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旧的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中传统的信用分析方法存在缺陷,首先表现在银行信贷中往往过分重视低押品的作用而不去考察贷款在企业中的运用;过分强调借款人的个人品德而疏于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等。其次表现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依据通常是企业所提供的、 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而这些报告存在着数字的过时性、回顾性、局限性、虚假性等不足。第三是在传统的信用分析方法中,对贷款使用的监控是通过银行的往来账户进行,但有时这些账户的信息是静止的、过时的和虚假的。鉴于上述原因,可以考虑将在制造业中已成熟化的管理会计技术应用于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  相似文献   

2.
贷款用途违规问题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相当突出,近三年有关商业银行贷款用途违规的行政处罚案在贷前调查、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环节都有所体现.金融监管部门之所以对贷款用途进行严格监管主要是因为贷款用途违规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它严重误导了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执行,又是高利贷、洗钱、欺诈、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滋生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贷款违规问题背后有着复杂的宏观与微观方面的原因,需要从借款人、商业银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等三方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据此,要切实防范贷款违规的金融风险、从源头遏制金融违法犯罪,应真正追究借款人有关贷款用途的违约责任,商业银行要重整对借款人贷款用途的实质性调查、审核和管理流程,金融监管部门应及时更新有关贷款用途监管的理念、制度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前,各行的信贷决策始终受到我们特有的不完全信息体系的制约。不完全信息环境是指目前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中的信息取得不完全,部分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尤其是在获取银行贷款过程中,提供了虚假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4.
通过信贷资金用途监控及时预警和化解信贷风险,是保证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商业银行“重营销、轻管理”的倾向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信贷资金真实用途的跟踪监控不到位,贷款被改变用途后形成的风险和损失屡见不鲜。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用途和流向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症结,研究对策,以推进辖区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和青岛农村商业银行为样本,通过建立一套包括存款能力、贷款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支农能力的财务指标体系,对比评价两家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在2014-2018年间,两行的财务可持续能力整体不断加强,但青农商行的贷款能力比渝农商行稍强,说明良好的地区经济环境会对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加强信贷经验积累等促进农村小额信贷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行为屡见不鲜,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获得相关的经济利益。财务欺诈是上市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在财务报表信息中录入虚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屡被曝光,国内外媒体争相披露出事件真相。这种欺诈现象令许多准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欺诈行为是违背市场正常发展的、损害了大部分人的经济利益。本文重点提出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源于哪些问题,并根据相应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从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欺诈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业务和资金两方面分析了消费金融公司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关系。业务方面,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造成一定冲击。资金方面,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可能会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现有投资者的资金转移,也可能会在信贷市场、证券市场等领域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包含多家母子关联公司的集团类客户发展迅速,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力军,也成为了各家商业银行营销拓展的目标和重点,集团类客户贷款在各家商业银行信贷总量中的比重相当之大,并且此类贷款表现出金额大、集中程度高、关联性强等特点。因而如何有效识别和管理集团客户的信贷风险,成为我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个人信贷传统意义上一般认为是商业银行、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或零售商向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最终商品和服务的贷款。但在国内,最近几年随着个人经营贷款、助业贷款、信用贷款等个贷产品的发展和成熟,个人贷款的最终用途不再局限于直接消费,也包括个人在工商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资  相似文献   

10.
银监会发布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构成了对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行监管的整体框架.与以往相比,这些办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涵盖了包括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在内的各类贷款业务;明确规定对贷款实行全流程风险控制;一改此前商业银行贷款"实贷实存"为"实贷实付"方式;强化了对贷款资金支付和贷款的用途管理.  相似文献   

