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不久前披露 ,国土资源部将实行一系列适合西部地区的特殊政策 ,以促进西部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一、实行更加灵活的土地政策 ,进一步简化用地报批手续。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可按现行工程下限收取耕地开采费。工程施工阶段可以按临时用地来办理手续。支持内地发展小城镇建设 ,提供建设用地的周转指标。二、鼓励开展矿产资源的勘察。向全社会刊发公益性地质资料。进一步开发探矿权市场 ,允许外商按照国际通行的组织方式 ,取得勘矿权 ,进行风险勘探。三、鼓励外商投资综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四、下放审批权限…  相似文献   

2.
建耕保新机制促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波  唐健 《中国土地》2006,(3):8-10
新时期耕地保护的内涵和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看,我国新时期的耕地保护就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下达,重点管护规划区外的现有耕地;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加大中央财政对耕地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向粮食主产区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较重的省份或地区倾斜;探索耕地占补平衡的新途径和新机制,集约利用土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纵观耕地保护工…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度城市化地区由于过度开发,会面临拓展无空间、计划无指标、占补难平衡的严峻形势。研究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对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切实保护耕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问题当前,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用途和不同部门用地政策的矛盾;新增用地需求强烈与存量土地数量巨大并存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提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几点思考,为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实证调研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世界范围的产业转型与转移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发展用地紧缺的挑战,应从产业选择着手,尽可能降低土地资源的高成本投入。同时,强化优化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模式;(2)经济发达地区优质耕地剧减,加强对现有优质耕地的保护成为土地利用战略抉择的重要方向;(3)为保障土地生态安全,建议利用生态指标进行土地资源宏观调控,以此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控制区域建设用地总量;(4)改革土地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及财税制度,构建地方政府保护耕地、高效利用建设用地的长效机制。研究结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优质耕地保护力度、促进土地生态建设、加快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未来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研究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主要存在问题出发,指出了土地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矛盾及须处理的各类关系,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步战略设想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加强耕地保护的技术与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武汉市当前所面临的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扩张及生态退耕力度加大等严峻形势与压力,提出新时期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技术与政策措施;在思想观念上,提高认识,创新理念,进一步强化政府和市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在政策上,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与控制,完善建设用地总量控制,重点实施耕地的保护政策;在技术上,划定优质农地,计算耕地需求总量,加速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实现耕地保护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在制度上,建立耕地保护机制,加快耕地保护体制创新的步伐,促进土地制度建设,增强保护耕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对比广西与越南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土地优惠政策,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耕地保护、产业政策、供地方式、土地价格、土地税费和用地审批等政策越来越为严格,邻国越南的土地政策则较为灵活.研究结论:建议广西实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封闭运行机制,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和修改,进一步做好产业定位及配套制度的制订工作,制订实施适应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地利用的地域化配置及布局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必须体现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和发挥土地资源优势,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人地关系的协调创造条件。未来农业用地优化布局的方向是在南方区实行集约性利用,在北方区实行整治性利用,在西北区实行开发性利用,在青藏区实行保护性利用。建设用地优化布局的重点是要改变东部地区城乡用地二元同构现状,通过土地利用地域大分工,在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和非农产业,推动人口及可流动资源与西部广袤土地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测度及其特征解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目的:测度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解释地区内与地区间的两者关联差异,利用关联差异寻找可以控制能源消耗碳排放实现土地低碳利用的路径。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演绎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关联度存在差异。东、中部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建设用地的关联度明显大于农用地;西部耕地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建设用地关联度大于农用地,但两者接近。东、中、西部之间,除耕地外,各地类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研究结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控制能源消耗碳排放是可能的,因地制宜地控制建设用地蔓延,优化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利用,注意农用地利用中的碳排放作用,有助于实现土地低碳利用。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凤台县属于城镇化地区,其主要矛盾为耕地保护、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聚焦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从承载体与承载对象之间的承载关系入手,构建了凤台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了现状模式、生态模式和发展模式3种情景模拟,对不同情景下凤台县土地承载力做了评价和预测,并做出了警情判定。现状模式情景下,2014年评价结果显示,凤台县耕地承载状态为可载,建设用地承载状态和生态用地承载状态均为临界超载;2014年预警结果显示,凤台县耕地承载力警情为绿色无警,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承载力警情均为蓝色轻警。不同情景下,人口变化对于凤台县的耕地、建设用地影响不是很大,对生态用地承载状态有一定的影响。根据评价结果开展了成因分析,提出加强生态保障用地的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管理;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平衡土地资源供给;以生态文明建设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构筑保护规划实施的价格屏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难点和关键。近几年,一些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不好,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任意扩张,基本农田保护区屡占屡调,耕地质量下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形同虚设。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价格机制的缺位无疑是重要因素。试想,如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用地指标和年度用地指标一旦突破,超出部分的用地上缴税费大大增加,各级各地能不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吗?如果动用现有耕地的成本比使用存量土地高很多,动用基本农田的成本又比一般耕地更高,用地者势必要在用地前再三权衡经济上的得失,…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土地利用分区与差别化土地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土地利用分区划分为东部土地利用区、环青海湖土地利用区、柴达木土地利用区、青南土地利用区四个分区。针对青海省及不同土地利用分区的特点,构建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建议:(1)计划管理方面,予以土地政策支持,适当增加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2)地价方面,对利用戈壁荒滩等国有未利用土地的,予以减免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3)土地资源开发方面,柴达木土地利用区重点在研究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东部土地利用区重点在对现有城镇内部改造和挖潜利用;(4)耕地保护方面,以财政资金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5)集约用地方面,建立适用柴达木地区的集约用地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13.
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规划的实用性不够。现行规划指标实行自上而下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特别是占用耕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级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自上而下的指标控制对于控制耕地占用具有强制性,可以解决一些地方盲目扩大建设占用耕地的问题。但这些规划指标是以第一轮规划为基数,偏重强调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未能充分考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各类指标分配有失合理,实施到位难度更大,致使规划的局部调整频率较高,规划管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规划的预见性不够…  相似文献   

