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经济的适应性及其持续繁荣的前景由它的健全性和对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来衡量和决定.正在从计划向市场和开放经济转轨的国家面临着迅速的变化,转轨的共同目的是为了采用与市场经济普遍联系的一系列特征以达到经济增长.但是,有些国家为什么比其他国家容易适应,而且适应得快?经验认为,政策调整一定要涉及政治经济最关注的领域,并保证宏观经济平衡、价格稳定、竞争、效率、弹性和保护大多数弱势人口的生产水平;农业部门的改革进程由经济政策和部门政策共同决定.改革的次序和幅度与改革的成果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了社会成本的付出,这是经济转轨的必然。当前,社会成本主要表现在改革过程中国企经济效益下降、大规模失业下岗、通货膨胀、收入差距拉大等诸多方面,以及转轨时期利益主体碰撞产生的磨擦成本上。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认识如何降低社会成本和提高社会对转轨成本的承受能力,推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转轨国家在大量出售国有企业资产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售价过低的现象。进入市场交易的各方在形式上是平等的。资产售价之所以与均衡价格偏离,是因为市场结构等因素作用的结果。转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虽有其特殊性,但其国有企业资产转让价格过低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经济转轨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使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表现明显的特殊性。对这一特殊性的充分了解,有助于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方式、思想、目标、路径以及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所具有特殊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5.
效率改善、发展转型与转轨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到初始条件,尤其是转轨前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制约,转轨中的路径选择在各国间具有很大的差异.转轨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局限造成了在转轨效益评价中的诸多错误认识.转轨是经济史上的一次革命,转轨的根本目的是效率的改善,应该从长远的视角、通过发展模式转型看待转轨效益.目前评价转轨效益的制度指标和生产量指标都有自身的缺陷,因此应该寻求更加中性的并且可量化的指标.以转轨时期产业结构的改变作为评价指标度量效率的改善程度,可以对不同国家在转轨效益上的差异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转轨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选择的是一种较为稳妥、谨慎的转轨方式——渐进式改革。中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式改革,是 由我国客观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所决定的。这种独特的转轨方式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从1989年开始,波兰采用“休克疗法”式的改革,对国有经济实行快速私有化,成功地进行了经济转轨,使波兰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波兰现已成为中东欧地区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对"北京共识"的认识出发,认为对于发展中的转轨国家,转轨中的制度选择对转轨的绩效至关重要,各国应该结合各自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转轨中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一条制度创新--交易成本合理化--增强生产激励--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经济实现增长的路径.中国在转轨中选择了宪政平滑变迁的方式,可在短期内化解转轨的经济体制成本和政治体制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产权制度是经济体制的“硬核”,国家经济转轨面临的根本任务在于如何尽快建起市场经济的体制“硬核”-多主体产权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硬核”-多主体产权制度建设的滞后带来的局部产权制度真空,造成的社会产权普遍残缺是我国产权制度的基本现状。这种产权普遍残缺对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害。我国应通过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健全完善法制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主体产权制度,顺利完成我国经济的转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1989年开始,波兰采用"休克疗法"式的改革,对国有经济实行快速私有化,成功地进行了经济转轨,使波兰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波兰现已成为中东欧地区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发生职能转换,从而引发了多轮外贸改革并形成了不同外贸政策.入世成为政府体制变革的催化剂,也将"锁住"中国政府迄今为止所进行的贸易改革进程.但在外贸领域政府职能的转变依然尚未完成,这就要求在外贸的改革过程中,重新定位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2.
转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转轨目的的实现过程中,所有制改革是基础,市场机制的建立是保障,所有制改革和合理的国民经济总体所有制结构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性激励。"北京共识"提出,对于转轨国家而言,不仅要解决体制问题,更要解决发展问题,转轨中的路径选择对两个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各国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转轨实践模式研究的突破,必须以转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必须顺应形势发展需要,主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十一五”期间,要从利润导向战略转向价值导向战略,从价格导向战略转向品牌导向战略,从机会导向战略转向能力导向战略,使自己永远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揭示在不同时期财政服务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不同使命。并对建立财政投融资机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较大改善,以及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等进行深入探讨。文章倡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与共益机制的双重优势,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构建良好的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对改革的成本进行分析。通过转轨成本的必然性和表现以及对两种典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成本的分析,最后落实在如何降低转轨的成本方面,为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提供了较为现实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6.
银行经营转型是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银行务必以信用与风险为中心,以现金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为两翼出发,探讨突破商业银行现行经营瓶颈,实现内涵转型的可行性,并对中小银行在转型中实施跨区域布局进行了研究剖析。  相似文献   

17.
论制度变迁中的四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变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即所谓“目标模式”)对另一种制度(即所谓“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从其层次来分,有基础性制度安排与次级制度安排:从其主体来分,有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从其途径来分,有制度移植与制度创新;从其方式来分,有渐进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制度变迁,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91年底苏联解体,中亚国家在很大程度上“被动”地实现了国家独立。由于苏联经济体制模式的失败和对西方经济体制的推崇,吉尔吉斯斯坦宣布放弃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着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文章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转型、引进外资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欠发达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经济转型、引进外资和投资环境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也是经济转型成功的体现,资本短缺和经济状况恶化成为制约吉国经济改革的根本原因。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取得了很大进展,存在着优势,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以及“学习中心论”教学法有其各自的理论基础及不足,动态学习中心的观点认为,学生的角色与教师的角色是动态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从转型的视角研究社会建设问题是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为此,学者们围绕什么是社会转型期及转型期社会建设的内涵、特征、重点、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