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基于Bertrand双寡头竞争模型,建立高质量产品生产企业与低质量产品生产企业间的创新技术许可模型,比较了固定费用、提成以及两部制三种许可方式下的许可决策。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技术拥有企业不会采用固定费用许可方式进行技术转让;(2)提成许可方式下:当产品质量差异程度较小,且创新技术程度较低时,创新企业选择许可,否则不许可;当产品质量差异程度较大时,创新企业愿意进行提成许可。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情形下的产品创新过程,通过构建一个三阶段完全信息下的博弈模型,求解联盟在技术创新阶段进行合作以及产出阶段进行古诺竞争的均衡条件,得出优势资源的互补性程度是企业方和学研方是否进行合作创新的关键,而技术溢出程度则是合作产品创新价值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基于技术风险的研发联盟政府补贴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卫东  范波  马国旺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1):95-98
文章考虑研发存在技术风险,建立了合作研发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不同财政补贴方式(研发投入补贴和产品补贴)下的企业研发和生产策略。通过理论和数值仿真分析找出了不同补贴政策下的企业最优策略和相应的社会福利,并就政府的研发补贴政策提出了相应建议。研究表明,两种补贴政策均无法实现社会福利的最优解,研发难度较小的情况下宜采用研发投入补贴,研发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应采用产品补贴,以此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和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4.
针对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差异化和统一许可定价问题,本文分别构建了两阶段差异化定价和统一定价博弈模型,讨论了两部制许可契约下的最优技术许可定价决策及社会效率配置问题。研究发现,相对于统一许可定价,差异化许可定价能够促进研发企业和生产企业一体化协调;差异化许可定价允许生产配置效率更高的企业生产更多的产量,进而提高了社会配置效率;差异化许可定价下,尽管研发企业可以降低对生产配置效率更高的企业的提成,但是可以向其收取较高的固定费用,进而可以缓解因过度的许可定价差异所引起的“水床效应”;当生产企业的产品替代性较强时,研发企业的统一许可定价更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但加剧了市场竞争;除此之外,差异化许可定价更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5.
企业生命周期中商业模式是不断变动的,本文借用实物期权博弈模型,解决不确定条件下商业模式创新或模仿策略选择问题。由于商业模式创新很难实现专利保护,模仿将难以避免。两期二叉树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和模仿的价值只和企业市场份额α和基期基准倍数I(基期基准现金流与商业模式创新投入比值,表示项目初期的收益率)有关,当基期基准倍数很高且企业份额相差不大时,两个企业都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是最优选择;当基期基准倍数中等且企业份额相差不大时,有可能出现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大企业模仿的均衡策略组合;当基期基准倍数不低且企业份额相差较大时,则会出现大企业创新,小企业模仿的"智猪博弈";当基期基准倍数较小时,大、小企业都不会有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机。所以,理论上回答了商业模式创新或模仿的理性选择依据,指出商业模式创新与否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格局和项目初期收益率进行综合考量;拓展了实物期权博弈模型在商业模式创新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对企业从事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开弘  丁川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0):126-130
文章研究了由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简单分销渠道,采用博弈最新发展的进化博弈理论,分析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决策问题。研究表明在完全理性下通过讨价还价来分配合作总利润,不会实现帕累托最优策略——合作,并且根据分配比例的不同范围可以得到不同的博弈类型;在有限理性下制造商和零售商通过长期反复博弈,学习和调整,渠道合作的可能性与超额利润成正比;当超额利润趋近无穷时,制造商和零售商完全合作。如果制造商(或零售商)合作,零售商(或制造商)不合作,制造商(或零售商)合作的损失越小,渠道关系趋近合作的可能性越大;渠道合作的可能性与各自的贴现因子成正比。  相似文献   

7.
丁建国 《科学决策》2021,(12):70-83
基于"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的识别策略,本文利用2005-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库,探究增值税转型改革带来的减税效果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增值税转型改革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以专利数量衡量的创新产出指标以及研发投入衡量的创新投入指标均显著增强;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升级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进而影响了创新;资本-技能形成互补,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增强也是增值税转型改革影响企业创新水平的关键路径.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减税对于企业创新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推动企业创新、税收政策优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随机微分博弈理论,建立零售商支付契约、联合支付契约和合作契约3种模式下的三级供应链营销合作策略模型。运用HJB方程分别求得3种模式下博弈状态达到均衡时制造商产品质量努力水平、大数据服务商营销努力水平、潜在消费者转化率的期望值、方差以及联合支付契约下制造商的分摊比例。进而对3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合作博弈下以上各数据均高于Stackelberg博弈下的两种模式,且合作博弈下供应链系统利润也最高。  相似文献   

