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效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质量与效益直接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格、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关系到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文章提出了全方位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效益的六个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该文在分析人才成长规律的共性及高技能人才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研究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并以此为依据,为高职院校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关于高技能人才及其产学合作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高技能人才就是指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全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实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技能人才是具有高级工及其以上职业资格并具备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培训体制机制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城市轨道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践证明,通过校企合作的理事会制度、分级项目化管理制度、模块化课程体系、灵活的培训方式及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流动特征是制定区域高技能人才匹配和引入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其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大数据思想,采用数据爬虫技术、空间热力图工具、分类Logistic因子和非因子模型以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四个制造业试点示范城市群的高技能人才自主流动特征进行空间分布、自主流动驱动因素和流动性强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试点示范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东南部,高技能人才整体呈现流入为主的自主流动性格局,南部城市群流动性活跃程度较高;在流动性驱动因素中,高技能人才自身的内部因素是其自主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体现技能水平特征的学历因素对制造业发展较为成熟的珠江西岸城市群高技能人才的流入和流出具有较强的驱动效应,体现高技能人才自然属性特征的性别和年龄是各试点示范城市群高技能人才自主流动的常规驱动因素,体现意愿的期望薪酬对高技能人才的自主流动驱动效应不明显;进一步综合各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分析显示,珠江西岸城市群以其流入高分和流出低分表现出强劲的高技能人才市场活跃性。高技能人才自主流动存在从基础的自然属性驱动流动到高质量的技能水平驱动的质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加强钢铁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制度;二要建立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三要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广州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存在数量不足,速度较慢,结构失衡等问题。推进广州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建立合理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起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发挥政府统筹管理职教的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并发挥学徒工制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如何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高技能为目标,通过分析现代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双维素质入手,探索民办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策略。  相似文献   

9.
胡逾 《企业家天地》2011,(10):152-153
针对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现状及市场需要,探讨了阻碍高技能人才涌现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对国家、企业、学校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比较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资本、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2003年,略,因此,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要意义。高技能产业的增加,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党中央、国务院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发展战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惠州市加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高技能人才在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制约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取SWOT分析法对惠州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系统扫描,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惠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建议。  相似文献   

12.
周峰 《企业家天地》2011,(10):167-168
结合国内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任务,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措施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生着快速转型,对于技能人才培训以及技能水平提升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文认为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是基本战略,即要先确立国内今后究竟要采用与建立何种"职业培训的制度模式"。因此,本文研究探讨了国外上有代表性的国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中国实情提出了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要点。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测度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业经济产出间的协调适配程度,以高技术产业为实证对象,通过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之间的耦合评价模型,利用2010年度截面数据对全国31个省区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的协调适配度为0.478,处于濒临耦合失谐区间,整体表现不佳;除广东省以外,全国其他各省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都远领先于高技术产业的经济产出,总量规模上占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并未能对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产出产生同比例的促进作用;广东省和四川省对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汇聚效应,值得其他省区借鉴;而湖北省和陕西省,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未能相应地有效促进本省高技术产业的经济产出,该如何加强其对高技能人才落地属性的培养,也同样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高技能人才存在年龄结构偏高、利用率偏低、浪费严重、供不应求等问题.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为视角,利用灰色系统、队列分析等原理,结合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和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小步渐进方式提高高技能人才的退休年龄,有利于开发高技能老年人才资源,缓解劳动力市场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且不致对整体就业市场造成大的适度压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出发,构建理论模型考察了承接国际外包、价值链升级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机制,并利用中国经济普查年鉴数据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承接国际外包活动对我国工业行业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承接全球价值链外包的不同环节以及高低两种技能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存在面板门槛效应,当我国工业行业承接国际外包环节低于或接近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时,承接国际外包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当承接国际外包环节明显高于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时,承接国际外包则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从长期看,进一步动态提升我国要素禀赋结构以及破除限制劳动力流动体制障碍是提高全球化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促进效应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技能型人才流失严重是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通州区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制度设计留住和用好物流高技能人才。本文在对通州区物流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界定了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外延,分析了通州区物流业人才离职倾向和原因,建议通过规划人才职业发展全景,产教结合开展培训等途径来满足物流人才职业发展需求,实现物流高技能人才和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综合性高职院校特点,结合区域历史文化优势,探索了三融四层多维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参与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考察了国际垂直专业化总体、不同伙伴国、不同技术密集度的行业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但是这种效应不显著;承接OECD国家的生产环节转移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承接非OECD国家的生产环节转移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不同技术密集度的工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部门偏倚”效应,承接高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环节转移显著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承接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环节转移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但是这种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剖析了珠三角地区高技能人才队伍薪酬激励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成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一是转变人才观念;二是提高证书的含金量;三是重点倾斜,有效激励,形成高技能人才良好发育体系,以期对珠三角的经济建设、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实践意义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