14.
以1996年和2009年两期数据为基础,结合湖北省生态功能分区,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对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产生核心影响的是林地、草地以及耕地之间的剧烈变化;湖北省整体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有所增加,但局部存在结构性问题;2鄂西三大区及幕阜山地区作为湖北省生态屏障,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其生态服务功能大幅增强,武汉地区在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大力恢复水域和林地,取得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效果,而保耕地的任务则基本转嫁于鄂中地区以及桐柏-大别山地区,其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减少或增长微弱;3湖北省东西四大山地必须加大对林地的保护力度;武汉地区需控制对耕地的侵占,减轻其他地区耕地保护的压力;鄂中地区则必须注意水域的保护及恢复,加强林地尤其是沿江防护林的建设。同时可通过实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地理空间上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5.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理论推导表明,按照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来配置土地资源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苏南地区在建设用地的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而苏北地区在农地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江苏省目前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分配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补充耕地指标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将是江苏省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 文章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而分析中部地区各省协调发展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 (1)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由0.542上升至0.797,增长47.05%,协调发展水平从中度协调提升到高度协调。(2)经过14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升,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3)2004年只有山西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其他5省都处于中度协调状态;2017年山西仍然处于高度协调状态,江西、安徽步入高度协调阶段,而河南、湖北、湖南提升到优度协调状态。结论 研究期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协调发展度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快,耕地保护承受巨大压力;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不同时期我国的土地政策及耕地面积变化,研究了影响我国耕地过度流失的政策和经济因素,分析了耕地流失的政策—经济驱动力;认为乱占滥用耕地现象是从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增长,确立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以后出现的,在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耕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从出让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中可以直接受益,开发商占用耕地所付出的费用低于占用同样面积已有城市建设用地的费用,使开发商不愿提高已有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希望占用更多的耕地;针对这些耕地流失的政策—经济驱动因素,提出了从源头上防止耕地过度流失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构建有利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建设用地配额交易制度,其基本思路是:在满足土地总体规划要求的条件下,土地主管部门确定建设用地总量编制目标和合法的建设用地使用配额,将这些配额按照公平与效益的原则分配给各地,并允许这种配额像商品那样买入卖出,以此来控制建设用地的使用。建设用地配额交易制度是借鉴碳排放等配额交易理论和思想设计的,推广施行此项制度,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保护耕地、合理配置资源、减少"因公违法"现象的发生。推广施行此制度,应严控出售土地配额地区所得资金的使用,严格监控购买土地配额地区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落实情况,依靠高新技术,落实领导责任。  相似文献   

19.
<正>耕地占补平衡是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建设大量占用耕地后的有效弥补措施。目前,按照中央"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严格要求,多数地区补充耕地指标已严重不足,如何在稳增长过程中,既切实落实耕保任务,又确保合理用地,既能在补充耕地中考量数量和生态问题,又能兼顾到补充耕地质量和产能,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此,从土地实证基地的地方实例来看,耕地占补  相似文献   

20.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研究:基于背景、效果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对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前后关系、相同政策在不同区域内的执行效果差异,能够为更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运用了资料分析和定性描述的方法,首先按照耕地保护政策内涵划分为5个阶段,其次从时间、空间两个尺度,判断了耕地保护政策的数量、质量保护效果差异,最后提出了未来政策出台的方向和趋势。[结果]时间尺度上:1986年、1997年、2004年出台的政策对耕地数量保护的成效明显; 2014—2016年耕地质量保护效果略优于2009—2014年; 目前数量保护成效较好,但质量保护远未达到要求。空间尺度上:耕地数量保护效果西部地区最好,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 耕地质量保护效果中部地区最佳,东北地区次之,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结论]未来政策可向规范补充耕地全国统筹、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法律体系、调动农户保护耕地积极性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