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建立包含外商直接投资因素的技术进步内生化增长模型,分析了外资对昆山各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外资对昆山地区的技术进步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外资技术进步作用的发挥逐渐从以间接影响为主转变为以直接影响为主,外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正逐渐减弱,近年来出现了不太显著的负面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外资进入是否有助于我国内资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关外国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众多研究尚无一致结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差异样本数据的使用以及对企业内部技术溢出效应的忽视。本文使用我国1998~2007年的微观企业数据,从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包括行业内和行业间)两个角度检验了外资溢出效应,并进一步讨论了市场化进程对于外资溢出效应的动态影响。我们在近177万份观测样本中发现,外资参股能够显著提高参股企业的生产效率水平,"己厂效应"为正;外资进入对内资企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显著为正,但是后向关联并不显著;外资对同行业内资企业的溢出作用是不确定的。进一步考察制度因素发现,在当前的市场化进程下,外国投资的正向溢出作用正在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考虑了其在行业内和行业间存在的情况。本文选取1999—2005年的行业层面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技术溢出的效果。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而前向溢出效果并不明显;行业间的溢出要明显大于行业内的溢出。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溢出效应可能具有非线性,且呈倒U型。即在到达临界点之前,外资进入会带来更多技术溢出;但如果超越这一临界点,更多的FDI流入反而会损害溢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樊娜娜 《南方经济》2018,37(1):100-114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外资进入影响本地企业出口行为的机制,并在构造外资溢出三类指标的基础上,运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外资溢出对本地企业出口参与决策和出口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1)外资企业通过行业内水平溢出和行业间前向关联溢出显著促进了本地企业的出口参与决策,并提高了本地企业的出口规模;(2)外资行业间后向关联溢出对本地企业出口参与决策的影响不明显,但扩大了已出口企业的出口规模,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仍成立;(3)外资进入对本地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因外资来源地和本地企业所有制性质的不同而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树悦 《科技和产业》2021,21(2):119-123
运用2006—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零售业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FDI对中国内资零售业的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并存:FDI的参与度会对中国内资零售业的技术进步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FDI集聚性行业内溢出效应的产生;而外资零售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中国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表现为FDI效率性行业内溢出效应.此外,企业规模在中部地区的影响更显著,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内资零售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利用1999-2002年我国各省市的相关数据,对外资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上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整体上对我国工业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无非常明显的溢出效应,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效应则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必须努力促进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注重培育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的具体机制进行了阐述,然后在赵奇伟等(2007)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采用我国1997~2004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现有外资规模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滞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针对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以获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阐述了东道国要素市场发展程度如何对FDI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三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其中,要素市场发展水平通过制约本地研发部门获取生产要素的便利程度,影响本地企业获取FDI净溢出效应的大小。分析发现,东道国要素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本地企业获取正向的FDI溢出效应,从而加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采用我国1997~2004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外资大规模涌入,我国要素市场已难以为当地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从而造成FDI净溢出效应为负。而且,要素市场发展水平滞后也是造成我国FDI溢出效应跨区域差异和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针对如何促进生产要素市场发展以获取正向FDI溢出效应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一、前言我国零售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吸收外资的时间相对较晚。就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在外资企业进入我国零售业之后,对我国零售业一直起着正向的溢出效应,对我国零售企业起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但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致越来越多实体零售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不少外资零售企业也纷纷退出中国市场。这也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零售业溢出效应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徐乙尹  王博  何俊 《南方经济》2022,41(11):76-91
外资合理利用对实现我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外资的行业关联从出口升级的视角再次探讨这一问题。文章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统计数据库和投入产出表的匹配数据,从行业内水平溢出、产业间垂直关联等多个维度系统研究了外资进入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文章发现:(1)外资进入显著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外资水平溢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质量提升效应均显著,其中后向关联效应最大。(2)外资水平溢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渠道分别通过研发效应、中间品投入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得以实现。(3)异质性结果表明,外资进入对非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与外资技术差距较小企业的出口质量提升作用更为突出。文章为外资利用与企业出口质量关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微观证据和理论依据,能够为当前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下引资政策调整和优化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FDI知识溢出效应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区域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以此作为技术进步的代表量,分析各个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当地能源强度的影响。得出的研究结论为:第一、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体现在纯技术效率上,中部地区体现在纯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上,西部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上。第二,东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对本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提高了本地区的能源强度,西部地区FDI的知识溢出能够显著降低能源强度。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东、中部地区应该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和能耗门槛,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吸引更多更好的FDI,并注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徐清 《世界经济研究》2013,(1):53-59,89
我国存在着双重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对流入我国FDI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2002~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外资利用以能带来更大技术溢出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水平型FDI为主,我国中部地区FDI性质不明确,而西部地区的外资利用则以垂直型为主。门槛回归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不同的金融发展水平、对外依赖度以及国家干预程度对流入我国FDI性质都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3.
