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即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呈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通过对中国人追求奢侈品消费的符号价值研究,寻找中国人对奢侈品符号价值的理解与创造的独特性,为中国人在奢侈品消费中的成熟心理与理智行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大市场,但是中国奢侈品贸易依赖于进口。这是由于中国缺少本土奢侈品牌,并且中国消费者大多选择国外奢侈品牌,甚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去境外购买奢侈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对国外奢侈品品牌的依赖。而中国消费者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呈同步增长状态,不是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因此要发展中国奢侈品贸易,需要中国奢侈品走出去并进行自我品牌培育,包括以下步骤:首先要了解奢侈品的消费心理,其次要了解奢侈品品牌的内涵和特征,再次最重要的是在中国的烟、酒、高档服装、珠宝、化妆品和皮具行业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打造本土品牌。  相似文献   

3.
方芳 《现代经济信息》2012,(11):108-109
中国即将成为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在奢侈品消费需求强劲增长的背景下,国内奢侈品市场几乎都被外来品牌占据,文章在分析我国奢侈品消费的现状和消费特征的基础之上,为我国本土奢侈品企业提出营销建议。  相似文献   

4.
贾伟 《经济师》2011,(6):6-7
名牌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名牌产品越丰富,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技术、文化实力及所形成的综合创造价值能力越强大。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到来是无法阻挡的,关键是中国还远未到全民奢侈品消费的时代,却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成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费国。如何深刻认识和借鉴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奢侈品消费发展内在规律,使我国奢侈品消费健康发展,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市场学会品牌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周云先生。  相似文献   

5.
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从市场机会的商业角度而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这个潜在的巨大“金矿”已经浮现。国外企业更是对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虎视眈眈。且中国尚处于奢侈品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当前的奢侈品市场值得研究。一、当前国际上对奢侈品的定义奢侈品(Luxury)在拉丁语中的原意是“闪闪发光的东西”。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定义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  相似文献   

6.
耿文欣 《财经文摘》2010,(10):82-83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首位。国外奢侈品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抢占了市场,而中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却始终未成气候。国内外奢侈品品牌的一场暗战正在中国酝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增长迅速,中国市场已成为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市场。品牌延伸是奢侈品牌拓展市场的重要战略,但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却相对单薄。本文以奢侈品牌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在不同广告类型下,延伸契合度对消费者延伸评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奢侈品牌,延伸契合度与广告宣传类别对消费者的延伸评价都存在显著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具体而言,奢侈品进行品牌延伸时,与母品牌契合度高的延伸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较高的评价;与宣传延伸品的产品特征相比,宣传延伸品的品牌形象更能提高延伸吸引力与购买欲望。此外,在低延伸契合度下,宣传延伸品的品牌形象产生的这种积极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奢侈品的广义定义及其研究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明侠  周云 《经济师》2008,(7):31-32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奢侈品的理解存有歧义,主要表现为概念上同高端消费品的混淆,以及奢侈在传统文化中的原意造成了大众对奢侈品的曲解,理论上更是忽视奢侈消费类型与奢侈品消费的本质区别,以至于出现了以顶级品牌管理取代奢侈品管理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奢侈品是发展的概念,各类文献中奢侈品定义已经不能满足其内涵的变迁。所以,很有必要澄清整理奢侈品定义发展的脉络,确定符合现代经济特征的奢侈品广义定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膨胀的消费欲望等多方面问题.研究奢侈品消费对于打造民族品牌、引导大众健康消费观念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奢侈品的定义,并分析了我国奢侈品消费的现状,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2005,(6):31
本届财富论坛“文化圆桌会议”专门设置了一个议题——奢侈品:满足正在出现的富裕阶层的强烈消费欲望。有专家预言,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奢侈品市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奢侈品的消费大国,也是仿冒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文章对国外现有研究购买仿冒奢侈品影响因素的主流文献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仿冒奢侈品及其周边定义、购买仿冒奢侈品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以及影响仿冒奢侈品购买的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人口统计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现有的众多研究初步对影响仿冒奢侈品购买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一些共识,但还留有许多细致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努力,特别是关于整合模型、文化因素、跨文化研究和以中国消费者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2.
李大成 《时代经贸》2012,(16):77-77
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膨胀的消费欲望等多方面问题。研究奢侈品消费对于打造民族品牌、引导大众健康消费观念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奢侈品的定义,并分析了我国奢侈品消费的现状,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消费者在国内外用于高档品牌的开支逐渐增多,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在全球的占比也在逐年增长,中国人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的最大消费群体之一。中国奢侈品消费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然而,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消费的认识和购买已经陷入了误区,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将奢侈品消费作为炫富的标准。对于这些问题,海外学者与媒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消费奢侈品,使我国整体消费水平飞速提升,逐渐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大国.因此,充分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特点有助于制定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奢侈品营销方案,打造中国本土奢侈品牌.同时,认真借鉴国外奢侈品贸易发展模式,并加入中国传统元素,才能不断扩大中国奢侈品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资本市场》2009,(1):127-127
为推动国际奢侈品与国内精品行业顶级优秀品牌的沟通交流.研讨在世界经济新环境下国内外高端品牌如何发展的问题.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国际奢侈品论坛暨精品行业TOP品牌发展年会”。  相似文献   

16.
经济社会学视阈下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凡勃伦“炫耀性消费”等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主要从奢侈品消费的动因方面对该行为做一简要研究分析,探讨了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发现消费奢侈品所具有的符号意义是其主要动因,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行为需要被理性看待和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17.
今年“十一黄金周”7天时间,中国人出境(包括港澳台地区)消费奢侈品累计约2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0亿元),世界奢侈品协会昨天发布2011年“黄金周”中国境外消费分析报告显示,国人7天的境外消费相当于国内市场3个月的奢侈品消费总额。  相似文献   

18.
贺岚 《当代经济》2009,(13):94-95
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之下.全球的奢侈品消费不可避免地呈下滑之势,而中国则显得一支独秀.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奢侈品市场,奢侈品的炫耀特性与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心理密切相关性.本文通过对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在金融海啸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19.
奢侈品(Luxury)又称为非乍活必需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足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到底是什么让奢侈品牌具有如此火的魔力,奢侈品牌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呢?作者通过对几卜个奢侈品牌的研究,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奢侈品牌在坚守传统、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三个方而都有不俗的表现,而且是一以贯之,才会有今天这样历久弥新的世界顶级奢侈品牌。  相似文献   

20.
浅议市场营销中的品牌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品牌文化是兼容于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能在企业和社会消费群体间产生共鸣,并使消费者从消费产品过程中获得某种强化的社会价值观念、信念、行为操守原则和精神。其本质是特定产品的消费文化。文章认为品牌文化的效用在于使品牌与消费者的价值理念诉求之间建立起操作性条件反射关系,并依据这一原理,提出了具体品牌文化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