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仑”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明末清初,台湾土著仍然生活在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社会之中。台湾稻作农业至迟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7世纪初叶,荷人治台,既奖励大陆汉人移民开垦土地,又教化蒙昧土著,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是为台湾稻作的发展时期;继之,郑成功入台,采取“寓兵于农”政策,积极开垦荒地,始奠定台湾稻作农业发展的根基;清朝前期,台湾稻作进一步发展,但台湾番族的稻作形态仍较原始,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其中的“野番”和“生番”,稻作农业或无或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云南农耕低湿地水稻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以云南和阿萨姆为中心的东南亚半岛基部地带,是近年来在国际上颇受重视並得到各国不少学者支持的起源说。然而稻作农业发端于低湿地抑或山地,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为亚洲栽培稻起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前提,通过对野生稻生态环境和生态特征、历史文献记载、史前稻作文化遗址立地环境以及稻作民族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特征的考察,论证了稻作农业起源于低湿地而非山地。而云南低湿河谷、盆地起源阶段稻作农业的耕作方式,则是不同于山地“刀耕火种”的原始的“火耕水耨”。  相似文献   

3.
稻本是我国原产,在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还有稻的野生科。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从3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稻谷、稻壳、稻草、米粒等实物表明;我国在长江以前的广大地区,远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发展到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而且在书比关问效地及也令种密的痕迹.先民们在祖国的沃土上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稻作文化。本文报从阅读稻史来阐述稻的历史地位,稻的历史作用和发展稻的历史意义,以说明粮食经济的重要性。猪为谷首“稻”在谷物城技合作物)中的位置,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雕在“五谷”之外厢列“五谷”之中牌…  相似文献   

4.
中国岩画有很多反映天象时令的画面,它是研究原始天文学与中国农业起源相互关系的重要史料。本文从中国南方岩画中的天象时令与稻作农业起源的相互关系入手,考证了连云港岩画中的“天象图”具有原始天文观察与历法授时的意义;从北方岩画中的“天象崇拜”与原始畜牧文化的关系出发,阐释了北方岩画中的“天象图”具有从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到萌芽天文学的特征;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岩画中的所见的天象时令是我国远古先民由天象崇拜向观象授时转变的朴素自然观反映,具有自然信仰与原始科学互渗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远古人类对待自然现象的态度,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发展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稻作生产由于具有投资省、工量低、经济效益高,在农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考查,它至少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原始采集经济时期,人类就把野生稻列为采集食源的主要对象。进入农业经济以后,劳动人民驯化栽培,逐步摸索出耕作经验,并扩大了耕作面积。这样,稻作生产便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稻原产我国南方,喜温湿,在水利和其他条件不能满足时,发展稻作生产就有困难。殷商时代,“禾、稷、黍、麦、稻”,稻处五谷之末,唐中叶以后,稻作才开始向前发展,宋代则是稻作生产勃兴的阶段。我们今天采用的一套稻耕技术,基本上都是宋代稻耕技术的继承和发展。江南水乡是当时稻作发展的中心,江南稻作生产的发展,改变了国内南北经济重心。两  相似文献   

6.
苦聪人约有二万余人,分为两支:一支自称“郭抽”,俗称黑苦聪;一支自称“拉祜”或“拉祜西”,俗称黄苦聪。他们主要散居在云南省的思茅、玉溪、红河和西双版纳等地,以镇源、金平、绿春、墨江等县较为集中。居住在内地的部分苦聪人,早已进入封建社会,但解放前活动在哀牢山区的苦聪人(主要是黄苦聪),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这部分苦聪人解放初不到三千人。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占居主要地位,但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仍然十分原始。就其农业发展形态而言,在许多方面甚至比云南独龙族更为古朴。本文拟就解放前后苦聪人的农业发展状况作一些介绍和分析,这对于研究原始农业的早期形态,可能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稻作源起与先越部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一个新角度来参与研讨中国的稻作起源。通过分析比较,依据古地理气候、野生稻习性分布、民族史料等;立论于:农业的发生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稻作形成的根本因素是人、是部族群体。稻作的传播是一种文化现象。与野生稻的自然扩展不同,最先掌握驯化栽培人类主食谷物的部族得到的报偿,往往是孕育造就一支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稻作起源地是杭州湾及长江口三角洲一带,最先驯化栽培稻的部族,是当地土著先越部族。稻作,随着先越部族人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其迁徙而扩散,存在有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概念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在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论述中以及在文件、讲话中常可见到这样一类说法,如“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等。这些说法在概念上尚可商榷。 首先,传统农业在农业发展史上不是一个阶段。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生产力的性质状况划分,有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按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有原始社会农业、奴隶制农业、封建制农业、资本主义农业和社会主义农业等,但不存在传统农业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江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划分了四个阶段:即“农村生产力解放阶段”、“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农业入世倒逼阶段”、“农民合作经济发展阶段”;同时从国家现行的政策导向、国内外的经验比较、江苏实践的有效探索等角度,论证提出农民合作经济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代特征。据此,建议把农民合作经济作为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平台,不断丰富与提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内涵,推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10.
台湾农业近几十年有了长足的发展,近40年间农业生产形态亦由半自给自足方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农业。进入90年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已超过90%,已成为市场导向的商业化农业生产事业。一、农产品运销制度的发展农产品运销,是促使农产品商品化的齿轮,它涉及各种运销商或农民组织,在运销过程所运用组织或机构而形成的制度可谓农业品运销制度。该制度包含运销通道及其成员活动、运销职能作用及有关的运销法规。台湾农产品运销制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2~1972年,该阶段的台湾农业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形成  相似文献   

