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经济发展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后,有必要依据国际贸易理论,从全球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区域经济发展转型问题,笔者认为,“入世”后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观念对接,以现代化市场观念为发展重新定位,造有鲜明特色的“后发优势”来推动发展转型,走国际经济接轨道路,现以我国广西壮族区域经济发展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经济管理》2006,(13):F0004-F0004
为了加强边境贸易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管理》杂志社与延边大学合作,拟于2006年8月11日-19日期间举办“边境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与会将研讨边境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及新时期企业发展战略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经济发展,不时地陷于政治的误区之中,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误解,使经济发展为姓“社”姓“资”所困,改革开放步履维艰;对经济问题解决方法政治化;用政治稳定规范经济生活;经济权力被异化为“权力经济”;企业行为的政治化偏向;经济发展的软件系统——经济理论研究的政治化,上述问题致使经济活动随机化,短期化,忽冷忽热。  相似文献   

4.
空间知识溢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托空间知识溢出修正模型,根据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揭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知识溢出盆地”现象;同时根据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的差异和实证结果,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技术追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和认识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定性分析方法;另一种则是定量分析方法。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运行节奏日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形势。为了能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必须十分注重将上述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以此为依据,按照我们既定的发展目标,制定出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并在经济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运用统计方法,对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观测,以保证在必要时对经济政策进行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代谦 《经济学动态》2006,(3):19-120,F0003
2005年12月2~4日,由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德国杜伊斯堡一艾森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区域差距、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印度、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国内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计100多人围绕着中国区域差距、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以及区域差距问题的国际比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家现行经济发展战略的局限性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上,众多发展研究的学者和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见解,开出了不同的“处方”。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W·W·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和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双元结构论” 等。在这些西方经济发展理沦和发达国家实际所走过的道路的双重影响下,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8.
“水岸经济”,是近年来现代都市经济中新形成和崛起的一个产业经济门类,也是我国沿江、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瞩目的亮点。“水岸工程”、“水岸作业”和“水岸产业”,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以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仇方道  顾云海 《经济地理》2006,26(6):1022-1025,1050
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方法分析了1988—2003年徐州市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得出徐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呈现出“U”型加倒“U”型的波浪型曲线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徐州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对污染物排放总量、产业结构对污染物组成、产业布局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增长方式和区域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状态的影响等方面,生态环境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经济增长速度等产生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方明月 《当代经济》2006,(1S):77-78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浪潮中,为提升地区竞争力,构筑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各地大兴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集聚的载体,集中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信息,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往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开发区的建设体现了发展经济学中“平衡增长战略”和“不平衡增长战略”的辨证统一。然而,在中部地区经济基础并不雄厚,资金、技术等要素较为稀缺的中小城市,如何高起点地建设开发区,是一个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荆门高新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不足的分析,提出初步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11.
王伟东 《经济论坛》2005,(15):19-22
泛珠三角、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中国的这三驾区域经济合作的“马车”日益显示其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的作用,也表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包括粤、桂、琼、滇、贵、川、湘、赣、闽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又称为“大华南地区”或“南中国”经济区域,是中国区域合作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王华兵 《生产力研究》2005,(11):255-257
温州模式是被我国公认的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然而近年来,随着温州遍布全国的“炒房团”、“炒媒团”、“炒车团”等所导致的民资大量外流的现实、温州经济增长速度在浙江相对地位的下降以及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关于“温州模式将要在25年~30年后消失”的大胆预言,使得温州模式的相关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媒体上有关“温州的衰退已成为继‘苏南模式’终结之后区域民营经济的研究热点”,“温州经济怯步”乃至“温州模式正日暮途穷”等各种评论不一而足。学术界也对温州模式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在综述当前温州经济发展中相关问题的同时,对温州经济为何如此引入关注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够澄清大家对温州模式认识上的某些误区。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随着改革深入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市场和国际大市场。我们在研究诸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等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时,把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纳入其中加以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常人们习惯上把包括中国新疆和独联体中亚五国在内的地区统称为中亚地区。在这一地区,由于存在着地缘关系的不可替代性、地缘经济的便利性和地缘文化的相似性,使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成为相关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选择。这是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坚实基础,不仅使双方经济合作必不可少,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制度发展的非均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曹阳 《经济学家》2001,3(4):67-71
制度非均衡发展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众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区域政府作为执行正式制度规则的组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但区域政策规模过大反而会阻碍区域经济发展;非正规制度可统称为“社会资本”,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潜移默化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 区域经济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区域经济问题中,东西部①关系无疑是目前最突出和最重要的。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及不同的发展使命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综合考察可以反映出,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不仅是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建国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时代背景、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呈现的模式是高度集权下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模式、区域“部分先富”的非均衡发展模式、新时期“统筹区域”的均衡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总结的基础上,就“统筹区域”的均衡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作了初步探索,以更好地协调、统筹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实证分析了2003—2019年中国250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中心一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但对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信息基础设施更为发达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效应更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市场潜能、增强城市经济联系和促进创新创业三个途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心城市规模越大,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减小效应也就越大。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心城市发挥辐射作用的范围为250公里,距离中心城市越近,数字经济发展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提升效应越明显,越能缩小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期刊物以主要篇幅重点刊出了《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20年沿桥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分析研究》一文。该文从“新亚欧大陆桥开通20年运营情况”、“沿线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与大陆桥的相关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沿桥地区物流业发展情况分析”、“沿桥地区贸易变化走势分析”、“进出口货物通道选择情况分析”、“进出口货物流向分析”、“进出口货物品种变化情况”等8个方面全面而具体地研究了20年来大陆桥沿桥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数据翔实、说理充分、逻辑清晰、论证准确、分析到位。对于业界以及所有关心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士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认识大陆桥的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也是大陆桥开通运营以来的一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郭菊娥 《当代经济科学》1994,16(5):90-93,96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力”研究郭菊娥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力”研究,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研究相类似。西方研究综合国力的学者认为,构成国力的要素有九:地理条件;天然资源;工业实力;军备;人口;国民性;国民土气;外交的素质;政府的素质。美国学者克莱恩建立...  相似文献   

20.
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非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国内外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分析 ,指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资本积累和制度因素差异 ,而是非制度因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