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零售店企业声誉对顾客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也来越大,目前零售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声誉对零售业长久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零售企业声誉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文章从零售店服务质量角度出发,选取辽宁省锦州市大型超市作为调研对象,去探讨零售店服务质量与企业声誉之间的关联性问题,构建零售店服务质量5要素与企业声誉之间结构方程模型,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2.
政治寻租约束与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浩萍 《上海金融》2007,63(8):28-31
声誉是保障市场化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虽然目前有众多学者都探讨了我国投行声誉机制有效性的问题,但却对影响有效性的因素讨论甚少。本文以投资银行业为例,初步分析了中国转型经济制度背景的重要构成因素-企业政治寻租对声誉有效性的影响。政治寻租是指投行利用与政府及官员的关系获得"超额利润,"它将提高声誉投资的机会成本,降低行业竞争以及减少发行公司对投行声誉需求,从而对投行声誉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政治寻租对投行声誉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投行政治寻租能力和政府对发行公司干预。  相似文献   

3.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从根本上反映了会计契约未得到有效执行,本文研究了作为契约执行机制之一的声誉机制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实施了正向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良好的企业声誉能够显著抑制这种盈余管理行为,而对于实施了负向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良好的企业声誉却能够显著增加这种盈余管理行为。这表明,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对外报告了更加稳健的盈余信息,符合声誉机制的有效契约观。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声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通过高质量审计师的选聘和有效内部控制的实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其所面临的国际市场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厘清影响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主要因素十分必要。通过对中国本土制造业行业出口行为选择的动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需要适当放松新新贸易理论的经典假设以适应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实际情境;中国的出口企业存在与新新贸易理论经典的单一生产率异质性推论相背离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现象;该"生产率悖论"现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以及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而愈发明显;在中国企业出口选择的决定因素中,除了生产率要素之外,还存在着如企业规模、创新能力等诸多其他要素,从而使中国企业在出口行为选择上表现出动态的多重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寇宗来  千茜倩 《金融研究》2021,492(6):114-132
考虑到评级机构拥有市场声誉的本质在于其可以通过扭曲评级从而对市场产生影响,本文分两步研究中国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市场声誉:第一步,将信用评级对各种基本面因素进行回归,并以实际评级与回归预测值的差值作为评级偏差的量度。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的重要改进是在基本面因素中引入了发债企业与各评级机构(分支机构)最短距离的均值和方差,这能较好地控制因发债企业私有信息可能造成的选择偏误。第二步,考察评级偏差和机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的发债成本。研究表明,中国评级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显著的市场声誉,但各评级机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最后,考虑到评级机构与发债企业在选址上可能会有集聚效应,我们基于高铁开通事件进行双重差分检验,研究表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6.
声誉是一项战略性无形资产,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这样就可能对融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控制与约束作用。将企业声誉效应机制全面引入中小企业融资研究,不仅拓展了企业声誉理论应用领域,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融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为治理融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解决市场失灵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揭示了声誉作为一种隐性契约对融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机理。在隐性契约治理理论的思想基础上,将企业声誉效应作为外源变量,分别构建企业声誉对融资过程中两种类型的机会主义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约束模型,从而阐释企业声誉效应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机理。  相似文献   

7.
郭玲  汪洋  陈恩霖 《财政科学》2022,(1):119-129
本文从纳税信用评级披露的视角出发,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纳税声誉对企业税负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探析具体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高纳税声誉有助于减轻企业的整体税负水平,其中降低了所得税税负,对流转税税负影响不显著.影响机制表明,高纳税声誉通过提高税收遵从度,增加了企业税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税收优惠则降低了税负水平,且减税幅度高于增税幅度.异质性检验说明,高纳税声誉对企业"减税"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在非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体现得更为明显.本文的结论为研究企业税负诱致因素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也为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构建现代财税体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云南先锋化工污染事件为例,从纵向视角出发,研究声誉溢出效应对企业环境失责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声誉溢出效应使与排污企业纵向相关的其他责任主体,如县级行政部门和省市级行政部门的声誉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主体会采取相应措施修补声誉,并将声誉受损成本转移给排污企业,最终导致成本突破其能承受的界限,随之采取行动进行纠错。  相似文献   

