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迟铭  毕新华  徐永顺 《经济管理》2020,42(2):144-159
虚拟品牌社区是企业与顾客进行价值共创的重要平台,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多是基于不同的理论从顾客视角出发探索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受到的心理动机和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鲜有从企业视角出发,探索治理机制对虚拟品牌社区中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本文立足交易成本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从企业视角切入,引入关系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构建虚拟品牌社区治理机制、关系质量与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关系整合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1)契约治理机制只对知识贡献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而关系治理机制对知识贡献行为与顾客公民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关系质量在契约治理机制与顾客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契约治理机制与知识贡献行为、关系治理机制与知识贡献行为以及关系治理机制与顾客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由研究结论可知,虚拟品牌社区一方面应综合运用契约治理机制与关系治理机制来有效地促进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以弥补单独运用某一种治理机制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关系质量在虚拟品牌社区中促进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发现为促进虚拟品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磊  王馨悦  王聪 《技术经济》2020,39(8):130-142
近年来,我国产品伤害危机事件不断发生,消费者对于国产产品的品牌记忆连续被伤害,严重影响着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购买选择行为,重塑消费者对国产产品的品牌记忆是解决我国企业目前困境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现有研究没有揭示品牌记忆的内涵与结构维度,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归纳出品牌记忆的概念和结构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开发出品牌记忆结构维度的测量量表。研究表明,品牌记忆由效应性记忆、价值性记忆、情感性记忆和象征性记忆四个维度构成。同时也验证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最后,阐述研究结论、管理启示和研究局限,以帮助企业提供产品伤害危机下品牌记忆重塑的方案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组织韧性反映组织在面对困难和挑战后的复原能力,是企业可持续成长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组织韧性研究逐渐关注,但对于组织韧性内涵、维度及测量方法仍缺乏共识。基于已有组织韧性理论,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对企业实践者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炼出组织韧性内涵及维度,并开发相应的测量量表。利用二次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开发的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能够很好地反映组织韧性内涵及维度,弥补已有组织韧性研究测量量表的缺失,为后续开展中国情境下组织韧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数字平台企业与其他主体通过有效互动形成机会集是实现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其中治理机制是实现多主体有效互动的重要手段。从研究现状看,多主体互动视角下机会集概念和维度不清晰,治理机制对机会集的作用机理不明确。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数字平台为研究对象,从多主体互动视角剖析机会集概念和维度并揭示治理机制对机会集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机会集是数字平台内多主体以资源为基础进行互动所开发的一系列机会(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机会)的有机集合,其维度包含机会规模、创新性、多样性和关联性;②正式治理机制、非正式治理机制及其交互作用通过促进平台企业与平台内其他主体的资源交换,积极影响机会集。研究结论对于揭示机会集形成的内在机制及运营实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关于品牌个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品牌个性维度和量表的开发.由Jenniffer Aaker(1997)最先发展出的品牌个性五维度量表是迄今为止对品牌个性所做的最有影响的测量量表,但是国外学者对其测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在对品牌个性测量维度的争论和品牌个性量表在中国的应用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中国本土化品牌个性量表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连锁物流服务质量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良  俞明南  汪克夷 《技术经济》2010,29(7):120-126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物流服务质量研究的文献基础上,对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连锁物流服务质量体系,认为连锁物流服务质量应当由正向过程质量、逆向过程质量以及结果质量3个维度所组成,并设计了相应的测量工具。通过对48家国内连锁企业的实证问卷调查,验证了测量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严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6):147-152
公共项目代建制面临在现有制度安排下进一步改善其制度效率的重要课题,而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人激励容易在政府业主部门和代建人之间形成代理型治理问题,即治理机制激励不足。鉴于此,通过文献分析理清了代建人激励制度的多维度治理机制构成,构建了各维度治理因子测量量表,并通过因子分析对该量表的维度结构进行验证,初步形成了代建人激励制度的多维度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讨论了概念模型中各维度关键治理因子之间的关联性,依据关联性所形成的作用效应设计了相应的代建人激励制度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项目治理视角下,代建人激励制度包括多维度关键治理因子,且各维度治理因子之间存在耦合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激励代建人的积极履约行为。研究结论将为政府业主部门构建更为综合、高效的代建人激励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公共项目代建制面临在现有制度安排下进一步改善其制度效率的重要课题,而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人激励容易在政府业主部门和代建人之间形成代理型治理问题,即治理机制激励不足。鉴于此,通过文献分析理清了代建人激励制度的多维度治理机制构成,构建了各维度治理因子测量量表,并通过因子分析对该量表的维度结构进行验证,初步形成了代建人激励制度的多维度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讨论了概念模型中各维度关键治理因子之间的关联性,依据关联性所形成的作用效应设计了相应的代建人激励制度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项目治理视角下,代建人激励制度包括多维度关键治理因子,且各维度治理因子之间存在耦合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激励代建人的积极履约行为。研究结论将为政府业主部门构建更为综合、高效的代建人激励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提出了项目管理核心能力的概念。从策划能力、控制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4个维度构建代建单位项目管理核心能力的24个构成要素,并据此开发了代建单位项目管理核心能力的初始测量量表。利用基于初始测量量表所得的问卷调研数据,检验了初始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经过删减题项后,得到代建单位项目管理能力的最终测量量表,并验证了该测量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首先根据创业环境,对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的测量作探索。针对创新创业环境5个维度设定的量表,通过预调查对量表题项进行筛选;在随后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原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对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信度和效度两个角度对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进行了检验;最后进行了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的效用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量表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可以采用管理支持、资源支持、报酬支持、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五因子分析。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感知各维度对员工内创新创业行为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心理授权完全中介了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感知各维度对员工内创新创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基于科学的企业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尝试对基于科学的企业内部治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基于科学的企业内涵、创业者角色、科学家团队治理、董事会治理、股东治理、高管治理为逻辑框架,对基于科学的企业内部治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从基于科学的企业治理机制视角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企业权力配置、激励机制设计、人员配置等系列研究问题。提出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丰富和拓展基于科学的企业治理理论框架,为理解和指导中国情境下基于科学的企业治理实践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从分析师跟踪、盈余预测误差和分歧度三个方面考察年报信息披露重大差错责任追究制度对分析师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立差错责任追究制度公司的分析师跟踪人数更多、盈余预测误差和分歧度更低,并且这种关系主要存在于高管为男性以及盈余质量较差的公司.进一步研究发现,建立差错责任追究制度的公司盈余信息含量更高、分析师更可能发布...  相似文献   

13.
