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提出区域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以江苏省为案例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演绎法划分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保障区;以空间迭置法构建江苏省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研究结果:将江苏省划分为4个土地统筹利用大区、7个亚区。研究结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应将土地利用的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以土地统筹利用分区作为研究的空间依据,该分区是土地利用区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结合,属于区划性质,兼有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耦合关系原理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原理探讨新形势下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思路,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广西柳城县为例,通过对基本区划单元的耦合关系评价,得到土地开发利用指数和土地保护指数在空间上的组合,并据此确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使各区划单元的土地利用、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得到较好的匹配。研究结论:分区方案及结果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引导土地利用、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调控手段,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协调区域内各种用地,限制不适当的用地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以上思县土地利用现状为例,选取了8个评价指标,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最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分区结果,并对不同的功能区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传统永久基本农田监测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包括10个数量指标、11个质量指标、6个生态安全指标的常态化、定量化的“三位一体”监测体系,构建了动态化、数字化的识别永久基本农田不同分区的依据和原则,结合功能类型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的共9个监管区域,并提出了靶向化、差别化的分区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5.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是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提卅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运用文献资料法,就统筹Ⅸ域土地利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土地利用分区是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实现途径,着重分析了分区的三种主要方法:叠图法、聚类分析法和指标法,指出三种主要分区类型:地域分区、功能分区和承载力分区,并从组织统筹和空间统筹两个方面给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分区内容及与其他区划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分析土地利用分区基本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分区体系,明确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分区的功能及侧重点.并辨析了土地利用分区与其它相关区划的区别与联系.总体来看,自然区划、生态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经济区划、农业区划和经济区划等相关区划有其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侧重点,但从研究对象看,各区划与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对象都具有一定的交叉或者是重叠性.土地利用分区是以各专项区划为基础但又有别于各专项区划的综合性区划,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保定市土地利用分区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针对河北省保定市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趋势,以聚类分析法为基础,构建了保定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级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与地域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保定各县市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土地利用建议,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为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科学地划分土地利用分区,有效落实规划任务、实现规划目标。研究方法:综合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构建了由产业功能区与用途管制片构成的两级分区体系,初步确定分区类型,提出公众参与式分区方法。研究结论:两级分区类型体系既能服务村域产业发展,又能与上一级土地规划相衔接,有利于实现土地组织利用、生产经营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一体化;公众参与式分区有利于提高公众认可程度,保障分区方案顺利实施,促进村内民主化、透明化、科学化土地利用管理体制构建。  相似文献   

9.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研究——以平潭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明确自然生态空间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的逻辑框架和技术方法,提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分级管制规则。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GIS空间分析。研究结果:根据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自然生态空间类型划分为森林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湿地生态空间和荒地生态空间;基于景观功能识别并按不同管控等级将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类型区划分为红线区、橙线区和黄线区;同时,依据不同地块主要功能进一步确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级,划定用途管制分区结果。研究结论:基于"区域主体功能—景观主导功能—地块主要功能"的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划定逻辑框架,可为构建以功能分类、用途分区、管控分级为导向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有其产生的必然性;通过对因内外土地利用分区的相关研究,从分区内涵、目的、依据、类型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与上一轮规划普遍采用的用途分区的差异,并对功能分区的内涵、特点及分区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进行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将泰安分为中心城镇区、重点开发建设区、风景名胜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5个土地利用功能区,并指出了功能分区相比于用途分区在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具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