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新兴的全球性经济和地缘政治大国,中国对于一些大国而言,不论是在全球体系上,还是在次全球体系(区域)上都是一个政策性的困难抉择。对于如何构建与这些在中国外交总架构中居于"关键"地位的全球性大国的关系,中国新一代政治领导人提出了无论是在国际关系理论上,还是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上都具有创新内容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这一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论断的逻辑性结果,也是在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实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作出的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和而不同"和战略智慧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性选择。这一构想有助于中国坚定和平发展的崛起新路径,同时也为其他新兴大国共同参与全球体系重塑和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打开了便捷之门。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可能使美国在中国经济外交与外交攻势的双重作用下,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的理念,弱化视中国为安全与战略"威胁"的观念,从而有利于世界力量的和平转移与全球体系的和平转型。在此层面上,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无疑有助于打破人类几千年历史上大国崛起与战争形影相随的宿命,对推动全球力量的和平转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是由小国集团—"东盟"发起推动并主导,在"东盟"的发展进程中,其区域合作方式成为一种独特的区域合作的方式—"亚洲方式"。东盟主导东亚区域合作进程的原因在于:中日之间的矛盾;东亚国家对中国的疑虑态度;日本"雁型发展模式"的失败。东亚这种小国集团主导的区域合作存在着两个结构性缺陷:难以调动大国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难以建构有效的区域安全机制。从现实来看,大国在区域合作进程中的"缺位"与"不合"是导致东亚区域合作踯躅不前的重要原因。美国、中国与日本是东亚最具影响力的三个大国,推进三个大国参与东亚区域合作进程,是未来东亚区域合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在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竞争优势支撑下,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如今,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和转变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但贸易强国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中国传统的以量取胜的竞争优势无法继续支撑贸易强国的发展。因此,贸易强国的目标要求中国必须构建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本文以要素质量为核心,构建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驱动要素、实现途径以及制度安排三方面建立完善的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以来,美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一系列新动向,包括发布美国国家气候评估报告(草案)、力促相关行政措施出台、推动中美签署《中美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针对德班平台谈判提出“轴辐式协议”全球气候治理框架等。一方面,由于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和外交中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这些最新动向仍将对国际气候制度走向和全球低碳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我国在推动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国际气候制度和新型中美大国关系过程中,需谨慎权衡利弊,同时,从立法、财税、金融、标准、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切实推进我国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美俄三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三国关系的发展对地区及世界的影响重大。美俄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在南亚地区进行博弈,以满足各自的战略需求。印度借力美俄之间的博弈,打压巴基斯坦,制衡中国,以实现其"大国梦想"。本文探讨了美国与俄罗斯竞逐南亚的战略需求以及中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有极其复杂的国内因素的原因。同时,它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博弈的结果。乌克兰危机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虽然不如舆论界预期那么大,但它可能会影响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部署和进度。中国应当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坚定既有原则立场,强调尊重独立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干涉内政,同时也要积极有所作为,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独特的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河北省民族地区提升综合实力,加快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难得的有利条件与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关系和谐。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与责任意  相似文献   

8.
加快城镇化进程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也不能走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而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建交近二十年来,经贸关系不断加强,从确立国家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两国合作的制度基础等方面为建立两国FTA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并在国家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但中哈建立FTA还面临政治文化差异、区域合作平台建设、大国因素影响等挑战。展望未来,中哈关系将更密切,中哈区域定位越加明确,中哈区域经济合作会更加有序和规范,中哈FTA将分阶段建立。  相似文献   

