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基于内生技术进步理论和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的理论分析,考察人力资本和研发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生技术进步也是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重要原因,且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都使得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下降,收入贸易条件上升.在此实证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0~2012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以及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估算,本文从有偏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解释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对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关系的分析表明,即使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使用(或者劳动节约),导致对就业产生负效应,但如果选择有助于就业增长的技术进步路径,还是可以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和谐发展。最后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FDI等渠道带来的技术扩散,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文章分别从贸易量、贸易结构、贸易条件等方面讨论了国际技术扩散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分析表明,国际技术扩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理论探讨为基础,结合对技术进步内生及教育质量外生的综合分析,得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为技能偏向型,即: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增加两种技能类型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由于教育质量的影响,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量之比在长期内会达到动态的稳定均衡状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致的工资差距不会一直增大。最后用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以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为对象展开研究,重点考察教育质量的影响作用,这不仅补充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双重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更为中国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充分就业并行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消费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二者对国家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利用面板模型,研究了我国不同类型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别讨论了东西部地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和服务业技术进步均有明显促进作用,消费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对服务业技术进步有阻碍作用,且这一趋势在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制造业 2006 ~ 2016年的微观数据, 本文利用匹配法估算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分析了当前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因素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 (1)在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领域, 它们具有的工资差距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 出口贸易的发展能够提高公司对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提高非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水平, 并对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具有显著作用; (3) 技术进步对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即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劳动力偏向型特点, 会增加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 因此应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加强企业以及产业的技术升级, 并减少工资差异促进薪酬合理化, 从而使我国经济更为平稳健康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进步理论,运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1990~2011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扩散和模仿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技术扩散的途径中,技术转移能够促进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而且影响最大;其次是来自FDI渠道的技术溢出,然而技术溢出会产生负面的技术进步效应;技术模仿也能促进技术进步,但是其影响不显著;由于制度等原因,本国的技术创新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上述结论和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基本相同,两者相互佐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技术引进、技术扩散和科技创新视角,就1990~2012年技术进步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影响进行了协整分析、 VAR 模型回归估计、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技术扩散、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对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实现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方向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然而,技术进步并不是出口结构调整的原因,我国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路径还未实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协整方法与VEC模型,对中国服务贸易进口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服务贸易进口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服务贸易进口是技术进步的Granger原因,但技术进步不是服务贸易进口的Granger原因;VECM显示,从短期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很快,服务贸易进口的短期波动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其分解成技术进步指标与技术效率指标,利用脉冲反应函数和Geweke分解检验分别动态模拟FDI对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两种渠道的影响程度,以及FDI与两者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溢出机制主要是通过对技术效率的提升表征出来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陈凯 《山东纺织经济》2013,(12):11-13,7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贸易都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突出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重视出口贸易、低估甚至忽视进口贸易对本国科技水平提高、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我国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总体倾向。受这一政策倾向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加剧,贸易摩擦频发,技术含量低、贸易附加值少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技术溢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检验部分,分别从国家整体、分区域的角度,考察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从而为相关政策的推出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2.
