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民族社区承载着少数民族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消费符号"、能满足人们追求原真性诉求和扮演着乡村"理想风景画"核心要素的功能。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有用性;改变了产业结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供了时间保障;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精细化、高水平化发展;加强了地方文化认同,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的分析,探索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哑巴节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传承人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实际上这些困境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旅游开发是一个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途径,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为哑巴节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可以促进哑巴节文化价值的更深层次挖掘、可以很好地普及哑巴节文化遗产知识以及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最终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象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对于遗产保护与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以保靖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从其旅游开发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来保护、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郭利峰 《经济论坛》2012,(8):126-127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上居少数民族前列,是蒙古族宝贵的财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从保护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提出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景",是人类勤劳、智慧的结晶,是蕴含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载体,在连接民族感情、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种类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分析了学者们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指出了今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连结民族感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必须在不断完善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其应有的价值。通过对曲阳石雕个案的分析发现,产业发展初级化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产业化与产业升级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二者之间的互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与旅游开发系统的复杂性,基于旅游感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特征和发展机制的研究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手段。因此,在借鉴对遗产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自身的特点,基于旅游者对其真实性的感知,并进一步探讨在非物质文化旅游中真实性感知对旅游满意度是否产生影响,验证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感知,通过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与旅游开发的共生机制,确立政府制定政策和完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服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起源、文化崇拜,向人们展现一个民族不可复制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长期以来,云南境内25个少数民族勤劳耕作,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云南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服饰堪称云南民族文化的瑰宝。因云南相对封闭的地域特征,这些服饰大多以原生态的特质保存下来,形成云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全球化,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也面临失传和异化的危险。在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十分紧迫的工作。本文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面临冲击的同时,提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建立一个有效的保护、抢救、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毛丽冰 《经济》2012,(8):22-23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加大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依法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推动文化遗产教育与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侗族医药的发展研究目的在于为我们今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医药研究做一个探索,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背景下,为侗族医药发展提供一个思路.侗族医药蕴藏量大,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本文指出了侗族医药发展滞后的原因,讨论了发展侗族医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侗族医药发展的措施与建议,通过本研究,为我过少数民族医药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11.
陈雅忱 《经济地理》2020,40(2):227-232
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别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118和258项,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常德市、吉首市和邵阳市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传承和保护困难,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和非遗开发主体矛盾等发展问题。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非遗旅游发展布局,活化非遗项目,丰富旅游开发模式和打造非遗品牌项目等保护和开发路径;开展非遗主体旅游规划,挖掘非遗潜在价值,分类开发有序推进和注重产权保护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厉春雷 《生产力研究》2012,(1):129-130,26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新而急的社会课题,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对于指导我们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生存资源与文化资本的两个维度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探寻特色化、差异化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周红才  胡希军 《经济地理》2011,31(11):1943-1947
中国传统礼俗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通过对传统礼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诠释,阐述了中国传统礼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以张谷英村为例,在分析了张谷英村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礼俗的基础上,总结了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特征,提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村"养俗,注重建筑原貌的保护;以"境"护俗,注重人居环境的利用;以"风"扬俗,注重家风内蕴的弘扬;以"情"怡俗,注重礼仪习俗的承继.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殊性,旅游可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参与"非遗"的保护。本文通过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比较,提出生产性保护的实施框架与策略,旨在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合理利用其价值已形成一股热潮.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过度的开发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害或破坏.因此,在对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其选择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又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经费是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实现明确的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专项资金,它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管好用好这项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应通过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预算管理,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使用及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等举措加强对这一专项经费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原真性原则是实施遗产保护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 一,也是衡量与评估遗产价值的重要依据,对原真性原则的深 刻理解与合理解读有助于提升中国遗产保护的质量。从文化遗 产原真性概念的缘起入手,概述了国内对于原真性概念的讨 论,以及对原真性原则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领域实践的反思与趋势,最后提出将原真性在理论与实践 层面的研究进行剥离,或对原真性的衍生意义进行再命名,以 实现在现有保护框架内理论研究对保护实践的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8.
SPSS13.0 was used to process the data of the 1-6 batch of key cultural relic conservation units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and multi-element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mposite distribution index.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f provinces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namely:very rich areas,rich areas,poor areas and very poor area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The paper holds that(1)the distribution of China's cultural relic tourism resources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different sharply from region to region,with more Han nation's heritage,less relic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2) Henan,Hebei,Shaanxi,Shanxi Province are the main regions with heavy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3) relics appeared in specific time periods in China's history.Ming and Qing Dynasties,Sui,Tang and Five Dynasties,Song,Liao and Jin,the Western Han,Shang and Zhou dynasties,the New Stone Age are the major periods producing more cultural relics.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relationships of 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relics with production technology,specific historical process,specific geographical location,political system,religion,national culture,customs,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echnique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al system.Finally,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heri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