11.
当前对信贷企业的财务分析已在我行信用等级评定中作为财务指标得到了基本运用,而如何识辨财务陷阱,防范信贷风险却远远未得到重视,且笔者认为识辨财务陷阱的技巧应包含有采用财务分析的手段参与其中。本文就识别信贷企业财务陷阱的技巧略叙己见。一、企业财务陷阱对银行的危害虚假会计信息,财务陷阱对银行的危害直接表现为误导决策,造成信贷资金的损失。一些企业没有取得银行贷款之前看似尚好,取得银行贷款之后反而很快地走下坡路;之前的信用测评尚为AA级或以上,贷款后就财务指标水平很快滑坡,最后贷款一再展期或者借新还旧、还旧借新,甚…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环境保护力度逐渐增强,绿色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商业银行也逐年增加了绿色信贷的发放规模。本文从动态视角出发,系统地梳理了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并利用12家上市商业银行2011-2018年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了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实证结果显示绿色信贷规模占比的波动与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波动呈弱正相关,提升绿色信贷规模占比有利于提高资产收益率的增长。因此政府和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升绿色信贷规模占比:完善绿色信贷监管体系、构建多层次风控体系及信息共享体系、完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分析了2010年以来在信贷调控力度加强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经营出现的新特点,指出信贷调控政策的变化在促进商业银行调整信贷投向结构、转变经营方式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完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阶段,商业银行在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贷款定价水平和发展中间业务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迈向新常态的背景下,绿色信贷成为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金融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模式。以博弈模型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演化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重复博弈等模型,从新的视角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时的策略选择,并探索推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为保证绿色信贷的有效供给,应提高绿色信贷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附加收益,适当降低发放绿色信贷的成本,加强对商业银行环境表现的监管。同时,通过商业银行的示范作用给污染企业形成"不治理不贷款"的可置信"威胁",并密切监控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以分阶段放款取代单次放款,形成长效的绿色信贷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当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调查,总结出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或争取最大利益,通过信托贷款、信贷资产转让、委托贷款、同业代付等四种模式将表内资产转移表外.文章详细分析了四种模式的流程、会计处理的特点及风险特征,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案例背景 贷款用途既是监管部门监管的重点,又是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审计的重点.真实的贷款用途是确保农商行贷款资金安全收回的前提.不管是企业贷款还是个人贷款,贷款资金一旦未按约定用途使用或者用途作假,风险隐患就埋下了种子.一般而言,个人以虚假用途从农商行取得贷款,支付给交易对手后,往往被其挪作他用,他人成为实际...  相似文献   

17.
虚假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就是借款人与开发商串通,通过向银行提供虚假的个人购房信息,从银行套取或诈骗信贷资金的行为。它的基本特征是借款人具有主观恶意欺骗性。从实施虚假按揭的行为主体来分,有个人虚假按揭贷款和法人虚假按揭贷款两种,其中法人虚假按揭贷款是由法人操作,通过众多的个人行为来完成的虚假按揭,因此更具隐藏性,风险和危害也更大。从借款人的目的来分,有诈骗型虚假按揭和融资型虚假按揭两种,诈骗型虚假按揭是借款人通过提供虚假购房信息,以骗取银行信贷资金为目的而实施的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一、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情况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信贷投放速度和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在宏观调控中较为明显,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二是商业银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时有发生,而且呈现新发案件多,涉案人员层次高、涉案金额大的特点;三是关联企业贷款和企业集团集中授信正成为主要的风险来源,不少企业采取关联企业相互担保等方式,从商业银行套取巨额贷款,造成信贷资金严重损失;四是消费信贷领域不良贷款日渐增加;五是某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控股金融企业积累了较高金融风险,一旦资金链条发生断裂,使系统性金融风险迅速扩散;六是地方政府财政信用担保贷款和土地储备抵押贷款在政策方面发生变化后面临相当严峻的信贷风险.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如何加强信贷管理,保障信贷资金安全,规避信贷资金风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主要风险(一)来源于开发商的风险1.开发商的恶意欺诈行为。一是开发商在取得银行给予购房人的贷款后,用于其它用途或携款而逃;二是“虚拟售房”,即开发商与虚拟的“购房人”签订虚假售房合同,并以此向银行申请贷款,在取得贷款之后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征信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信贷可 获得性的作用机理,并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企业基本信息、财务信 息、商业信用信息等各类信用信息对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和融资成本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中 小企业基本信息对信贷可获得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信贷规模影响不显著。企业财务信息、 商业信用信息与贷款可获得性、贷款规模、融资成本支出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