9.
运用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法,建立了在产业集聚中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模型,解释了在进化博弈过程中政企双方决策的动态发展趋势,得出了博弈双方对稳定策略的选择取决于最优策略下的收益水平的结论。然后,通过专家打分法,分析了该县域正在实施的集聚政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大小,结果表明该县域铸造企业在当前发展水平下,针对企业自身建设政策的效果要优于整体产业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赵海丰 《特区经济》2023,(9):130-134
本文以面临数字化转型决策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政府及两个实力存在差异的制造业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不同企业在不同条件下对数字化转型的策略选择演化路径。结果表明:在政府的激励和监督条件下,企业转型策略受到企业间合作转型协同效应影响;不同协同效应、不同数字化水平和不同政府管制水平下企业策略选择也有所差异。据此,建议政府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技术渠道、资金等支持,同时帮助企业间匹配,以此通过高效利用企业间协同效应加快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1.
空间双寡头竞争下的创新扩散——基于博弈论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创新空间扩散的研究一直没有关注空间竞争对于创新采纳的影响.本文在双人博弈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空间双寡头竞争模型,假定厂商已经拥有关于创新的信息,单纯地考察空间竞争对于创新采纳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同质的厂商同时获得了创新的信息,在竞争的作用下,创新的采纳很少会同时进行.先采纳者具有先发优势,且随着运费率的下降,先发优势愈发得以强化.本文还分析了空间竞争和技术扩散反梯度现象间的关系,结论是空间竞争至少是反梯度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duopoly model where a high-quality producer competes against a low-quality producer, a la Cournot competition. The high-quality firm has both a new technology and an obsolescent technology. After first deciding whether to license, the firm then chooses which of the two technologies to license. We show that, irrespective of the licensing contract, licensing the new technology is always superior to licensing the obsolescent technology. This finding poses a sharp contrast to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相似文献   

13.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当前美国将科技领域视为地缘博弈舞台,构建关键技术封锁网络。为突破封锁打压,打赢关键技术攻坚战,亟须探索总结产业、技术等不同层面创新发展路径。围绕不同创新主体、不同需求场景,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提出三种创新模式,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错位协同攻关格局。具体表现为宏观层面为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国家重大工程驱动发展模式,瞄准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中观层面为多层次“链长制”发展模式,实现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微观层面为常态化“揭榜挂帅”发展模式,以单点技术攻关,实现快速响应,激发内生潜力和创新活力,三种模式在商业航天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基于此,研究从立足技术发展需求、打造产业生态“内循环”、铸造更多“大国重器”维度提出优化建议,增强关键核心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产品创新度与企业并行合作开发新产品存在的联系,构建三阶段博弈模型:企业间决定合作开发与否的投资额、在行业市场竞争中进行古诺双寡头竞争以及在创新度影响下企业间并行合作的选择,最后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齐梓茹 《科技和产业》2024,24(4):141-151
以产业共性技术和产业内竞争两个参数来表征产业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两阶段双寡头竞争博弈模型,用以分析两个寡头企业绿色研发和绿色学习的决策行为。探讨了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两种方式下,不同补贴方式对企业绿色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产业特征参数对企业绿色行为的影响及其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既推动了产业特征对企业绿色研发和绿色学习影响的认知,又进一步深化了政府绿色补贴对企业绿色行为作用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We model a differentiated Bertrand duopoly in which a firm's earlier knowledge of market demand than its competitor results in endogenous price leadership with the information advantaged firm leading. In such a setting with second‐mover advantage, we then study the firms’ incentives to acquire information and analyze a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game. Both (i) neither firm acquiring information and (ii) one firm acquiring information can arise as 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 but both firms acquiring information is never an equilibrium outcome, even if information is free. Information may have a negative value if it causes a change in the timing of price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17.
曹国华  谢忠  黄薇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2):137-141
文章运用不对称双头垄断期权博弈模型,研究了需求不对称的两个企业在不确定条件下的研发投资决策。研究表明,需求比较优势的大小时企业均衡策略有显著影响.存在三类均衡:抢先均衡、序列均衡和同时投资均衡。均衡的类型取决于企业作为追随者、领先者和同时投资者的相对收益,而需求不对称程度是影响企业收益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当需求的不时称程度较低时存在明显的先动优势.从而导致抢先均衡;当需求的不对称程度足够大时,低需求冲击的企业没有动力成为领先者,从而产生序列投资均衡,当初始市场冲击大于低需求冲击企业的追随者策略投资临界时,将产生同时投资策略均衡。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study endogenous price leadership in the context of a homogeneous product Bertrand duopoly model in which the firms have different, strictly convex cost functions. In such a framework it is well known that a simultaneous move price choice game does not have an equilibrium in pure strategies, but it has an equilibrium in mixed strategies. In the Stackelberg games with an exogenous price leader, we show that a pure strategy 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 (SPNE) always exists. Although the SPNE might not be unique, the payoffs are the same across all SPNE. Finally, we analyze the issue of endogenous price leadership using the continuous version of the Robson (1990) timing game. The result is unexpected. One would expect the more efficient firm to emerge as the endogenous price leader. This is not always true. In most cases the endogenous leader is the firm with the highest "threshold" price. However, we also provid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more efficient firm emerges as the leader. Our paper essentially complements Yano (2001) , which is based on the Hamilton and Slutsky (1990)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