鉴于即使属于同一个产业,产业内各贸易品的技术附加值也有显著不同,本文认为单纯使用以贸易规模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会高估以偏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的特定国家某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低估以高技术含量产品为主的特定国家某产业国际竞争力。因此,本文引入显示性技术附加值(RTV)方法,以电子通讯设备产业为例,对其下属各类贸易品赋权,并据此计算包括中国在内的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技术高度水平(TL),发现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贸易规模类指标所显示的那么理想,且产业内长期处于进口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技术逆差"状态,国际竞争力仍与美日等国存在较大差距。本文提出,以进出口规模为基础的经典指标是在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量",而融入了技术附加值的创新性指标是在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质",后者能比前者更加精准地衡量真实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中国现行的主要依靠低生产要素成本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形成国际竞争力,以数量扩张、劳动密集和低价格取胜,低效益、难持续的外贸增长方式,现在面临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生产要素价格上涨、高新技术引进困难、资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剧的难题,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转变成为一种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市场多元化、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科技兴贸、以质取胜、产业结构合理、加工度高、附加值大、高效益、可持续的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使用2000~2015 年中国同22 个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并引入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高技术产品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变量,实证考察进口国TBT 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1)进口国实施 TBT 或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均会抑制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但抑制作用并不显著;(2)若进口国将TBT 和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形成更为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显著抑制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3)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行业差异,其中医药制造业受到的抑制效应最大;(4)由于技术模仿和产品同质化现象的存在,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会在中高收入国家遭遇更为严重的TBT,对出口的抑制效应会更大。中国应将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作为应对进口国TBT的一种补充,在保证高技术产品贸易健康发展的同时推动出口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理论分析、数理建模、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LZFTR(政府资金投入)与CJP(初级品)的相关系数r=-0.964,LZFTR与ZCP(工业制成品)的相关系数r=0.982(P<0.01)。表明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初级品出口比重,增加工业制品的出口比重,从而促进出口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与优化;(2) 战略性贸易政策对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出口贸易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系数值均为正,战略性贸易政策政府研究发展补贴每增加100%,高技术产业对外贸易结构就会优化0.0042,说明战略性贸易政策对高技术制造业产品的外贸易结构变化有正向促进作用;(3)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各高技术制造行业贸易结构的影响不尽相同,其对医药制造业及各小类行业对外贸易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对仪器仪表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医疗设备与器械制造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推动我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战略性贸易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眼于后疫情时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不同阶段,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从新冠大流行时疫情冲击我国经济的路径出发,评估后疫情时期新冠肺炎疫情与经济之间的权衡,分析后疫情时期疫情发展的不同规模对我国GDP、进出口贸易、贸易条件、福利以及部门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后疫情时期,疫情的长期持续小规模爆发对宏观经济的破坏效应更明显,若疫情长期内持续小规模流行,我国的GDP、进出口贸易、居民福利以及部门产出均受到明显冲击;(2)在后疫情时期,疫情的短期偶然性爆发并不会对我国的GDP、福利、贸易条件以及部门产出产生明显的负面冲击,这主要是经济发展韧性抵消了疫情的短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是深化改革开放、谋求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国际贸易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本文采用基于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GDP、总人口、中国对外投资、中国从各国进口、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是否陆地接壤等指标均对中国出口产生正向效应,距离对中国出口产生负向效应。我们应该加快贸易通道建设,稳步推进“设施联通”;适当扩大对沿线国家的进口,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谈判,提升双边贸易深度;加大对沿线国家的投资与开发,加强“政策沟通”。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被美国放松管制的典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参照样本,按照美国产业安全局关于高新技术的10个分类标准,在放松对华管制的假定条件下,模拟美国高技术产品对华潜在出口增加值,由此判断出口管制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在非常宽松和宽松两种情景下,无论是参照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对美贸易结构系数,影响因子的平均模拟值均低于5%,这表明出口管制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但影响因子的模拟值具有普遍递增趋势,这反映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越来越大。中美贸易呈现的并非“制度性失衡”而是“结构性失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构建出口贸易合理度指数和出口贸易结构指数,探讨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合理度和出口贸易结构的演变趋势。发现1995~2014年,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合理度指数和出口贸易结构指数整体都呈下降趋势,表明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合理度和出口贸易结构均出现恶化现象。从回归分析来看,不同的评价指数均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结构指数具有重要的正面影响。其中,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FDI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出口贸易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最后是出口贸易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最后给出了优化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effects that firm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s an expression of thei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have on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doing so, we draw on expor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literature to justify the influence that the firms' technological activity has on their export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we use concepts derived from the literature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identify different capabilities that the firms may develop to manage their innovation process, i.e., those related to investment, production and co-operation. These constitute the basis of our hypothesis, in which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dentified are related to firms' export performance. Empirical work is carried out on a sample of 88 Spanish exporting firms belonging to the ceramic tiles industr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as being a supplier-dominated industry. Data were mainly gathered through a postal survey directed at firm managers.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export performance. Specifically, results show that investment in internal non-R&D innovative activities, such as engineering design and pre-production, exert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export performance. However, neither investment in R&D nor investment in external acquisition of technology exerts any influence on export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our findings show that production capabiliti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linked to both improvement and imitation of products and processes. Regarding co-operation, export performance is related to capabilities that derive from co-operation with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rather tha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mpan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