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已成为学界、政界、业界共同关注的议题。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概念内涵、行为模式及动力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发现,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是价值创造核心主体、价值创造服务主体和价值创造推动主体等具有共生关系的价值创造共同体在某一主体协调下,围绕共同价值主张,为实现主体间互惠共赢而形成的复杂适应行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交换—关系”价值共创行为模式分析框架,挖掘“契约型”“关系型”“经济互惠型”和“社会协商型”4类价值共创行为模式;指出“开发—保护—释放—重组”的适应性循环和“互惠、协商、公平、信任”的交换规则是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价值共创的动力机制及重要保障。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
Along with concerns o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earth system governance, ways of enhancing its accountability and legitimacy are increasingly coming to the fore in both scholarly debate and political practice. Concerns over accountability and legitimacy pertain to all levels of governance, from the local to the global, and cover the spectrum of public and private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This conceptual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sources, mechanisms and reform options relating to more accountable, legitimate and democratic earth system governance. We proceed in four steps. First, we conceptualize accountability and legitimacy in earth system governance. Second, we place questions of accountability and legitimacy with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earth system transformation, which, we argue, poses special challenges to the pursuit of accountability and legitimacy. Third, drawing on the contributions to this special section, we analyze different sources and mechanisms of accountability and legitimacy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and effectiveness of governance. Fourth, in concluding, we outline reform options that may help alleviate persisting deficits in 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of earth system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顾客接触点高度多变,企业能否有效创新以满足顾客需求,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在服务主导逻辑下,顾客角色已经由价值接受者向价值共创者转变,如何依托顾客参与价值共创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与知识基础观,探讨顾客参与价值共创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以及顾客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与促进调节焦点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24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顾客参与价值共创正向影响企业双元创新;顾客知识转移在顾客参与价值共创与双元创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促进调节焦点正向调节顾客参与价值共创与顾客知识获取维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勃  徐慧  和征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8):114-123
供应商参与作为一种供应链企业间的价值共创活动,对制造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意义重大。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在揭示供应商参与模式与供应商治理形式间的适配对供应商参与绿色产品创新效能影响的基础上,引入供应商关系专用型投资,揭示参与模式—治理形式间适配与供应商参与效能间的转换机制。来自246家制造业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对外包型供应商参与采用正式化控制、协作型供应商参与采用社会化控制、咨询型供应商参与采用互补双元控制时,有助于供应商参与效能提高;供应商关系专用型投资在供应商参与模式—治理形式适配和供应商参与效能的关系间起不同程度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载体,受到学界和实业界广泛关注。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主张不同,资源配置与协同合作方式也不同,导致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依据共生理论主体—网络—环境研究框架,构建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路径组态模型。以7家核心企业及创新合作伙伴为案例分析对象,采用fsQCA方法探究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各有2条,核心条件不同,条件之间的匹配关系也不同。第二,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具有通用型特征,受主体创新能力、创新网络嵌入与数字环境3个层面耦合作用的影响。第三,无论是技术主导型还是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参与者创新能力均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成为价值共创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价值主张异质性视角探究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路径差异,有利于深化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理解与认知,为企业基于不同价值主张实施价值共创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Brand Extension as Informational Leverag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marketing literature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brand capital and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firms with a large stock of well-established brands have an advantage in introducing new products. This paper develops a theory of bbrand extension as a mechanis for informational leverage in which a firm leverages off a good's reputation in one market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al asymmetry encountered in other markets. It is shown that brand extension helps a multi-product monopolist introduce a new experience good with less price distortion. Thus, the pape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cept of brand capital.  相似文献   

19.
When transparency is used as a tool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 i.e., to induce targeted actor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ly-harmful behaviors, it can operate via disclosure or education. Disclosure-based policies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the public has about targeted actors' behaviors while education-based policies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targeted actors have about their own behaviors, whether that is information about consequences, alternatives, or social norms. Various social and political forces shape whether and what type of transparency policies are adopted. Disclosure-based and education-based transparency policies are effectiv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operate through different mechanisms. Both often operate through mechanisms that reflect an instrumental logic of consequences but also can and do operate through mechanisms that reflect a normative logic of appropriateness, by increasing the legitimacy accorded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norms and the social accountability targeted actors feel regarding their behavior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disclosure-based and education-based transparency policies operate suggests that both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should use caution in understanding why, and predicting when, such policies will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