毛日昇 《南方经济》2012,(7):103-116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7年441个四位码工业行业数据,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通过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供给方式和间接生产率外溢方式对中国内资行业的工资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对中国内资行业工资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2)国有行业比重提高会显著促进FDI通过劳动力供给方式对内资行业产生工资外溢效应,但同样会显著阻碍FDI通过间接的生产率外溢方式对内资行业产生工资外溢效应;(3)FDI对内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外溢效应显著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FDI进入显著缩小了中国不同劳动生产率工业部门的工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export spillover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before and after China’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accession, with particular consideration of the FDI source country and firm ownership structure. It uses a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level panel dataset, for the period 1998–2007. In general, there are no spillover effects amo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This study finds negative horizontal and positive vertical spillovers associated with FDI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HMT) among non-SOEs. Furthermore, non-HMT FDI, which is predominantly from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countries,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export performance of private Chinese firms. Positive forward spillovers occurred only after China joined the WTO, while positive backward spillovers existed during both the pre- and post-WTO periods.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intensified the forward linkage of production, implying that greater availability of high-quality inputs produced by non-HMT foreign multinationals benefited the export performance of private domestic firms.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measures the impact of indirect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on Malaysia's development of a ‘high‐tech’ sector, namely th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E) industries. We estimat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of establishments as a function of foreign presence within and across industries. Both the fixed assets and wages share of foreign establishments in a five‐digit ISIC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industry are used as measures of foreign presence. The estimations provide evidence of significantly negative (or insignificant) FDI vertical spillover effects and insignificant horizontal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TFP of domestic establishments. The positive (negative) coefficient of the interaction term between the forward (horizontal) spillover variable and the technology gap supports the ‘catching‐up’ (technology accumulation) hypothesis. The negative impact, even absence, of FDI spillover effects on TFP and the mixed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FDI spillovers and the technology gap suggest that fine‐tuning of fiscal incentive schemes for FDI to arrive at positive net benefits may prove to be a daunting task in the Malaysian E&E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6.
张宇 《世界经济研究》2007,(5):14-19,81
FDI的流入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所起到的影响一直是存在较大争论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讨论了FDI的流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并由此认为FDI的流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会在短期内得到体现,而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长期趋势性过程。  相似文献   

17.
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R&D溢出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口贸易和FDI是国际R&D溢出的主要渠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国际技术效应的重要因素。运用中国1985~2009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表明,进口贸易和FDI能显著促进国际R&D的技术溢出,且吸收能力的加强有助于技术效应的扩大。但是在现有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会抑制国际技术溢出,阻碍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完善现有教育体制和提高人力资本自主创新才是关键,同时在不违反WTO协议的前提下,应采取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8.
陈羽  朱子凯  贺扬 《世界经济研究》2012,(6):70-74,86,89
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已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对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其中内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FDI与本土企业的技术差距,进而采用面板数据以及交互项检验的方法,针对技术差距对FDI水平和垂直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资相对国内企业越先进,行业内的国内企业获得水平的技术溢出效应越大,但该获得的后向技术溢出效应则越低。本文的政策启示是,最优的引进外资企业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取决于行业特征和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9.
Starting from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hina's sustained growth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net inflow and deterioration of the terms of tra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DI sectoral structure since the 1990. Moreover, consideri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giv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concludes that the flowing of FDI into labor‐intensive export sectors caused the deterioration of China's terms of trade. To improve its terms of trade, China needs to direct FDI inflow into capital‐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sectors and service sectors. (Edited by Xiaoming Fe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