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的分析,探索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哑巴节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传承人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实际上这些困境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旅游开发是一个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途径,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为哑巴节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可以促进哑巴节文化价值的更深层次挖掘、可以很好地普及哑巴节文化遗产知识以及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最终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及其经济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加大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具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切实帮助22个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措施切实保障<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具有独特的感染力、想象力、精神价值、文化意识、思维方式等,体现了一个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惊人的的生命力.西藏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地,有着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文主要分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展情况.了解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价值.对拉萨市尼木县藏香在保护、开发当中的困难、前景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民族社区承载着少数民族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消费符号"、能满足人们追求原真性诉求和扮演着乡村"理想风景画"核心要素的功能。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有用性;改变了产业结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供了时间保障;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精细化、高水平化发展;加强了地方文化认同,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
张伟 《江南论坛》2014,(1):48-49
正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看,"美丽乡村"建设与近年来被纳入国家文化保护工作重点的"传统村落"保护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生发的文化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由于个别地方政府官员、村落居民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的属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不过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6.
以达斡尔族为例.要通过研究达斡尔族的文化形态,以及该民族文化的构成.了解一个民族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如何铲除影响着民族发展进步的文化沉淀;如何克服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弱点,落后的社会行为和民理习惯;如何促进全民族共同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把"七要素"引入民族概念;把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揭示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强调民族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概括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提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主张;明确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景",是人类勤劳、智慧的结晶,是蕴含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载体,在连接民族感情、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种类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分析了学者们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指出了今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时代经贸》2008,6(6):29-3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在上千午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她不仅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更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器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是我们的精神家叫。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以云南“大丽铁路文化保护项目”为例,探讨了民族文化保护的新思路,即整合各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文化保护行动,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促进各方思想意识的提高,强调以专家和施工业主的介入提升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重视专家与社区民众的交流与合作等等,对民族文化保护都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6,(2)
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对文化而言,旅游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旅游的兴旺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繁荣。对旅游而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过程就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文旅一体化发展,必将促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文章主要从分析石林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以及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瓶颈,来探讨提出民族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持有者是当地人民,旅游发展中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离不开文化持有者。民族文化旅游应建立以文化持有者意愿和权益为中心的发展机制,在开放环境下动态保护中开发,实现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决策部署,实现"人文奥运动"的战略构想,北京市商务委员会自2008年9月开始举办"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暨老字号特色商品展卖系列活动",通过展板展览、专家讲解、现场促销、互动交流、巡回展示、媒体宣传等方式,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全社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同时达到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发生着重大改变,传统文化保护面临困境。加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发生着重大改变,传统文化保护面临困境。加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王影影 《时代经贸》2012,(20):25-26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云南作为多民族边疆省区,“倾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在共同发展道路上掉队”。然而,由于历史、自然、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发展存在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基本情况的分析,结合云南扶持人口较民族发展政策实施的成效,以及扶持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分析,提出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与敬仰。为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热爱,有计划性的实行的一种多元文化共同教育的途径。在我们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应该成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多元整合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了解、传承、弘扬发展民族文化,它的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服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起源、文化崇拜,向人们展现一个民族不可复制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长期以来,云南境内25个少数民族勤劳耕作,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云南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服饰堪称云南民族文化的瑰宝。因云南相对封闭的地域特征,这些服饰大多以原生态的特质保存下来,形成云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全球化,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也面临失传和异化的危险。在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十分紧迫的工作。本文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面临冲击的同时,提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建立一个有效的保护、抢救、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对滋养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质极为重要。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包含了当地民族的民族性和特性,融合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丰富的创造力。中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保护与经济开发是政府和社会所共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厉春雷 《生产力研究》2012,(1):129-130,26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新而急的社会课题,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对于指导我们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生存资源与文化资本的两个维度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探寻特色化、差异化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