10.
创意产业中企业创意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奈于在2002年提出“软实力”概念,指出国家的竞争能力不仅仅在于以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为基础的“硬实力”,更重要的是在于以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为基础的“软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性指标比追发达国家的同时,在根基夯实的基础上,提高中国文化在国人心中的认同感以及在世界的影响力成为决定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以文化传播为经营内容的创意产业如何在保持文化产品高品住、多元化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利润主体的作用,成为“中国式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利用创新扩散理论,本文着重分析了创意产业中企业微观层面创意扩散的影响因素,试图在理论上为更加有效地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贡献。在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之后,所建构的模型在经过调整后基本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滥觞于内生性能源、资源的刚性约束和外源性的政治竞争与安全压力,国际社会潜在的丛林竞争规则,大国兴衰沉浮的历史经验警示,和平崛起战略的顺利实现与否势必首先寄望于国内市场经济导向型改革与体制转型战略的成败。为增长而竞争的财政分权和晋升激励成为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它有助于增进转型初期的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在晚近荣辱浮沉的历史湍流中,在沉淀了师从苏俄与欧美发展模式的喧嚣之后,必须注意防范现有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制度性痼疾。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宪政转型不能是邯郸学步式的凌空虚蹈,考量东亚的国家规模、社会传统与发展共性,权衡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经济、制度、文化与意识形态,运用法治规则一市场机制,培育柔性威权一善治和谐社会的国家也许是较为现实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属于战后兴起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笫二轮工业化,较之发达国家在18和19世纪实现的世界笫一轮工业化,是迟到的工业化。其主要特征是,它是信息化时代的工业化,有巨大后发优势可以利用。新型工业化将导致中国崛起。“崛起”的经济含义就是把我国二元经济转化为现代化经济,把几亿农民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把中国建成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之一。实现新型工化的手段,决不像传统工业化那样靠殖民战争和掠夺,只能靠国际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对外贸易、共享市场等,这就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所以,“和平崛起”战略,是新型工业化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13.
大国兴起与国际经济摩擦——兼论中美贸易摩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国兴起过程中,特别是当一国成为贸易大国时,必然会引起国际分工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巨大变化,这就致使新兴大国往往同现有国际体系和现有大国在经贸领域发生冲突,从而导致既得利益国家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博弃.此时,战略性贸易摩擦的出现就具有了一定的客观必然性.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与此同时中美间的贸易摩擦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以来,中美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南北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世界格局的演进。客观上,中美分别作为产业资本第一大国和金融资本第一大国,其大国关系的实质乃中国对美“双重输出”:中国向美国输出廉价工业品和对美输出资本投资;美国向中国输出低成本资金和服务。双方因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形成战略上紧密的经济互补关系。但这一关系因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中美“相向转型”--中国向金融资本经济升级,美国向实体产业回调--而渐进向互斥竞争转化。处于对立矛盾却难以对抗的中国客观上只能对内依次转嫁“输入型危机”所引发的制度成本,近期需要借生态文明和城乡统筹转向国家综合安全战略调整,使这种危机借助乡土社会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15.
欧盟坚持等效的理念并积极推行"等效会计标准"认可,是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际情况做出的理性选择.欧盟已经把美国、日本和加拿大三国列作等效会计标准候选国.我国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实现等效有利于今后与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会计准则等效工作.我国应坚持"趋同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目标"的理念,积极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等效,并力争早日成为欧盟的第四个等效标准候选国家.  相似文献   

16.
Global and Regional Geo-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mergenc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Now that China's "re-emergence" as a world center of production is obvious, concerns about its implications are being raised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general, and particularly in East Asia.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nothing but spectacular. If all parties are rational, however, a peaceful rise for China is possible. Peaceful management of the Taiwan Strait is critical in this respect. There are two possible scenarios for the peaceful rise of China: a unilateralist China in the multipolar world of competition, and a multilateralist, postmodern China embedded in an East Asian community.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o induce China to take the latter scenario. To realize this goal, efforts on the part of China are critical, but the efforts of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7.
China has made contradictory claims about its attitude toward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order. Is China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in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regimes? Or has China been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seeking to reform the existing world order, making it more friendly toward the global South? In this article, we look beyond Chinese rhetoric and examine China's behavior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emerging powers and traditional major powers shows that China has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But, thus far, China has not exercised substantive leadership nor has it pushed hard for change to benefit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level of its support of the current regimes varies across issue areas and is primarily driven by its changing economic interest.  相似文献   

18.
东亚国际体系在冷战结束前曾经历过朝贡体系、殖民体系和两极体系三次大的转型过程.这个体系演进的历史轨迹为现今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产,并最终形成当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独特之点,表现为中国作为新兴国家与地区各种力量之间关系的持续调整.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持续存在,区域经济整合与权力结构调整对东亚国际体系的共同塑造,东亚在体系转型过程中稳定性与对抗性的持续并存等,在这些特征基础上,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两国关系的调整,两种体系的博弈,一个共识的构建”。也就是中关关系将是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主线,以经济来塑造政治将是体系转型的重要方式.利益协调与共识的建立将是努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田亚平  常明 《经济地理》2001,21(4):404-408
环境与发展的全球合作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而又举步维艰的过程。一方面,随着一系列有关国际性会议的举行和各种国际协议和签订,在共同对付全球环境问题上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环境问题及其相应机制的复杂性,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国内诸多利益的冲突性以及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性,全球合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由里约会议引发的最初的合作趋势正在减弱。因此,世界需要一种新的达到空间程度的全球合作与协调。目前一种新的全球合作趋势已初见端倪,包括综合的政策手段,新型的南北关系,有效的环境机构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环境协议签署国和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审时度势地制定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