践,提出健全中央银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金融危机后能够回应“中央银行还能做什么”的最新备选项之一,负利率政策一经“问世”便以其形式突破、逻辑反常等特点而广受关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再度将负利率政策带回研究前沿。伴随全球负利率政策实践扩大化与长期化,近年来国外围绕负利率政策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按照从理论构思到现实实践的逻辑,对负利率政策的实现策略、产生动因、运行机理、传导效果以及评价争议进行系统归纳总结。结合负利率政策违背传统认知的特性以及调控效果有限的事实,本文认为此类政策在实践层面上能否被推而广之仍需观察,在理论层面上如何被纳入宏观分析框架亦有待探寻。  相似文献   

3.
本书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关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论文集,主要内容为:一是关于危机原因,特别是储蓄率问题、全球经济不平衡、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关于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政策、效能和角色转变方面的研究。三是关于危机救助,探讨"能否救援"和"如何救助"问题。四是关于国际金融改革和监管重构,涉及中央银行和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英、法等国加快了金融监管改革步伐,中央银行的监管地位明显加强,并已成为当今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所在.为了适应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趋势和宏观审慎管理要求,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积极探索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新制度、新措施,先后建立了对金融机构综合评价、重大事项报告管理、新设银行业机构开业管理以及综合执法检...  相似文献   

5.
李东卫 《金融会计》2010,(10):34-38
后危机时代,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和国际监管合作,防止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相关问题;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突出中央银行地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加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我国应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最后贷款人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美联储采取的救助政策和政策安排也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最后贷款人角色在此次危机管理中发生了深刻变化,最后贷款人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创新与拓展。因此系统地梳理最后贷款人理论与实践发展动态,对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当局制定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进行了持续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些经验值得中国在完善自身宏观审慎框架中学习和思考。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有几种制度模式。一是中央银行模式。中央银行模式主要以英国、日本、韩国、爱尔兰、  相似文献   

8.
书讯     
《金融论坛》2013,(3):82
《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周小川著本书收录的45篇文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危机的原因,特别是储蓄率问题、全球经济不平衡、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以及金融市场稳定性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关于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政策、效能和角色转变方面的研究。三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跨境金融关联视角对宏观审慎政策能否抑制国际性银行危机传染这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遭受冲击的10个代表性国家作为样本,构建Logit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探讨本国及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协调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传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出现金融危机会显著增加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本国信贷的影响比对房价的影响更明显,本国及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协调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会显著降低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在调整银行危机指标及考虑贸易关联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后,研究结果依然保持稳健。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有助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对于中国政策当局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趋势。国内外的学者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目标、工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总体看来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在借鉴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模型框架,分析了资本要求和贷款价值比率工具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目标上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一致性。单一的政策很可能会损害实体经济,在实践中必须进行动态平衡。因此,必须转变监管理念,着手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与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次贷危机至今,全球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始终着眼于防范传统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却忽视了新兴的全球稳定币及其所引发的支付方式变革。全球稳定币诱发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不仅包括因为替代法币支付功能从而加剧金融功能的脆弱性,还包括加深金融结构集中度与金融网络复杂性。同时,全球稳定币给既有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造成监管信息滞后、监测制度缺位、货币政策失灵以及监管机制碎片化等诸多监管挑战。因此,重塑功能监管的监管理念,创新Regtech监管手段,革新传统监管政策,并推进合作主义规制,是当前金融监管层有效防范全球稳定币系统性风险的必要举措。我国也应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稳定币的监管机制,制定或完善国内的相关监管政策,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12.
李斌  吴恒宇 《金融研究》2019,474(12):1-17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稳定在中央银行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化。随着具有顺周期波动特征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规模显著增大,金融管理政策需要更加关注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问题,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政策目标的变化相应要求优化和完善政策工具箱,需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由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支撑起“双目标”的基本框架,共同维护好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在此框架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不可或缺,须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政策效应增进效果。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利于把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Before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bank monitoring focused primarily on risks to individual institutions, or what are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prudential risks. Regulators thus failed to consider that a buildup of macroeconomic risks and vulnerabilities could pose systemic risk to the financial sector. The global credit crisis showed the inadequacy of purely prudential surveillance systems and the need for bank supervisors to better detect the buildup of macroeconomic risks before they can threaten the financial system.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empiric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how effectively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control credit growth, leverage growth, and housing price appreciation. Two significant findings emerge. Broadly,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can indeed promote financial stability in Asia. More specifically, different type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are proved effectiv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macroeconomic risks.  相似文献   

14.
芦东  周梓楠  周行 《金融研究》2019,474(12):125-146
本文研究了管理浮动汇率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稳定效应。首先,本文从实证层面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升贬值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影响。接着,本文构建了包含银行部门与货币错配的开放宏观经济模型,重点分析了在面对美联储加息、人民币贬值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包括对汇率的反应)和宏观审慎政策(对外债的逆周期调节)的配合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结论表明,如果缺少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反应将导致产出、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等经济金融变量的波动增大。在存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前提下,相对于完全浮动汇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从中长期看能进一步促进产出和外债等核心变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本次金融危机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目前,国际社会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展开了广泛探讨,各国监管当局也在实践中逐步推进宏观审慎监管.本文剖析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三个重要核心部分,即宏观审慎政策目标、政策治理范围和操作工具,进而探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及其对中央银行履职带来的挑战.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两者必须协调使用,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主要作用,确保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一致性,避免监管摩擦和监管真空.在我国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中,由于人民银行承担着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同时具备牵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定职能和监管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和支付体系的法定职权,从而决定了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必然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I discuss changes to bank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Mi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promotes the safety and soundness of individual institutions, while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focuses on emerging risks to 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 I highlight tools for implementing this macroprudential approach to promoting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discuss the interactions and proper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While macroprudential tools should be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against emerging financial imbalances, in cases where those tools proved to be inadequate to limit risks to financial stability, monetary policy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ossible defense.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两国模型的DSGE框架下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机制,把金融摩擦、国际资本流动和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同一个一般均衡分析框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机制,考察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影响机制。基于我国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对于我国来说,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合作不仅能够有效地应对国内经济冲击,也有助于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第二,我国推动构建国际宏观审慎政策长效合作机制,有助于积极应对国际资本流动,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第三,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存在国际溢出效应,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here many inflation targeting economies have adopted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in order to safeguard financial stability. Using structural 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ons that identify both monetar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y actions, we show that tighter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used to contain credit growth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macroeconomic aggregates such as real GDP and the price level. The similar effects of monetar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may suggest a complementary use of the two policies at normal times. However, they could also create challenges for policymakers, especially during times when low inflation coincides with buoyant credit growth.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ims to identify leading indicators of a currency crisis in Viet Nam based on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the period 1996–February 2016. This paper found that global financial shocks (e.g., regional and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unexpected changes in monetary policy of largest econom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domestic credit growth rate are leading indicators of a currency crisis in Viet Nam in all three models. Deficits in trade balance,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overvaluation of the dong are also good indicators. In addition, a model in which a currency crisis or turbulence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s defined based on the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and parallel market premium, with window length of 2 months, outperformed for predicting a currency crisis in Viet Nam.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robability of predicting a true currency crisis was 77.5%.  相似文献   

20.
马骏  何晓贝 《金融研究》2019,474(12):58-69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