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宪荣 《活力》2009,(10):96-96,116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得好:“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帅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切的喜爱之情,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李迪 《活力》2011,(16):28-28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诚地、由衷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更需要我们倾注更大的爱心,对待他们我坚持用爱去感化他们,用行动去启迪他们。  相似文献   

3.
孙园 《活力》2011,(20):51-51
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没有任何一种爱能替代。母亲的爱细腻.能洞察孩子身上出现的一切问题:母亲的爱热烈,能让孩子身上的每个优点变大:母亲的爱执着,面对挫折她从不放弃:母亲的爱悄无声息,她早已融入在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师爱不等同于母爱.可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我正是进行了这种角色的换位,把每一个待进步的学生看做是我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得好:"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切的喜爱之情,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帅教育工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5.
乔丽艳 《活力》2011,(12):77-77
高尔基说:“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儿童有伟大爱抚的事业。”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只有爱他,才能读懂他。正所谓:“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现实中。由于许多教师思想中存在着“教师是教育者,幼儿是受教育者”的观念。因此使师幼关系出现了一种不平等现象,即教师成了施爱者,幼儿成了被动的施爱对象.从而失去了幼儿的主动性。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并没有达到“以爱育爱”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治家有方     
教孩子健康的生活①快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孩子有了自己支配的机会,会过的非常愉快。父母应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孩子就能从你身上得到许多乐趣。愉快的经历能培养开朗的性格,给生活留下美好的记忆。②热爱。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具有爱心。孩子一会儿会说:“我爱你,妈妈。”一会儿又说:“我恨你。”要将孩子身上爱的萌芽培养成永久、成熟的爱的果实。要孩子每天都和一位具有持久爱心的成人在一起。这成人不是别人,就是父母本人。③诚实。正直与诚实是一种可以被人信任的品质。教会孩子诚实的最好办法是交给他事情去做,并要求他去…  相似文献   

7.
《财会月刊》2007,(11):I0002-I0001
割草 从前有两个人,分别住在河的两岸。这两个人的耳朵都不好,不过都很客气。一天早晨,河西的看见河东的拿着把镰刀出门,就对着对岸大叫:“喂!我说,你是去割草吗?”河东的听见河西的向他大叫,知道是对方关心自己去做什么.于是他也大叫:“啊,不,我是去割草呀!”河西的听见对岸的人冲他大叫,知道对方回答自己了.河西的很有礼貌地大声说:“哦,是吗?我还以为你是去割草呢!”  相似文献   

8.
邹丽萍 《活力》2010,(9):59-59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特别是不能或者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伟  胡庆霞 《活力》2004,(2):47-47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同时也就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苏联教育家捷尔斯基说的更明白“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10.
晓庄 《中外管理》2009,(7):124-125
每个家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只是不要忘记:有时说“不”,更是真正的爱。  相似文献   

11.
徐浩斌 《活力》2005,(9):89-89
学生评教就是让学生作为其中一个评价主体参与到教师评价工作中去的一种评价模式。采用学生评教主要是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笔者根据工作经历和思考探索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求教于同人。  相似文献   

12.
孙道荣 《乡镇论坛》2011,(21):21-21
当地很贫穷,吃得很差,有的孩子早上去上学,甚至是饿着肚子的。为了帮助这些山区里的孩子.由政府出资,每天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只免费的鸡蛋。  相似文献   

13.
史淑华 《活力》2012,(15):23-23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不尽的话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人说:“教师的爱是春风。能融化孩子心头的寒冰;  相似文献   

14.
袁英 《活力》2010,(12):187-187
俗话说:于一行就要爱一行,怎样走近学生的心理?怎样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一个班级要转变.要进步.教师的人格魅力起着主导作用,凡事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一个只顾计较个人得失,对工作缺乏热情的人,  相似文献   

15.
吴维库 《中国新时代》2010,(12):117-117
大人如何同小孩沟通?第一抱起来,第二蹲下去,第三用他的语言,第四教他说大人的话。我的一个学生是个年轻的父亲,女儿三岁,哭着要带米老鼠娃娃去幼儿园,说米老鼠是自己的弟弟,自己在家害怕。但幼儿园不允许孩子带自己的玩具。这个父亲知道要用孩子的逻辑去思考孩子的问题,用孩子的语言与她沟通,他跟女儿说:"这个弟弟几岁啦?"女儿说:"一岁。"爸爸说:"一岁的娃娃能上幼儿园吗?要谁看呀?"女儿回答:"不能去幼儿园,要妈妈看。  相似文献   

16.
周国强 《活力》2010,(8):255-255
一、分模块教学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十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经验告诉笔者,高中美术分模块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以模块教学的形式才能实现高中学生在美术学习领域进行“下马观花”。首先从教师的角度看,每个教师的知识技能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精.教师根据自己专长结合各自面对的学生.选定自己设置的模块,更能驾轻就熟地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本身此专业就是教师自己最喜欢的或是教师自身学习时间最长的,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和实践经历进行总结进而运用到教学中去.这就是最佳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面对社会的不良现象、风气,冲击着青年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更需要教师去创新。而创新性教师的人格魅力尤其重要。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传其道"达到"不教而教",师爱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郭丽霞 《活力》2010,(17):35-35
由于我们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至于现在多数家庭是“4+2+1”式的。不少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们对待孩子真正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事事处处包办代替,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妥当。几乎每个家长在送孩子人园时第一个担心的,就是孩子在离开家以后吃饭、睡觉等一些生活问题。每每听到家长说.宝宝这么小,自己吃饭都不会,到幼儿园可怎么办呀?甚至于有的家长会在午睡前把孩子接回家。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睡不好。  相似文献   

19.
九州 《中外管理》2010,(5):122-123
大人习惯了的方法,往往不适合孩子。我们必须从孩子能够看到的、能够做的、已知的事情开始教起。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只有"教"才能"会",只有"学"才能"习"。而事实上,有时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需要你去教给他的。甚至,如果你强行按着自己的意愿和方法去教,反而会让还没有感性认知的孩子更糊涂和更不理解。同时,还有一种潜在的可能,就是抹杀孩子探索未知的兴趣。事实上,  相似文献   

20.
徐丽霞 《乡镇论坛》2010,(12):11-11
齐国有个叫易牙的厨师.专管齐桓公的饮食。他是个奸佞小人。一天.齐桓公对他开玩笑.说自己尝尽了天下的美食.却从不知人肉是什么滋味。易牙听后牢记在心,念念不忘要用人肉制作一道菜肴。后来,这个谄媚的家伙罪恶地把自己的孩子杀了.做成一道菜让齐桓公品尝。齐桓公开始还觉得美味,后来一听是人肉.不由得感到恶心.可是齐桓公的想法也很奇特,他居然认为:易牙杀子是为了自己,可见他爱我胜于爱他的亲骨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