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对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寻找存在的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①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主要有农村宅基地转型理论、空心村理论以及农村居民点演变规律等,这些理论可以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和挖潜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②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多被界定为整理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其主要测算方法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三种;③整理增加耕地系数是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的主要依据;④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挖潜政策措施主要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城乡统筹政策三个。今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理论研究亟需多学科理论的融合以搭建新的框架,加强理论框架对潜力测算方法的指导;②潜力内涵应更加注重整理增加土地面积的表述,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的修正需更加系统,潜力分级指标需更加有针对性;③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三个政策与农村居民点挖潜关系的梳理,为潜力挖掘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方法保障。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张正峰  赵伟 《经济地理》2007,27(1):137-140
定量地反映和衡量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挖掘其利用上潜力的大小,可以为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及其来源的基础上,将其分为自然和现实转化两类潜力。其中自然潜力评价指标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扩展可利用空间、改善农村生存条件两方面选取,现实转化潜力评价指标则从区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建房周期、后备资源状况等方面选取。同时在界定各指标内涵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方法实现了指标的定量化。  相似文献   

3.
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测算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樊芳  刘艳芳  张扬  侯贺平 《经济地理》2012,32(4):119-123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划分山区、丘陵、平原三类地形分别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资金修正系数与农户搬迁意愿的修正系数,并将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法测算的理论潜力修正为现实潜力。结果显示: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仅为理论潜力的57.07%,其中山地地区潜力不能释放,而平原地区是潜力释放主要区域。结果表明了资金与农户整理意愿对潜力释放具有显著影响,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应根据现实潜力大小安排重点区域,以便取得较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村庄用地潜力调查是村庄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摸清村域尺度土地潜力状况对于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使用0.25m分辨率高清遥感影像判读,在山东省巨野县12个村庄进行了实地应用,将村庄各土地类型定量化从而测算了近期和远期的土地整理潜力。结果表明:巨野县12个村庄平均的近期潜力为68.2亩,占村庄总面积的3.69%,近期土地的潜力构成因地而异;远期潜力分户均标准和人均标准两种,无论在数量上或比例上户均标准的潜力都比人均标准潜力大,超标现象也更加突出;同时发现,村庄的土地资源潜力并不只是在宅基地本身,更多地蕴含在空闲地、坑塘水面等其他土地类型之中,宅基地的空置和废弃仅是其中的表象之一。该研究成果可直接为我国村域尺度土地整理潜力调查与评价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该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以及土地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利用人均建设用地测算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该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结果表明,望城区各乡镇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2~0.5之间;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为2 749.81 hm2。应根据各区域现实潜力大小来安排农村居民点整理,以便提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以旗县为单位,在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人均用地指标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进行测算,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整理潜力进行了类型划分和效益评价分类,针对不同的类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整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是在当前的标准和要求下对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所节约土地面积是否能够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的分析。通过对玛纳斯县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和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分析,表明整理潜力对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的供给程度较高,具备实施增减挂钩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宅基地的现状、原因及盘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中国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在深入分析农村宅基地现状以及造成宅基地闲置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盘活中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的措施:近期实行"缩村并户"的村庄整合制度,远期实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制度,彻底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  相似文献   

9.
基于村尺度的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整理时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为研究区域,借助GIS软件,在行政村尺度上建立农村居民点Voronoi图,科学判断分析了各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村尺度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行政村为单元将城关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时序划分为Ⅰ级整理区、Ⅱ级整理区、Ⅲ级整理区和Ⅳ级整理区.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时序划分具有较高的合理性.该研究可以为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基于村尺度的构想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农村出现大量的闲置房屋,加上宅基地使用权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滞后,农村闲置房屋的自由流转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掣肘.本文通过对林州地区闲置房屋出现的背景、闲置房屋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农村宅基地利用管理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与管理的新要求,分析了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林州地区闲置房屋循环利用的对策,对于林州地区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野生动物生境保护的创新视角,以云南省高黎贡山羚牛活动区域为例,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运用最小耗费路径法(MCR)对羚牛生境景观安全格局进行评价,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综合赋权模型对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然后通过构建互斥性矩阵对以上两类评价结果进行交叉分析,形成了六类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整理方向及提升路径;最后基于整理过程中客观成本的变化曲线,划分了研究区居民点的整理时序,即近期优先整理320个居民点,中长期共选择性整理474个居民点,并明确了各个时期的整理规模及整理重点。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潼南县柏梓镇中渡村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居住特征、农户宅基地特征、农户意识特征等19项指标的影响因素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渡村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农户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3.51%的农户愿意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47.08%的农户不愿意,9.21%的农户认为无所谓。改善居住条件、获得一定的补偿是农户愿意进行整治的主要原因。2非农务工人数、家庭非农收入、农户产权意识、宅基地利用状况和房屋结构是影响农户是否愿意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新农村建设、征地制度改革等政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涉及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土地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北京城市郊区居民点整理模式多数都以“农民上楼”为特征。在对其特征、存在问题及利益分配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出现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居民点整理后增值利益分配机制与监管体系的内在缺陷,进而对京郊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利益协调及其格局优化进行探讨,并探索北京市城乡结合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途径和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14.
宅基地腾退是城市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与集约利用的关键环节。了解农户宅基地利用状况、腾退意愿和利益诉求有利于公正、合理、有序地推进宅基地整理工作。该文运用问卷统计和入户座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河南省1105个农户的实地调研,得出以下结论:河南省宅基地闲置严重,具有整理的必要性;农户具有宅基地腾退、置换城镇住房的意愿,对城市生活成本、住房配套有心理预期;90-120平方米的城镇置换房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农户可承担5-15万元额度的住房贷款;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成为农户进城后关心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将宅基地腾退与产业发展、农民安居、培训、就业相结合,建设多位一体示范区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按照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配置基尼系数分析,宅基地流转会加大农村家庭收入差距。但宅基地有偿流转可促使农民在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缓解建设用地和耕地压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立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宅基地制度是直接关系到数亿农民生存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制度。但在实践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运行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宅基地面积超标、住宅闲置现象普遍、宅基地隐形交易等一系列问题。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造成农村宅基地无序使用的主要原因,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则加剧了这种无序,而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缺失则使这种无序找不到疏导的出口。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宅基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黄洁 《当代经济》2014,(20):78-80
本文分析了山西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现状,提出了闲置、低效土地处置进展缓慢、开发区用地比例不平衡、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过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有待加强等问题,并从加强闲置土地处置、构建集约型开发区、强化村庄建设管理与整理力度、完善用地考核制度、加强经济手段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徐汉明 《经济月刊》2012,(12):124-126
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保障性和福利性财产权,法律对其行使方式设置了种种限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宅基地闲置、无序流转等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频繁,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隐形交易市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面临着制度供给和现实需求相矛盾的难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大都市郊区的上海市金山区为例,提炼农村居民点整婵模式,并评价其经济可行性、资源利用性及农村发展性.研究表明:金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主要受"三集中"相关政策主导,模式特点为:①政府主导;②市场化运作;③村民负担小,受益大;④置换成本高.评价结果显示:可达到较好的资源利用目标,并有效促进农村发展;经济可行性较差,政府角度资金平衡度为0.67-0.77,新增耕地单位成本达到350-496万元/hm2.该研究可为同类大都市郊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乡村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3  
陈美球  吴次芳 《经济地理》1999,19(6):97-100
本文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对乡村城镇化的影响分析,提出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优化用地配置,是实现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