9.
张晓冉 《征信》2019,(11):32-37
声誉机制对自然人的管理范畴包含且广于信誉机制。笼统地将公民违反公德的行为认定为失信并执行失信惩罚,不仅偏离了信誉机制主要规范经济活动的特性,也忽略了声誉机制维护公共秩序的功能。通过研究声誉和信誉的区别,明晰我国多部委对个人违反社会秩序行为实施的"联合惩戒"系对自然人的"声誉惩罚",而非失信惩罚。研究如何构建完善我国的个人声誉机制,将自然人实施的影响医疗秩序、扰乱公共秩序等,并不影响个人信誉却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纳入声誉惩罚体系,既能实现对公共秩序的有效管理,又能缓解我国当前的部分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声誉机制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基于血缘、亲情和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借贷行为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但灾区农户借贷行为具有非重复性特征,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农户趋向于选择短期行为,同时由于农户违约的实施机制不可置信且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在"别人不还,我就不还"等群体性行为中识别个体信誉,借款农户声誉机制传递受阻,进而无法通过声誉机制有效地防范部分农户的道德风险行为。下阶段,在加强农房重建贷款贷后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灾区信用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制度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声誉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正在遭受声誉危机,在几个月前,美国浑水公司针对在美国上市的所谓中国概念股企业,发布了一份份令人震惊的研究报告,先勿论这些报告的研究结论是否客观正确,但其带来的影响是真实的。不但披露可能舞弊的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大跌,中国赴美IPO也受到影响,许多企业因此放弃赴美融资的计划。过去十几年,中国有很多企业赴海外IPO,海外上市中国公司都被贴上"中国"的标签,存在声誉"一损俱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曾爱民  魏志华  张纯  左婉平 《金融研究》2015,483(9):154-17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究竟是“真心”还是“幌子”?与现有研究聚焦于考察社会责任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不同,本文基于高管个体行为视角,实证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高管个体证券交易行为的影响。基于2008~2014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高管10338个内幕交易样本的实证结果显示:(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能抑制高管内幕交易的规模,更能显著降低高管内幕交易获利性,这表明作为社会责任的谋划者,企业高管并未以社会责任为“幌子”牟取个人证券交易的私利,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企业“真心”承担社会责任的证据;(2)进一步从“信息模型”和“声誉模型”双重视角探究发现,在企业信息不透明和高管个人声誉较差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对高管内幕交易获利性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并且相较于高管个人声誉较差的情况,企业社会责任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对高管内幕交易获利性的抑制作用更强。总之,本研究从高管个体行为视角提供了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积极治理作用的证据,不仅丰富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经济后果的研究,同时,对利益相关者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曾爱民  魏志华  张纯  左婉平 《金融研究》2020,483(9):154-17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究竟是“真心”还是“幌子”?与现有研究聚焦于考察社会责任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不同,本文基于高管个体行为视角,实证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高管个体证券交易行为的影响。基于2008~2014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高管10338个内幕交易样本的实证结果显示:(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能抑制高管内幕交易的规模,更能显著降低高管内幕交易获利性,这表明作为社会责任的谋划者,企业高管并未以社会责任为“幌子”牟取个人证券交易的私利,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企业“真心”承担社会责任的证据;(2)进一步从“信息模型”和“声誉模型”双重视角探究发现,在企业信息不透明和高管个人声誉较差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对高管内幕交易获利性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并且相较于高管个人声誉较差的情况,企业社会责任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对高管内幕交易获利性的抑制作用更强。总之,本研究从高管个体行为视角提供了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积极治理作用的证据,不仅丰富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经济后果的研究,同时,对利益相关者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即使是损失很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也会引发巨大的声誉风险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探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效应及影响因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2001年1月至2019年3月中国上市银行公开披露的201件操作风险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国家声誉的风险分担机制,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更低且恢复较快;而涉及高管人员的操作风险事件会造成更大的商业银行声誉损失。本文进一步对声誉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国有大型银行比中小银行更易受到声誉损害,但国家声誉对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声誉风险效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风险抑制作用会与商业银行有形资本形成"替代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应重点关注中小银行和高管人员在监管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落实有形资本的监管制度提升对声誉风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主板市场上,IPO后股价存在剧烈波动的情况时有发生,主承销商在IPO过程及后续稳定价格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其声誉也会影响到股票的价格风险与后续表现。本文以2018年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为样本,考察IPO后股票夏普比例与承销商声誉及其他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分别对30天短期数据、60天中期数据进行回归,最终得到结论:券商声誉在IPO后股票价格风险、股票后续表现中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因素为初期折价水平、换手率,且这两个因素都对夏普比例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投资者情绪、企业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文章实证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经济后果。结果发现,投资者情绪与企业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而与投资不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投资者情绪的冲击对企业当前和未来绩效的影响表现为"正向影响——负向影响——逐渐消退"的过程。这意味着,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情绪对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恶化效应"与"校正效应"的两面性,而其"总体效应"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上述研究发现对于深入理解投资者情绪影响对企业投资行为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从微观企业的视角反思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市场竞争和声誉机制会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从而影响评级结果。基于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同,对评级机构面临声誉资本得失与竞争收益时的评级行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并利用我国2015—2021年发行的企业债评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论评级机构市场份额高低,市场竞争都会推高评级结果,而声誉机制只约束了低市场份额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无法抑制高市场份额评级机构的虚高评级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机制抑制了竞争因素对低市场份额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推高行为,并约束了评级机构将评级推高至AAA级别的行为,证明了声誉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分析了评级机构的行为机制,探究了评级虚高背后的原因,对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实务界和理论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但是却鲜少有研究关注独立董事的行为。以兼职独立董事在不同公司的薪酬和行为为研究样本,分析薪酬和声誉对独立董事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个人特征之后,与Yermack(2004)、Srinivasan(2005)以及Fich and Shivdasani(2007)的研究结果一致,薪酬对独立董事的行为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表明独立董事在进行行为决策的时候,还会受到声誉、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数据,根据股价对评级修正的反应,本文实证研究了证券分析师荐股评级修正的羊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分析师荐股评级修正存在明显的羊群行为,并且下调评级较上调评级更易发生羊群行为;除了分析师经验,分析师所属咨询机构的声誉、信息透明度和分析师跟踪上市公司的数量也显著地影响其羊群行为。  相似文献   

20.
未来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声誉和形象的竞争。而商业银行各种风险的发生都有可能引发声誉风险,进而影响银行的社会声誉和形象。建立有效的防控声誉风险体系,是一项长期的行为文化建设,其本质是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