11.
禅宗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光 《中国农史》2005,24(4):51-57
禅宗农业是寺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禅者的生活和修行方式促进了禅宗农业的形成与发展。长期开垦荒地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禅宗农业的最大特点。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禅宗农业对禅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因之形成了“农禅并重”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去年12月19日至27日,随广东省渔业代表团赴台考察。在台期间,先后到了高雄、屏东、南投、嘉义、台中、台北、基隆、宜兰等县市。广东省渔业代表团此行赴台,重点是考察台湾渔港建设、渔港管理和渔业生产,同时也了解台湾的农业。在台先后共9天,时间虽不长,但对台湾的渔业、农业都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渔(农)业基础设施好渔港,是渔民生活、休息的基地,是渔获品的交易中心,又是渔民出海捕捞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补给场所。因而渔港是渔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据台湾“渔业协会”的朋友介绍,全台有大小渔港228个,我们实地…  相似文献   

13.
陈国灿 《中国农史》1999,18(1):86-92
本文结合考古发掘、文献记载以及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火耕水耨”的起源、性质、内容及其在六朝以前江南稻作农业区的演变过程作了一番新的考察与分析,得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认识。认为“火耕水耨”源于“水耕水耨”而非“刀耕火种”,它把对火与水的利用同一定的生产技术与工具结合于一体,其包含的耕作技术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并不始终具有原始落后的性质。就六朝以前的江南水稻种植业而言,在总体上表现为“大耕水耨’的外在形式下,其内在耕作技术不仅先秦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两汉时仍在继续发展,与同期北方的农业相比并不逊色。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绪球 《中国农史》1996,15(3):18-22
长江中游是目前全国发现史前稻作遗存最多的地区。1992年有关统计,在全国各地发现和公布的99处史前稻作遗存中,长江中游就占了41处。在这些遗存中,湖北城背溪、关庙山、屈家岭和湖南彭头山、皂市等遗址的发现特别重要,已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以关庙山遗址为代表的史前社会经济属于典型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经济类型。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发展水平及特点并不一样。要对关庙山史前稻作文化作出客现而科学的评价,大致了解整个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乃是不可缺少的。本文欲综合有关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对此作一比较系统的概述。  相似文献   

15.
一、龙井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龙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4年10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84年10月到1989年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并把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山区资源的综合发展,逐步走出了具有延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确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用市场经济和产业化的观念及方法发展农业,从抓生产转向抓产业,开始形成面向市场、突出区域特色的“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到2003年农业生产实现粮食总产量66390吨。农业总产值19923万元,利税65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48元。  相似文献   

16.
江南地区的史前农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是中国史前农业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这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原始农业,经过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无论在作物培植,还是在农具使用、耕作技术和灌溉系统诸方面均具特色的史前稻作农业。根据考古资料分析,这一地区的史前农业最早发端于太湖水网地区和宁绍地区,大体经历了河姆渡—罗家角早期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三个时期,完成了“新石器革命”,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稻作农业发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保中 《中国农史》1994,13(1):66-71
研究地区农业史和编写地方农业志,亟需解决历史分期问题。东北作为历史上少数民族聚居和开发较晚的边疆地区,农业发展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根据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该区农史基本线索进行初步勾勒,把东北农业史划分为八个历史阶段:从距今七千年前至春秋时期,是东北地区原始农业的产生及发展阶段;战国中叶至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开始在东北传播,东北传统农业逐渐兴起;从魏晋南北朝至宋辽金元时期,东北传统农业在破坏与重建中曲折发展;明清时期,东北农业有所发展,但在封禁政策下开发缓慢;1860年营口开港以迄清亡东北传统农业开始向近代化农业转化;191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农业近代化进一步发展;1931年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前,东北农业迅速殖民地化;1945年以迄当前,是东北地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起步和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8.
台湾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面临的困境许经勇台湾经济的发展是从农业的发展开始的。即经历了农业培养工业的阶段,进而由传统的农业经济迈入现代化的工商经济。台湾的农业经济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台湾当局的政策能够适应台湾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依据考古材料,以青墩遗址、龙虬庄遗址和青莲岗遗址为重点研究对象,分三个阶段,从生产工具、陶器、自然遗物三个角度来探讨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即早期渔猎、采集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中期渔猎经济与稻作经济互补→晚期以稻作经济为主,渔猎、采集经济为辅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从产业互动观点看,台湾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区分二大阶段:一为“以农业培养工业”;二为“以工业发展农业”。这两大阶段的划分,可由资本流向来决定,即从农业角度看,净资本流出,是为“以农业培养工业”阶段,反之,则为“以工业发展农业”阶段。据本文作者研究,自台湾光复至1975年,农业部门是净资本流出,但自1976年起,却为资本净流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